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水漂將軍墓塚:內垵人的慈悲與大愛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民國45年2月(1956)澎湖縣政府重新劃定各鄉鎮的公墓範圍。以西嶼鄉為例,第一公墓為合界橫礁;第二公墓為小門,第三公墓為竹灣二崁,第四公墓為大池,第五公墓為池東、池西,第六公墓為赤馬,第七公墓為內垵外垵。位於內垵國小南側的墓葬區,為過去內垵先民的長眠之地。從清代、日治時代以迄二次戰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墓塚風格。
-
此地,也有因海難不幸往生者的大體瘞玉於此,內垵人為其建墓立碑,墓塚共計三座。第一座:「武功故水漂郎君蘇武雄一位之墓」,落款年月為「民國六二年壬子季冬月吉旦」。第二座:「金門故水漂將軍吳祖福一位之墓」,落款年月為「民國六二年壬子季冬月吉旦」。第三座:「新竹故水漂將軍葉恆順一位之墓」,落款年月為「民國六二年癸丑孟春月吉旦」。民國62年(1973)本為癸丑年,然該年1月4日尚處陰曆壬子年臘月初1日,故同為民國62年卻有兩個不同的天干地支紀年。由於是海難往生者,故無立碑者姓名。
-
此三座墓塚型式,墓碑為四方尖塔型,不同於此地其他墓碑。水泥製作,邊緣為磨石子,文字上彩。此種技法為二次戰後,西嶼墓葬文化的特色,極可能為內垵薛家所製作。此三位海難往生者墓碑各有姓名,並冠以水漂將軍或水漂郎君之尊號,分別來自金門、新竹,武功則為蘇姓之堂號。此三者究竟是真有其人,或是經由扶鸞活動,神明降筆所書寫,有待進一步考證。然而,內垵一地為海難往生者埋骨瘞玉,讓其有一方入土為安之地,這不僅是慈悲大愛,也是傳統義塚精神的延續。
-
內垵公墓區水漂將軍的墓塚,有西嶼當地墓塚工法的特色,有傳統義塚之精神,賦予往生者姓名與尊號,讓其不再是無名之孤魂,更是內垵人的慈悲與大愛。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11-0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