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金龜頭礮臺、天南鎖鑰、金龜頭炮台
-
歷史沿革
-
西元
1887年由總兵
吳宏洛所建,配備有七、十、十二吋口徑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與
西嶼東台、西台同為全澎戰力最強大之砲台,
乙未之後,日軍地圖上明白的標示了這個砲台,日軍於佔領
大城北炮台後,向西挺進準備攻佔
馬公時,受東角砲台及
西嶼砲台的猛烈攻擊,隨後日軍自
東門突破,占領東角砲台及
金龜頭礮臺。
-
室內特徵
-
穹隆式兵房為
金龜頭砲臺的主要建築形式,亦為澎湖地區砲台的主要特色。兵房的構築形式是以厚110至115cm的條石砌牆面為兩側牆基,牆頂上用紅磚砌成弧拱形穹隆,磚砌拱券的厚度從完整的現場無法看出,不過一般都以四層為度。為保護磚面,使不滲水,其上再覆三合土層,做成圓角的凸字形屋面。三合土表面長再澆灌柏油以為外層保護。由於長年使用,仍不免因表層鬆動造成開裂,於是再重澆柏油防水層後,再覆蓋一層水泥沙漿做為最外層的保護,若為構造物隱密之需,則塗以厚厚的油性漆(外層深綠色),成為本炮台的標準作法。外牆及門洞、窗洞外緣的油性漆常用深綠色,內牆則因使用需要著以白色,以使封閉的空間感覺較為明亮。
-
目前各兵房因使用關係,均有隔間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間,東南側最長的兵房(U棟)作為連長室、軍械室、安官室、輔導長室及大寢室使用。西北側最短的兵房(Y棟)作為補休室、中士寢室及載波臺使用。朝海正面的兵房(V棟)作為副連長室、排長室、通材庫房、行政室及油漆庫房使用。由於這些空間室內情況尚稱完好,但木門窗則多經改變原貌,並加紗窗,牆面電管線及燈氣雜陳,宜加以整理或恢復舊觀。現況最嚴重的為屋頂,表層開裂嚴重,被護層已逐漸滑落,必須小心挖起,並從防水層好好修護,其雜陳管線亦應配合修復改善。另,屋頂頂端尚有排氣管口,不是簡陋的鐵罩,便是用空心磚砌,處理屋頂時應一併更換為銅質,以防蝕銹。如果環境允許,宜就室內之原始隔間加以考證,繪製圖樣,以防日後增減隔間時,將遺跡湮沒。
-
維護事項
-
整體而言,
金龜頭礮臺主要為磚石造及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結構。由於有軍隊駐守,大致維持結構功能。有關現況損壞裂縫在5mm之間可以環氧樹脂修補,部分非原古蹟遺跡建物建議採用拆卸整修後,按原仿作修復。對於損壞現況的修復首先以加建物的拆除,再進行適當的輕度修復。當地的植栽如
仙人掌、瓊麻等,構成砲臺地應有的獨特景觀,除非生長在古蹟建築物上,有礙古蹟之保存,建議與以原生原樣保存。在環境的改善上,因四周環境的地形覆蓋及改變,對於營區的排水系統以利用觀察積水現象,配合輕度修復進行改善,為修復的首要任務。至於營區及地道因為有部隊持續使用,潮化現象並不嚴重,於修復後利用除濕設備便可控制古蹟劣化的速度。
-
資訊來源|文化局網站
-
馬公金龜頭砲臺座落於
澎湖本島西南岬角的「
金龜頭」,因砲臺門額題有「天南鎖鑰」,故亦稱天南砲臺,與
風櫃尾的
蛇頭山砲臺隔海相望,兩砲臺共扼
馬公灣海口,是歷代的軍事重地,戰後長期為軍事管制區。
-
金龜頭在明代即為戰略要地,設有砲臺,清領臺後有感於澎湖海防的重要,將前朝遺留下之砲臺加以修建,清
康熙57年(1718)清廷特准置砲臺12座,其中在
媽宮澳西側高地修建了「新城砲臺」和「
金龜頭砲臺」二座。
清法戰爭期間,
金龜頭砲臺與新城砲臺因法軍猛烈砲襲,彈藥庫遭擊中,喪失作戰能力,使法軍輕易進占
媽宮。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上任後,深感澎湖防衛的重要,由澎湖鎮總兵
吳宏洛督建4座新式砲臺。
金龜頭砲臺於
光緒13年(1887)在原址擴建,配置有7吋、10吋、12吋口徑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射程及火力為澎湖各砲臺中最強的。也因其強大的砲擊威力,使清日甲午一役,日軍避開此砲台,而由澎湖島東側
龍門裡正角登陸,後即長驅進入
媽宮城,並占領
金龜頭砲臺,以砲臺之砲攻擊
西嶼東砲臺,清軍見大勢已去,乃匆促逃離澎湖,使日軍能於極短時間占領澎湖,可見
金龜頭砲臺之失於此役有重大的影響。
-
金龜頭砲臺門額之「天南鎖鑰」為澎湖總兵
吳宏洛親筆題書,營區內可區分為砲座、外牆、隧道、官廳、兵房、馬道等部分,是集作戰、訓練、居住一體的城堡式建築。至今尚保存兩座10吋、12吋口徑阿姆斯壯砲,砲臺基座、砲臺圓體、砲臺底座、內外堡門等處維護尚稱良好。目前已經修復完畢,並開放一般民眾前往參觀。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文化志)
-
金龜頭砲臺位於
馬公西南海岬上,因外堡門額書有天南鎖鑰,
日治時期改稱天南砲台。
金龜頭砲臺與
風櫃尾蛇頭山砲臺(荷蘭城堡原址)共同扼守
馬公內灣,
金龜頭砲臺自明鄭以來即為戰略要地,其修建歷程及形制略同於新城砲臺,法軍攻澎地圖標示為「北砲臺」。
-
金龜頭砲臺於清、法戰爭時,與新城砲臺是澎湖島所有砲臺中火力最為強大。配置10珊口徑的阿姆斯壯前膛砲3門,23珊口徑同型砲1門及14珊口徑的勃魯滋旋條砲1門。清、法戰爭時遭受法艦猛烈砲擊並擊中火藥庫,致本砲臺喪失作戰能力。
-
清
光緒12年(1886)正月台灣巡撫劉銘傳命澎湖鎭總兵
吳宏洛構建
金龜頭砲臺、
西嶼東臺、
西嶼西臺和
大城北砲臺(
拱北砲臺)四座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砲臺。並於
媽宮築城來防禦來自海上敵艦的攻擊。其中
金龜頭砲臺建於舊砲臺北側高地。據
林豪的《
澎湖廳志》卷五「武備」、「海防」記載:「海口原有砲臺,
光緒13年春正月,總兵
吳宏洛拆建
西嶼東、西兩砲臺。其
金龜頭、
大城北新造兩臺,式樣較高與前迥異。
金龜頭砲臺後約數里之地造大火藥庫。庫前造水雷局一所,十五年正月工竣」。依據日軍於
明治28年(1895)11月佔領澎湖後由水雷隊敷設部分隊長海軍大尉奧田兵吉所測繪的
金龜頭砲臺基地圖示,舊式砲臺位於今砲臺側,
日治時期明治38年(1905)改建為海軍下士官集會所。
-
砲臺完工後,配備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7吋、10吋、12吋各一尊。砲臺的形式與
西嶼西臺、
西嶼東臺、
大城北砲臺相仿,皆為磚石砌三合士穹隆式構造。構建當時也引進了大陸唐山所生產的「鐵士」(洋灰)做為牆面粉刷。
-
清
光緒21年(1895)3月23日,日軍畏懼於
金龜頭砲臺和
西嶼東臺、
西嶼西臺的砲火威力,轉由澎湖島東側
龍門裡正角海域登陸,戰爭期間本砲臺受制於地形的因素,無法火力支援
大城北砲臺(
拱北砲臺),致日軍於三日内完全佔領澎湖島。本砲臺守軍見大勢已去,拆毀砲臺內阿姆斯壯砲重要機具後棄守。
-
日本據台後於
明治29年(1896)2月29日由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向參謀總長彰仁親王提出《基隆及澎湖島防禦整備與砲臺修築相關意見書》,於同年7月13日新設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及澎湖島要塞砲臺修建計畫。依計畫書內容,
金龜頭砲臺設四門9珊加農砲,並修改現有胸牆作為步兵胸牆,本砲臺任務為與
西嶼東臺及附屬砲臺聯合,在
馬公港口前方全面防堵敵軍,並防止攻擊港口布設之水雷側防。
明治43年(1910)7月於砲臺增建28珊榴彈砲2門砲座和火藥庫設施。
-
由於兵器的革新,戰爭形勢的改變,日軍參謀本部於
大正2年(1913)4月廢除位居次防線的
金龜頭砲臺,並改為「澎湖島要塞天演習砲臺」。
昭和11年(1936)2月依防禦任務需要於原28珊榴彈砲座西側高地增設一座45式15釐加農砲之固定砲臺。
-
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軍接收進駐,由於原有的大砲已不具防禦威力,因此在
民國40年代悉數報廢,本基地也改日通信連進駐,於砲臺南側增建一地下通道可通往南側山崖下海岸。
昭和2年(1927)馬公海軍要港部在此矗立一座海軍水平基準點石碑,上刻有「海軍水平
昭和二年」。此基準點乃澎湖地區滿潮水平面。
-
金龜頭砲臺改為軍事通信空間後,為防空作戰的需要,於西側高地增建一座美製M1式40高射砲砲座和砲堡。
民國95年(2006)依任務改編,撤除M1式40高射砲的配置。
民國89年(2000)1月28日
澎湖縣政府指定為
縣定古蹟,民或90年
(2001)11月21日内政部指定為
國定古蹟,
民國97年(2008)駐軍撤離
金龜頭砲臺,由
澎湖縣政府接與東側莒光新村統籌規劃。
-
文字引用|文化資產叢書
(2021)知識建檔|2017-03-06。知識更新|2025-01-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