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龜頭砲台紀錄

2020金龜頭砲台紀錄|拍攝日期:2020-05-07(星期四)

金龜頭砲台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金龜頭礮臺、天南鎖鑰、金龜頭炮台
-
歷史沿革
-
西元1887年由總兵吳宏洛所建,配備有七、十、十二吋口徑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與西嶼東台、西台同為全澎戰力最強大之砲台,乙未之後,日軍地圖上明白的標示了這個砲台,日軍於佔領大城北炮台後,向西挺進準備攻佔馬公時,受東角砲台及西嶼砲台的猛烈攻擊,隨後日軍自東門突破,占領東角砲台及金龜頭礮臺。
-
室內特徵
-
穹隆式兵房為金龜頭砲臺的主要建築形式,亦為澎湖地區砲台的主要特色。兵房的構築形式是以厚110至115cm的條石砌牆面為兩側牆基,牆頂上用紅磚砌成弧拱形穹隆,磚砌拱券的厚度從完整的現場無法看出,不過一般都以四層為度。為保護磚面,使不滲水,其上再覆三合土層,做成圓角的凸字形屋面。三合土表面長再澆灌柏油以為外層保護。由於長年使用,仍不免因表層鬆動造成開裂,於是再重澆柏油防水層後,再覆蓋一層水泥沙漿做為最外層的保護,若為構造物隱密之需,則塗以厚厚的油性漆(外層深綠色),成為本炮台的標準作法。外牆及門洞、窗洞外緣的油性漆常用深綠色,內牆則因使用需要著以白色,以使封閉的空間感覺較為明亮。
-
目前各兵房因使用關係,均有隔間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間,東南側最長的兵房(U棟)作為連長室、軍械室、安官室、輔導長室及大寢室使用。西北側最短的兵房(Y棟)作為補休室、中士寢室及載波臺使用。朝海正面的兵房(V棟)作為副連長室、排長室、通材庫房、行政室及油漆庫房使用。由於這些空間室內情況尚稱完好,但木門窗則多經改變原貌,並加紗窗,牆面電管線及燈氣雜陳,宜加以整理或恢復舊觀。現況最嚴重的為屋頂,表層開裂嚴重,被護層已逐漸滑落,必須小心挖起,並從防水層好好修護,其雜陳管線亦應配合修復改善。另,屋頂頂端尚有排氣管口,不是簡陋的鐵罩,便是用空心磚砌,處理屋頂時應一併更換為銅質,以防蝕銹。如果環境允許,宜就室內之原始隔間加以考證,繪製圖樣,以防日後增減隔間時,將遺跡湮沒。
-
維護事項
-
整體而言,金龜頭礮臺主要為磚石造及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結構。由於有軍隊駐守,大致維持結構功能。有關現況損壞裂縫在5mm之間可以環氧樹脂修補,部分非原古蹟遺跡建物建議採用拆卸整修後,按原仿作修復。對於損壞現況的修復首先以加建物的拆除,再進行適當的輕度修復。當地的植栽如仙人掌、瓊麻等,構成砲臺地應有的獨特景觀,除非生長在古蹟建築物上,有礙古蹟之保存,建議與以原生原樣保存。在環境的改善上,因四周環境的地形覆蓋及改變,對於營區的排水系統以利用觀察積水現象,配合輕度修復進行改善,為修復的首要任務。至於營區及地道因為有部隊持續使用,潮化現象並不嚴重,於修復後利用除濕設備便可控制古蹟劣化的速度。
-
資訊來源|文化局網站
-
馬公金龜頭砲臺座落於澎湖本島西南岬角的「金龜頭」,因砲臺門額題有「天南鎖鑰」,故亦稱天南砲臺,與風櫃尾蛇頭山砲臺隔海相望,兩砲臺共扼馬公灣海口,是歷代的軍事重地,戰後長期為軍事管制區。
-
金龜頭在明代即為戰略要地,設有砲臺,清領臺後有感於澎湖海防的重 要,將前朝遺留下之砲臺加以修建,清康熙57年(1718)清廷特准置砲臺12座,其中在媽宮澳西側高地修建了「新城砲臺」和「金龜頭砲臺」二座。清法戰爭期間,金龜頭砲臺與新城砲臺因法軍猛烈砲襲,彈藥庫遭擊中,喪失作戰能力,使法軍輕易進占媽宮。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上任後,深感澎湖防衛的重要,由澎湖鎮總兵吳宏洛督建4座新式砲臺。金龜頭砲臺於光緒13年(1887)在原址擴建,配置有7吋、10吋、12吋口徑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射程及 火力為澎湖各砲臺中最強的。也因其強大的砲擊威力,使清日甲午一役,日軍避開此砲台,而由澎湖島東側龍門裡正角登陸,後即長驅進入媽宮城,並占領金龜頭砲臺,以砲臺之砲攻擊西嶼東砲臺,清軍見大勢已去,乃匆促逃離澎湖,使日軍能於極短時間占領澎湖,可見金龜頭砲臺之失於此役有重大的影響。
-
金龜頭砲臺門額之「天南鎖鑰」為澎湖總兵吳宏洛親筆題書,營區內可區分為砲座、外牆、隧道、官廳、兵房、馬道等部分,是集作戰、訓練、居住一體的城堡式建築。至今尚保存兩座10吋、12吋口徑阿姆斯壯砲,砲臺基座、砲臺圓體、砲臺底座、內外堡門等處維護尚稱良好。目前已經修復完畢,並開放一般民眾前往參觀。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文化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文官衙署在文澳,武官衙署在媽宮澳,俱無城垣。惟金龜頭有小城,名新城;二門,規制甚狹,周圍不及一里。無居民,惟營兵輪翻戍守,亦無常宅其內者。城南臨海,置砲位,蓋以備守禦也。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