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拱北砲台
-
拱北砲臺位於
湖西鄉大城北南側高地
拱北山,位處澎湖島中央,
拱北山海拔高52公尺,是澎湖島的最高點。
拱北山舊稱
大城山,
1624年(明
天啟4年)荷蘭人曾在此構築瞭望城堡,澎湖島民稱之為
大城山。
-
拱北砲臺初建於
1885(光緒元)年,依「清代臺灣砲臺表」記載:「
大城北砲臺:在
媽宮之西十里,
光緒元年建,13年修。駐兵千五百名,為
媽宮犄角。」其形式應屬傳統的舊式砲臺,其火炮配備亦屬舊式前膛砲,俗稱「紅夷砲」。由於此傳統舊式大砲配備防禦火力薄弱,在
1895(光緒11)年
清法戰爭,澎湖島的戰役中無法發揮火砲防禦威力,致使法軍於三日內攻陷澎湖。
-
清法戰爭後,清廷命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籌辦台灣和澎湖的10座新式砲臺,
1886(光緒12)年命澎湖總兵
吳宏洛構建
金龜頭砲臺、
西嶼東臺、
西嶼西臺和
大城北砲臺四座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砲臺,並於
媽宮築城來防禦來自海上的敵艦攻擊。據
林豪的《
澎湖廳志》卷五「武備.海防」記載:「海口原有砲臺,
光緒13年春正月,總兵
吳宏洛拆建
西嶼東、西兩砲臺。其
金龜頭、
大城北新造兩臺,式樣較高,與前迥異。
金龜頭砲臺後約數里之地造大火藥庫。庫前造水雷局一所,十五年正月工竣」。又「附考」載:……
大城北大砲臺,安設後膛砲三尊(在
大城山頂,六寸、七寸、八寸口徑各一尊)。由此記載可知
大城北砲台建於
1887(光緒13)年,配備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6吋、7吋、8吋各一尊,砲臺的形式為磚石砌三合土穹窿式。
-
1895(光緒21)3月23日,日軍由
龍門裡正角登陸,拱北砲臺與日艦發砲互擊,惜因清軍戰力鬆懈,加上澎湖鎮總兵周振邦與候補知府朱上泮不合,日軍亦於三日內攻陷澎湖。日軍佔據澎湖島後,隨即於8月2日起調查和測繪澎湖島各砲臺標高和配備,臺灣總督伯爵樺山資紀乃依據此調查報告於
1896(明治29)年2月23日向參謀總長彰仁親王提出《基隆及澎湖島防禦整備及砲臺修築意見書》以便改善澎湖島及基隆的防備。同年6月25日參謀總長向陸軍大臣上呈《澎湖島防禦計畫書》,其中建議將拱北砲臺改築成「
拱北山堡壘砲臺」。配置28珊榴彈砲4門,12珊加農砲4門,9珊加農砲4門、9珊線臼砲4門及機關砲6門並同時配備2小隊(相當於2個排)兵力駐守。依此計畫,原清制拱北砲臺整修為輕砲砲座和機關砲座,新式砲臺則建於拱北砲臺西南側高地和西側高地兩處並命名為
拱北山第一砲臺和第二砲臺。整個
拱北山堡壘即構成備有機關砲及步兵火線的閉鎖堡。其火砲威力亦為澎湖之冠。並於
1901(明治34)年起開始構建。
拱北山第一、第二砲臺及框舍竣工於
1904(明治37)年10月,
拱北山堡壘則於
1904(明治37)年8月竣工,並於
1907(明治40)年1月完成各砲台配砲。
-
由於兵器的革新,戰爭形勢的改變,日軍參謀本部於
1917(大正6)年8月重新研擬「要塞再整理案」,其中澎湖島要塞部份係於
1920(大正9)年8月19日由參謀本部所研擬。依此要塞建設內容,廢除了
拱北山第一砲臺、
拱北山第二砲臺、
拱北山第一框舍、
拱北山第二框舍、
西嶼東堡壘附屬砲臺、
內垵社砲臺、天南砲臺(
金龜頭砲臺),至此拱北砲臺正式退出防禦澎湖的第一線任務。
-
現存拱北堡壘砲臺建築為
日治時期重建,砲臺略呈四方封閉式,四周由高起胸牆圍成之閉鎖堡,牆上設有砲座,兵舍設於部份胸牆下方呈穹窿狀之空間。堡壘砲臺內設有三座觀測所,砲側庫及穹窖砲座一處,半地下砲具庫三間,右側間有一地下坑道通往新設之觀測所,砲具庫左側有一地下坑道,貫通整個營地。在入口處道路左前端石牆邊有一口井,並配置兩處地下貯水槽,右側有一地下坑道可通往第一砲臺。戰後拱北砲臺由國軍接收並派兵進駐,營地內設施亦有部份更動及增建。
-
資訊來源|澎湖文化資產手冊
-
拱北砲台的歷史悠久,早在荷蘭時期就有築城的歷史,
胡建偉纂「
奎壁澳有社名大城者,相傳亦云紅毛時築城於山頂之上,以為瞭望之所。」繼荷蘭人之後,
光緒元年(1875)清朝一改過去對台澎之態度,開始加強對台澎的武備,以防患外國勢力的介入,因此重新興建
大城北砲台。隨後日治與戰後,拱北砲台一直是軍方所控制,直至今日拱北砲台仍為陸軍總司令部所管轄,一般民眾無法見到它的盧山真面目。
-
拱北砲台於
民國90年(2001),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古蹟。究竟拱北砲台有何特別之處,根據《澎湖縣
國定古蹟湖西拱北砲臺調查硏究與修復計畫》的調查中提到,拱北砲台為清朝
大城北礮台所在處,經過日軍的統治,變成後來的拱北砲台,國軍接收後大致維持原貌,只作少部分增建與修改,一個砲台歷經三個政權交替,並且皆為軍事重地,一般人無法一探究竟。這座
歷史建築,可讓我們瞭解到清朝、日本與國府對於砲台的修建有何不同,並且觀察為何會在此地興建砲台。在國軍管理之後,許多地方仍維持原始樣貌,礮台配置維持
日治時期興建原型,不論是建築監守衛舍、砲具庫、砲座、砲側庫、儲彈槽、觀測所,都保持相當完整。除此之外,尚有無駐軍之堡壘,雖然經過國軍改建,但完整的營舍,仍維持戰地的設施,如果將來開放,不僅可掀開拱北砲台神祕的面紗外,還可以體驗戰地風情,為
湖西增加一座具有意義的
歷史建築。
-
砲台為清
光緒13年(1887)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新築十座新式砲台之一,也是澎湖地區唯一的一座內陸砲台,因而格外具有歷史價值。拱北砲台位於
馬公東北方的
拱北山上,拱北砲台完工後裝置有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10吋一尊、8吋二尊,是掩護
馬公港背面的重要砲台。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03-06。知識更新|2024-11-2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