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西嶼西臺記錄

2023西嶼西臺記錄|拍攝日期:2023-09-29(星期五)

西嶼西臺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同義詞彙|西臺古堡、西台古堡、西嶼西台
-
創建年代:清光緒13年
-
西嶼西臺位於內垵村外垵村二村之間當地地名「中鼻尾」的臨海高地處。自明鄭以來即與西嶼東臺共同聯手防禦澎湖島西側和西南側的海域。至日治太平洋戰爭末期乃是肩負防禦澎湖島的重要砲臺。
-
西元1683年(明鄭永曆37年康熙22年),清水師提督施琅將率艦攻澎,明將劉國軒奉命來澎督戰,為強化澎湖守備,劉國軒於澎湖趕建多處砲臺。據施琅擊敗劉國軒後上呈<飛報澎湖大捷疏>中,記載:「據媽宮嶼頭上下添築砲城二座,風櫃尾砲城一座、四角山砲城一座、雞籠山砲城一座、東西內一列砲臺四座、西面內外塹西嶼頭一列砲臺四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一座,凡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行築造短牆,安置腰銃,環繞二十餘里,分遣賊眾死守,星羅綦布,堅如鐵捅。」由上述可知西嶼西臺之前身創建於西元1683年。清廷領澎後,延用明鄭時期構建的砲臺做為防禦設施。
-
由於外患日亟,清廷於1883年光緒9年)由澎湖通判李嘉棠緊急於西嶼興建兩座砲臺,並於1884年光緒10年)年完工,砲臺完工後清廷並未隨即派兵置砲,形同一虛設砲臺。同年正月臺灣道劉璈亦緊急搶修蛇頭山砲臺和四角嶼砲臺。1885年光緒11年)法艦久攻淡水未成於3月29日轉戰澎湖,法艦隨即砲轟摧毀蛇頭山砲臺、金龜頭砲臺四角嶼砲臺,並於3月31日佔領媽宮。清法議合後,法軍於6月24日始撤離澎湖。
-
中法戰爭後,閩浙總督楊昌濬,台灣巡撫劉銘傳親履澎湖會勘提出「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島孤危絕險,為閩台門戶,必須禦築堅厚砲台,購置精利大砲,選派勁旅駐紮,方足以守禦。」多次奏請加強澎湖的海防,並建議於媽宮建城。清廷採納其議,將福建海壇總兵與澎湖協鎮對調,並任吳宏洛為澎湖首任總兵。吳宏洛抵澎後,即奉命建媽宮城,並新建大城北砲臺、金龜頭砲臺西嶼東臺西嶼西臺四座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砲臺。西嶼西臺構建竣工後,配備12吋、6吋口徑之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10吋同型砲2門及銅砲2門。
-
西嶼西臺完工後的配置大略呈內凹方形,外堡門門額上「西嶼西臺」為劉銘傳所題。砲臺整體配置有內、外堡門和土垣,內土垣與外土垣間有壕溝做為緩衝帶,甬道與兵房呈山形平面配置,砲座4個位於南側內土垣內側,內土垣內並設有砲彈座,最西側的12吋砲座北側建有一間值班衛兵房。砲臺和兵房及甬道主體結構為磚石混合砌築,牆體外側以當時最新的「鐵土」(洋灰)材料做為粉刷層。
-
1895年光緒21年)清、日乙未澎湖之役,日艦畏懼於西嶼西臺、西嶼東臺金龜頭砲臺的強大火砲威力,轉由湖西龍門東側海岸裡正角處登陸,由於西嶼西臺位於澎湖島的最西側,無法火力支援澎湖島東側的拱北砲臺,日軍在攻破拱北砲臺後,即長驅直入佔領媽宮城西嶼西臺在澎湖島屢次戰役中,皆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火砲威力。
-
日本據台後於1896年明治29年)2月23日由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向參謀總長彰仁親王提出《基隆及澎湖島防禦整備與砲臺修築相關意見書》於同年7月13日新設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及澎湖島要塞砲臺修建計畫。將西嶼西砲臺火砲配備更改為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2門、同型6吋砲2門(增加1門由拱北砲臺移來),並加配備機關砲6門。並於外垵西側高地增建新砲臺一處,砲臺內配備5吋阿姆斯壯砲4門(5吋砲由東角砲臺1門、蘇澳砲臺2門、打狗砲臺1門移來),機關砲4門。同年6月25日將西嶼西臺改稱西嶼西砲臺,改配備6門28珊榴彈砲、4門9珊加農砲4門機關砲,並派1小隊兵力駐守。西嶼西砲臺任務為防止敵軍由西方登陸及襲擊防禦用。
-
1901年明治34年)8月20日,澎湖要塞砲臺計畫又做了修正,其中將西嶼西砲臺改建成西嶼西堡壘,其任務為以重砲從西嶼燈塔西嶼東堡壘方向前方一帶的海面射擊,以掩護東堡壘可以伺機向其北方灣內射擊。並改配備6門28珊榴彈砲和6門機關砲,駐守兵力仍推持1小隊。
-
1914年大正3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日軍對於國際情勢的變化和兵器的革新再重新研擬「要塞整理案」。並於1919年大正8年)5月15日調整澎湖島要塞兵備,其中西嶼西堡壘改稱為「西砲臺」,仍配備6門28珊榴彈砲,但撤除6門機關砲,同時備附28珊砲彈180發。
-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空軍成為戰場上的主要戰力,馬公要塞防禦計畫面臨再度修正,在1941年昭和16年)完成要塞再整理計畫,其中西砲臺改配備4門28珊榴彈砲,外垵社西側附屬砲臺改配備4門鋼銅製9珊速射加農砲,同時於外垵社西側西埔頂原設有35珊加農砲砲塔陣地,新建以水泥材料製餌砲1門做為欺敵作用。1945年昭和20年)8月7日美軍軍機曾攻擊此區域軍事設施,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軍機對澎湖地區做最後一次的空襲。太平洋戰爭中,由於美軍採跳島作戰方式,攻克菲律賓後,即跳過臺灣和澎湖直接攻擊日本沖繩,所以澎湖島要塞砲臺在太平洋戰爭中也皆未與美國軍艦作正面的砲擊,澎湖島要塞各砲臺乃得以未遭砲毀而保存至今。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
西嶼西臺」門額題字析論
-
澎湖縣西嶼鄉的「西嶼西臺」砲臺、「西嶼東臺」砲臺為國定古蹟。依據楊仁江對清末澎湖四大砲臺的研究,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和議之後,劉銘傳有感澎湖一島,不僅左右閩臺,也是南北洋的緊要關鍵,必須扼紮勁旅固守,同年(1885)吳宏洛前來澎湖勘察,研議增強澎湖海防。隔年(1886),並建議將澎湖副將與海壇總鎮對調,提升澎湖水師兵力與防務。吳宏洛並奉劉銘傳之命於光緒13年(1887)春動工興築西嶼西砲臺(西嶼西臺)、西嶼東砲臺西嶼東臺)、大城北大砲臺與金龜頭砲臺(天南砲臺),同年(1887)11月,吳宏洛實任澎湖鎮總兵。期間,砲臺興建遭遇許多困難,至光緒15年(1889)始竣工裝砲上臺。
-
林會承於〈澎湖的砲臺〉一文,引用《澎湖縣一級古蹟西嶼東臺之研究與修護計畫》與《澎湖縣西臺古堡修護保存計畫》認為:「西嶼西臺」與「西嶼東臺」門額為劉銘傳所題。交通部觀光署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寫到「西嶼東臺」為劉銘傳所題。然而,交通部觀光署網站卻宣稱「西嶼西臺的正面入口築有雙重拱門,外堡門上方鑲嵌李鴻章親題的西嶼西臺門額」。有此一說,可能基於李鴻章為劉銘傳的支持者,淮軍的領袖。然而,以上所論皆未說明使用何種史料料。筆者從《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搜尋劉銘傳、吳宏洛、李鴻章、西嶼西臺、西嶼東臺等等關鍵字,亦無法找到相關的記載。
-
民國82年(1993)何培夫在澎湖拓碑的資料顯示,「西嶼西臺」門額的落款為「光緒十三年三月吉立」;「西嶼東臺」則無拓碑相關資料,何培夫僅有拍照記錄,應是拓碑不易以照片代替。同一時期完成的的金龜頭砲臺,門額題「天南鎖鑰」,外觀亦無落款年月與姓名。
-
西嶼西臺、西嶼東臺的門額題字究竟是李鴻章、劉銘傳、或是吳宏洛所題呢?史料闕如,只能由其他相關建築與文物作推測。建造於光緒12年(1886)的滬尾砲臺,門額「北門鎖鑰」題字,上款「光緒十二年季春中浣之吉」、下款「合肥劉銘傳題」。比對金龜頭砲臺的「天南鎖鑰」與滬尾砲臺的「北門鎖鑰」,「鎖鑰」兩字字體極為相近,時間也僅隔一年。再者,吳宏洛奉劉銘傳之命建造澎湖四大砲臺,理應不致「僭越」題字。至於李鴻章,作為晚清第一重臣,朝中要務繁雜,臺灣澎湖地方軍事建設的題字,其參與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且李鴻章的書法風格,也與「北門鎖鑰」、「天南鎖鑰」、「西嶼西臺」、「西嶼東臺」等題字迥異。
-
從「北門鎖鑰」有劉銘傳之落款,金龜頭「天南鎖鑰」,「西嶼西臺」、「西嶼東臺」等砲臺同為劉銘傳所督造,門額題字書法風格接近。準此,「西嶼西臺」、「西嶼東臺」門額為劉銘傳所題寫的可能性最高。
-
#參考資料
-
交通部觀光署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25&id=2139
-
交通部觀光署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https://www.penghu-nsa.gov.tw/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1200.aspx?Cond=50aa3b29-372c-4717-bb60-8eb60699121e&SortType=1&SearchAdvanced=False&Language=1028
-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西嶼西臺門額〉https://tm.ncl.edu.tw/
-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s://thdl.ntu.edu.tw/THDL/RetrieveDocs.php
-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s://tcss.ith.sinica.edu.tw/query-adv.html
-
林會承,〈澎湖的砲臺〉,《硓𥑮石》,第15期,1999年6月,頁25
-
臺大土研所,《澎湖縣西臺古堡修護保存計畫》,1986年,頁17。
-
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澎湖縣清末四大古砲臺歷史研究》,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
-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澎湖縣篇》(臺北市:國立圖書館臺灣分館,1993年)。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6。知識更新|2025-04-0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