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干城:吳宏洛
-
吳宏洛(
1843-
1897),字瑞生,安徽合肥人,團勇出身,屬淮軍張樹聲部之樹軍系統。吳宏洛本姓劉,因過繼給舅父乃改吳姓。
同治元年(1862)從戎後,因功官至記名提督。
清法戰爭結束,法軍自澎湖撤兵後,劉銘傳於光緒11
(1885)年6月18日向清廷上陳<條陳臺澎善後事宜摺>對澎湖的設防有以下看法:「澎湖彈丸孤立,臣派提督吳宏洛察看情形,據稱其地不生草木,沙石迷漫,片土難求,四面驚濤。惟港內天然船塢,最宜停泊兵輪。臣到臺一年,縱觀全局,澎湖一島,非獨全臺門戶,實亦南北洋關鍵要區,守臺必先守澎,保南北洋亦先須以澎廈為筦鑰。澎廈駐泊輪,設防嚴密,敵船無能停泊,萬不敢懸軍深入,自蹈危機。此澎廈設防,實關全局,非僅為臺灣計也。姑就澎湖而論,若云設防,要當不惜重資,認真舉辦」。
-
光緒12年(1886)6月13日<遵議臺灣建省事宜摺>更指出:「澎湖為閩臺門戶,須設重鎮,以固要區。擬將澎湖副將與
海壇總鎮對調,如蒙俞允,應飭先行互調,以重海防」。
光緒13年(1887),將澎湖副將與
海壇總鎮對調,新設澎湖鎮總兵,著吳宏洛補授;其
海壇協副將,著吳奇勳暫行署理。
-
光緒13年(1887)12月總兵吳宏洛領項建澎湖城,
光緒15年(1889)10月竣工。澎湖城周圍「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牆垛五百七十箇,牆身連垛計高一丈八尺,腳根入地三尺五寸,厚二丈四尺,設東、西、南、北、小西、小南共六門,東南臨海,西接
金龜頭砲臺,北面護城河一道。其東、西、北、小西、小南五門,上蓋敵樓各一座;東、西、北三門內旁,蓋更樓各兩間,西間內南首更樓一門。又東城安設砲位一尊,城牆內蓋兵房四間」。吳宏洛亦擇城內適中之地,「就
南澳館拆建總鎮衙門;地不敷用,別購附近民房拆卸以益之。民房每間大小不等,給銀二十元或三十元,並給還舊料,別指曠地,令原主自蓋。費銀五千餘金。
總鎮署內大、小房屋二百二間」,於
光緒14年(1888)11月工竣。
-
與此同時,
光緒13年(1887)春正月,吳宏洛興建
西嶼東、西兩砲臺。
金龜頭、
大城北新造兩臺,式樣較高,與前迥異。
金龜頭砲臺後約半里之地,造大火藥庫。庫前造水雷局一所,
光緒15年(1889)正月工竣。吳宏洛改建澎湖砲臺,使其全數西洋化與現代化,配備當時最新的英國製阿姆斯脫朗後膛鋼砲,使澎湖的火炮邁向後膛砲時期。戰略上則改變傳統砲臺與汛防連線的作法,以
媽宮港為核心,砲臺以左右接近一線的配置展佈,防衛整個
媽宮港。
光緒14年(1888)3月,吳宏洛帶勇赴臺灣臺東直隸州圍剿卑南生番社,同年9月再率統領勇營及果毅軍練營,征剿呂加望原住民。是役最終取得勝利,但兵士陣亡及水土不服病歿者亦多。同年11月,因彰化縣土地清丈問題引發施九緞舉事,再被調赴臺平亂。澎湖鎮設立後,吳宏洛領兵參與平定臺灣亂事頗有功績。
-
吳宏洛在澎湖任職期間,除了軍事上卓越的成就之外,對澎湖寺廟的修建也多有貢獻。澎湖武聖廟原在
媽宮澳西偏,
乾隆31年(1766)胡建偉會澎湖營增修,後屢修葺。
光緒元年(1875),協鎮吳奇勳擇
紅木埕寬敞之地,重新創建。
清法戰爭為法兵所毀,
光緒17年3月,吳宏洛捐廉五百金重修,添蓋後殿,崇祀武帝三代,並於廟前開一半月池。
媽宮觀音亭,
光緒11年(1885)乙酉之役遭砲火之劫,廟內羅漢經法夷搶掠,鐘鼓等物盡攜去。
光緒17年(1891),吳宏洛捐銀五百元修補。剩銀百餘,置南門內店屋收租,以資香火。吳宏洛修繕
觀音亭之舉,
日治時期,
觀音亭住持
蔡德修特立碑以記其事。
-
光緒18年(1892)7月吳宏洛卸任,
光緒21年(1895)6月1日出任直隸正定鎮總兵。後以積勞憤鬱,光緒23
(1897)年6月卒於軍中,得年55。詔國史館立傳,祀入淮軍
昭忠祠。元配余氏,生子榮成,官至江西候補知府,陞用道。繼室查氏,生子榮達。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12-24。知識更新|2020-02-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