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蔡德修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媽宮觀音亭住持:蔡德修
-
明治38年(1905),蔡德修、林介仁、黃克勤等人於觀音亭創立由新社省善堂。董事蔡德修、黃有福,正鸞為黃如山、黃節儉,校正為許晉纓、林介仁。與此同時,西嶼澳緝馬灣(按:今赤馬)人蔡鎮由觀音亭分香,於自家土地創寺供奉觀音佛祖,蔡鎮將「鎮」字一分為二取名金真堂。蔡鎮臨終時,囑蔡起為管理者,蔡起,道號德誠,寺名改易為西巖(岩)寺,村民俗稱佛祖宮。大正14年(1925),蔡德誠於此創立鸞堂「移新社啟善堂」。啟善堂創立之初,觀音亭由新社省善堂派兩位鸞生協助指導鸞務,並完成《渡世木鐸》一書。昭和2年(1927)觀音亭擴建整修,以西岩寺為公館出火暫棲。同年10月24日觀音亭改建完竣,準備舉行入火儀式。23日先行到緝馬灣西岩寺,恭迎觀音佛祖到天后宮奉安。日治時期媽宮觀音亭緝馬灣西巖寺兩寺之間關係十分密切,蔡德修為觀音亭住持與蔡德誠管理西岩寺,兩人為親兄弟。
-
臺灣齋教研究的先驅者李添春教授言及,在他十五歲(1914)那一年暑假,從基隆靈泉寺聘請一位和尚名叫蔡德修法師來教日常誦讀的佛經,李添春也跟隨蔡德修法師離開美濃,到基隆靈泉寺開始過僧侶的生活。由此可知,蔡德修在大正初年已是僧侶,往來觀音亭、高雄、基隆靈泉寺之間修行或傳道。
-
顏其碩於其《陋巷雜草》言及大正4年(1915)農曆元月初二那一天,與西嶼鄉四位同學,為了參加澎湖廳代辦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入學考試,特地雇了一條小帆船冒著猛烈的風浪由火燒坪海岸登陸。第一先到達的,就是遠近聞名的觀音亭。當時的觀音亭是個古色蒼然的小廟宇,一邊是龍王祠、一邊是住持的禪房,另外有個亭子,超然突出在最前面。顏其碩等人,請當時在媽宮公學校當教員而寄宿在觀音亭的同鄉前輩蔡帕,請他幫忙讓其一行人暫住觀音亭兩、三天。好在觀音亭的住持蔡德修師父,是蔡帕先生的叔叔。基於同鄉情誼,一行人馬上被准許住在禪房,並且每餐受到精製的素食招待。
-
蔡帕,《澎湖縣志人物志》為西嶼鄉赤馬人,為日治時期著名之教師。因家族淵源,一家人也篤信佛教,後舉家遷往臺灣,昭和20年(1945)歿於盟軍轟炸。依據民國87年(1998)蔡文質所編纂之《瓊林派(赤馬蔡姓族譜》,而蔡帕即為蔡起之次子,祖父蔡崔,瓊林派下第25世。蔡崔育有兩子分別為蔡起與蔡麟,蔡起育有兩子,蔡肆與蔡帕。蔡起為西巖寺的管理者,法號德誠。蔡麟,也就是蔡德修。
-
大正8年(1919),《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湖佛廟,以觀音亭為勝。且近年來,得德修齋師精誠供奉,香花不絕,兩廊內各種之花卉及修竹等亦茂盛異常。影響所及,開蠻寺一新社之各齋堂等,亦各勃然興起,出資施捨棺木及施茶水於各要路,竝放生種種功德。可見德修師在當時甚有名望,為澎湖佛教之引領者。大正13年(1924)10月,廖勝卿、陳長澤、蔡德修、葉伯楨、陳賓、謝得、郭維明、林團立、洪保額等,發起沿海等處及馬公港裡尚有未曾超度之幽魂,乃提倡延請本郡諸高行齋公,設壇在觀音亭廟前虔誦佛經放燄口,一連計九晝夜不輟。
-
昭和2年(1927)觀音亭雖重新告竣,然維持費尚未籌及。蔡德修敬邀林介仁及謝靜觀、陳長澤林裕堂等公同酌議。並得魏知修協助於昭和3年(1928),借地澄源堂前建築內地式家屋一座,分作兩棟,計開費工料金二千六百圓有奇。賃內地人所收租金,充作觀音亭維持費。所有不敷金額,則由蔡德修設法補足。
-
南瀛佛教會為日治時期最重要的佛教組織之一,創始於大正10年(1921)4月4日。首任會長為丸井圭治郎,因當時臺灣也有「臺灣佛教會」,故將此會定名為南瀛佛教會,是超宗派的臺灣佛教振興機關,會員限於臺灣人,但自昭和14年(1939)起變更會則,允許日本人加入。又自大正12年(1923)7月起定期發行《南瀛佛教會會報》,昭和2年(1927)1月後,改稱為《南瀛佛教》。該會名稱在昭和15年(1940)6月起改稱為臺灣佛教會。蔡德修於昭和9年(1934)1月成為南瀛佛教會通常會員,同時加入的還有大嶼張玉旨(張碾)。陳溫而太和堂黃市、歐貴等人亦是會員之一。昭和16年(1941)澎湖廳西嶼庄緝馬灣西巖寺亦成為團體會員之一,蔡起為當時住持,大嶼玉蓮寺則為正會員。
-
蔡德修,生卒年不詳。歷任觀音亭住持、參與創立由新社省善堂,且與臺灣佛教界有所交流,對日治時期澎湖佛教的發展有其貢獻。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03-31。知識更新|2020-02-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