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環境衛生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歷史
人物
宗教人士
區:
西嶼鄉
赤馬村
人物
時:
日治時期
明治
人物
時:
日治時期
大正
人物
時:
日治時期
昭和
人物
───
蔡德修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媽宮觀音亭
住持:蔡德修
-
明治38年
(1905)
,蔡德修、
林介仁
、黃克勤等人於
觀音亭
創立由新社省善堂。董事蔡德修、黃有福,正鸞為黃如山、黃節儉,校正為許晉纓、
林介仁
。與此同時,
西嶼澳
緝馬灣
(按:今
赤馬
)人蔡鎮由
觀音亭
分香,於自家土地創寺供奉觀音佛祖,蔡鎮將「鎮」字一分為二取名金真堂。蔡鎮臨終時,囑蔡起為管理者,蔡起,道號德誠,寺名改易為西巖(岩)寺,村民俗稱佛祖宮。
大正14年
(1925)
,蔡德誠於此創立
鸞堂
「移新社啟善堂」。啟善堂創立之初,
觀音亭
由新社省善堂派兩位鸞生協助指導鸞務,並完成《渡世木鐸》一書。
昭和2年
(1927)
年
觀音亭
擴建整修,以
西岩寺
為公館出火暫棲。同年10月24日
觀音亭
改建完竣,準備舉行入火儀式。23日先行到
緝馬灣
西岩寺
,恭迎觀音佛祖到天后宮奉安。
日治時期
媽宮觀音亭
與
緝馬灣
西巖寺
兩寺之間關係十分密切,蔡德修為
觀音亭
住持與蔡德誠管理
西岩寺
,兩人為親兄弟。
-
臺灣齋教研究的先驅者李添春教授言及,在他十五歲
(1914)
那一年暑假,從基隆靈泉寺聘請一位和尚名叫蔡德修法師來教日常誦讀的佛經,李添春也跟隨蔡德修法師離開美濃,到基隆靈泉寺開始過僧侶的生活。由此可知,蔡德修在大正初年已是僧侶,往來
觀音亭
、高雄、基隆靈泉寺之間修行或傳道。
-
顏其碩
於其《陋巷雜草》言及
大正4年
(1915)
農曆元月初二那一天,與
西嶼鄉
四位同學,為了參加澎湖廳代辦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入學考試,特地雇了一條小帆船冒著猛烈的風浪由
火燒坪
海岸登陸。第一先到達的,就是遠近聞名的
觀音亭
。當時的
觀音亭
是個古色蒼然的小廟宇,一邊是龍王祠、一邊是住持的禪房,另外有個亭子,超然突出在最前面。
顏其碩
等人,請當時在
媽宮公學校
當教員而寄宿在
觀音亭
的同鄉前輩
蔡帕
,請他幫忙讓其一行人暫住
觀音亭
兩、三天。好在
觀音亭
的住持蔡德修師父,是
蔡帕
先生的叔叔。基於同鄉情誼,一行人馬上被准許住在禪房,並且每餐受到精製的素食招待。
-
蔡帕
,《澎湖縣志人物志》為
西嶼鄉
赤馬
人,為
日治時期
著名之教師。因家族淵源,一家人也篤信佛教,後舉家遷往臺灣,
昭和20年
(1945)
歿於盟軍轟炸。依據
民國87年
(1998)
蔡文質所編纂之《瓊林派(
赤馬
)
蔡姓
族譜》,而
蔡帕
即為蔡起之次子,祖父蔡崔,瓊林派下第25世。蔡崔育有兩子分別為蔡起與蔡麟,蔡起育有兩子,蔡肆與
蔡帕
。蔡起為
西巖寺
的管理者,法號德誠。蔡麟,也就是蔡德修。
-
大正8年
(1919)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湖佛廟,以
觀音亭
為勝。且近年來,得德修齋師精誠供奉,香花不絕,兩廊內各種之花卉及修竹等亦茂盛異常。影響所及,
開蠻寺
、
一新社
之各齋堂等,亦各勃然興起,出資施捨棺木及施茶水於各要路,竝放生種種功德。可見德修師在當時甚有名望,為澎湖佛教之引領者。
大正13年
(1924)
10月,廖勝卿、
陳長澤
、蔡德修、葉伯楨、陳賓、謝得、郭維明、林團立、洪保額等,發起沿海等處及
馬公港
裡尚有未曾超度之幽魂,乃提倡延請本郡諸高行齋公,設壇在
觀音亭
廟前虔誦佛經放燄口,一連計九晝夜不輟。
-
昭和2年
(1927)
觀音亭
雖重新告竣,然維持費尚未籌及。蔡德修敬邀
林介仁
及謝靜觀、
陳長澤
、
林裕堂
等公同酌議。並得魏知修協助於
昭和3年
(1928)
,借地
澄源堂
前建築內地式家屋一座,分作兩棟,計開費工料金二千六百圓有奇。賃內地人所收租金,充作
觀音亭
維持費。所有不敷金額,則由蔡德修設法補足。
-
南瀛佛教會為
日治時期
最重要的佛教組織之一,創始於
大正10年
(1921)
4月4日。首任會長為丸井圭治郎,因當時臺灣也有「臺灣佛教會」,故將此會定名為南瀛佛教會,是超宗派的臺灣佛教振興機關,會員限於臺灣人,但自
昭和14年
(1939)
起變更會則,允許日本人加入。又自
大正12年
(1923)
7月起定期發行《南瀛佛教會會報》,
昭和2年
(1927)
1月後,改稱為《南瀛佛教》。該會名稱在
昭和15年
(1940)
6月起改稱為臺灣佛教會。蔡德修於
昭和9年
(1934)
1月成為南瀛佛教會通常會員,同時加入的還有
大嶼
張玉旨(
張碾
)。
陳溫而
、
太和堂
黃市、歐貴等人亦是會員之一。
昭和16年
(1941)
澎湖廳
西嶼庄
緝馬灣
西巖寺
亦成為團體會員之一,蔡起為當時住持,
大嶼
的
玉蓮寺
則為正會員。
-
蔡德修,生卒年不詳。歷任
觀音亭
住持、參與創立由新社省善堂,且與臺灣佛教界有所交流,對
日治時期
澎湖佛教的發展有其貢獻。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03-31。知識更新|2020-02-20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小池角關帝廟〈本鄉旅臺寄附芳名列下〉記事牌
|
池西村
|
記事牌
畫花安平壺
|
復興里
|
一般古物
朱錫甘雕人物大楣
|
昭和
|
沙港村
|
一般古物
朱錫甘書繪壁板
|
大正
|
沙港村
|
一般古物
關帝廟宮整建工程捐款芳名錄
|
池西村
|
石碑
關帝廟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神房雕刻捐献芳名
|
解嚴後
|
池西村
|
石碑
小池角關帝廟諸位列神神冠換新及浴室廁所新建捐献芳名錄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小池角關帝廟外燈總換新宮柱門窓油漆捐献芳名錄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西嶼鄉小池角關帝廟興建樂捐者芳名碑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臺灣省澎湖縣西嶼鄉小池角重建關帝廟落成記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第一賓館
|
昭和
|
中興里
|
官舍
險礁
|
赤崁村
|
九十島礁
關帝廟
|
乾隆
|
池西村
|
關帝廟
湖西國小
|
日治時期
|
湖西村
|
國小
關帝廟宮整建工程捐款芳名錄
|
池西村
|
石碑
關帝廟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神房雕刻捐献芳名
|
解嚴後
|
池西村
|
石碑
小池角關帝廟諸位列神神冠換新及浴室廁所新建捐献芳名錄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小池角關帝廟外燈總換新宮柱門窓油漆捐献芳名錄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西嶼鄉小池角關帝廟興建樂捐者芳名碑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臺灣省澎湖縣西嶼鄉小池角重建關帝廟落成記
|
戒嚴期
|
池西村
|
石碑
平台知識總數
7,475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