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鯨魚洞紀錄

2021鯨魚洞紀錄|拍攝日期:2021-09-06(星期一)

鯨魚洞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小門鯨魚洞
-
鯨魚洞位臺灣澎湖縣西嶼鄉小門嶼西北海岸,屬柱狀玄武岩。柱狀玄武岩在海崖上,因海蝕作用形成一個巨型大洞,外觀上狀似一隻鯨魚的頭部。
-
文字來源|台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以鯨而聞名:小門海翁的故事
-
乾隆22年(1757)夏4月,一隻鯨魚擱淺於虎井嶼灣上。鄉人爭割其肉,所獲者約有數千斤云。胡建偉撰寫《澎湖紀略》時尚言:「澎署大門尚有支門魚骨一條,長數尺、大數把」。百餘年後,光緒18年(1892)壬辰冬11月初2日,有異魚,入自西嶼小門港,擱置淺礁上。魚身長一十六丈,闊二丈五尺餘,高約二丈,黑色花點,腹內五臟無異獸類。魚口上齶較長,或曰象魚也。遠近鄉人爭取其油,三、四日未盡。黃濟時採集此則軼事,雖未言明魚種,顯而易見的又是一條大鯨魚。這隻鯨魚有多大,《臺灣日記與稟啟》也給了我們答案:「澎湖西嶼漲潮甚大,及退有大魚擱於灘上不能去。身長六十四丈,脊高二丈,頭如鰻魚形,眼無珠而兩眶圓徑尺有五寸,無鱗,灰色,皮厚分許;肉甚粗,不能食,海濱人取其油得三千餘石,甚脊骨圍圓丈許,可鏬開為圓棹面;其肋骨大者圍圓有至二尺者。」
-
小門當地居民也言及鯨魚擱淺時,連鄰近的竹灣等村落都前來割鯨魚肉,有的甚至於為了避免血水油脂低在身上,而著蓑衣進入鯨魚內部割肉取油。今日竹灣大義宮陳列的鯨魚骨相傳即是此事件所遺留著,小門村章林女士表示有一隻鯨魚骨尚埋藏在社區活動中心地底。
-
昔日澎湖科學館陳列著鯨魚魚骨模型,也有小門村鯨魚與石敢當的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次颱風來襲,將兩大一小的鯨魚吹到小門海岸。當第一條鯨魚擱淺於岸邊時,居民割其肉而食,然食之者皆暴斃而亡。當第二條鯨魚又擱淺時,居民恐懼之餘,嘗試推其下水,失敗之後,居民以為不食棄之可惜,食之者又是同前者之下場。當第三條鯨魚又擱前時,村民乃堆疊三塊石頭充作石敢當禱於上天,食鯨肉誠不得已,如有罪請將罰於此石。第三次食鯨肉者皆平安無事。
-
鯨魚,海中的龐然大物,超乎人們的想像,於是乎鯨魚如同神靈。傳說鄭成功即是「東海長鯨!」因此,凡鄭成功所犯之處,如南京、溫、台并及臺灣,舟至海水為之暴漲,1661年乃能順利進入淤淺的鹿耳門水道,攻克荷蘭人。而其子若孫亦鯨種。故而有小門村民食其肉取其油,而獲罪於天的傳說。
-
小門村以鯨魚洞的地景聞名於世,有關小門鯨魚的傳說不僅載於史冊,民間亦有口耳相傳的海翁故事,小門村的石敢當也依然迎風而立,鎮守一方。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8。知識更新|2021-09-06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