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震義宮紀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4震義宮紀錄|拍攝日期:2024-01-07(星期日)

震義宮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隱藏資訊

小門村震義宮的歷史
-
小門震義宮位昔日村莊舊道路的入口一側,依據小門震義宮碑記:「嘉慶元年各地戰亂四起,聞有一老者恐神像被刼,乘亂藏溫主公寶像歷盡千山萬水渡澎湖謀生。其時地方尚未繁榮,唯有在自家朝夕焚香膜拜。未知經幾多時,島上漁民有感神佑,每出海下網均滿載而歸,於是經濟富裕,地方長者商議建廟奉祀,就擇地竹彎村建大義宮安座奉祀。至丁巳年,小門村村民受神靈指示,乃溫主公擬分靈至現址。」今震義宮廟貌為民國67年(1978)年破土,民國73年(1984)完工。
-
從碑記可知,小門震義宮溫府王爺是由竹灣大義宮分祀而來。清末小門雖然成為澎湖的澳社之一,但是小門長久以來隸屬於竹灣日治時期亦然。從《臺灣總督府檔案》,明治32年(1899)的<社寺廟宇調>,此項資料係明治30年(1897)12月底的調查,其中並無小門宮廟的記載。竹灣大義宮當時則稱為關帝廟,從廟名可知清末日治初期大義宮的主神已從溫王改易為關聖帝君。
-
其次,《臺灣總督府檔案》明治37年(1904)<澎湖廳西嶼澳竹篙灣鄉小門嶼土名垵坪宅庄主公宮建立許可同廳長報告>顯示,小門鄉民早於明治32年(1899)申請建廟,經府令第59號許可。當時廟宇基地48坪,建物有16坪,主神為溫王,廟宇名稱為主公宮,從明治37年10月許可動工,預計明治38年1月完工。明治37年為甲辰年(1904)明治38年為乙巳年(1905),故而小門震義宮是在乙巳年(1905)完工,而非丁巳年(1917)。乙與丁形似,顯係後人抄錄辨認錯誤所致。
-
大正6年1917年6月8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308號公告的漁業免許,居住於小門2番戶的章江有一口石滬係位於成硐宮口。小門村的小地名宮口,係位於社區活動中心西南,成硐宮可能是當時小門震義宮的前身。昭和12年(1937) ,南瀛佛教會出版之<澎湖寺廟調查>登載,當時已稱為震義宮。準此,小門震義宮在1905年1937年之間應有一次改建,並改名為震義宮。
-
小門的村廟從最初申請的主公宮,或許更名為成硐宮,建廟是在乙巳年(1905)而非丁巳年(1917)。爾後,有鑑於竹灣關帝廟改名為大「義」宮,昭和年間小門廟也定名為震「義」宮於今。從1905年1984年之間,震義宮應歷經三次修建。至於廟碑所謂嘉慶元年(1796)竹灣大義宮的歷史,僅止於傳說。竹灣大義宮從上述<社寺廟宇調>的史料而言,早於康熙24年(1685)已建廟奉祀溫王,而非遲至清同治年間才與鄰近的合界頭橫礁小門合建「四合宮」。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傳說嘉慶年間戰亂四起,有一老者,深藏溫主公神像渡海謀生,原為自家奉祀,後則地竹灣村大義宮安座奉祀,丁巳年小門村受神靈指示,分靈至現址,廟身經歷三次重建,今廟貌為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破土,七十三年(1984)完工。
-
資訊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知識建檔|2017-03-12。知識更新|2024-01-08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