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忠勇候廟記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3忠勇候廟記錄|拍攝日期:2023-10-20(星期五)

忠勇候廟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王公宮、忠勇侯
-
村民皆稱王公宮,因奉祀忠勇侯,正式名稱乃日忠勇侯願。是一間坐落村北的小廟。忠勇候何人也,村老咸日不知。確切創建年代已不可考,相傳將屆三百載,比宮廟北極殿稍早(北極殿址69號幾經修葺,民國五十三年(1964)鄉老高石硯等發起重建,而成今日簡素清雅廟貌。
-
廟內<忠勇候廟記>(刻於民國五十四年)日:「原是王公宮,供奉主;神忠勇侯。....古輩傳說斯時建廟之初,全村僅18丁,....於今二百有餘年矣。....其間幾經修葺...,迨民國甲辰歲(按:民國五十三年),值年鄉老高石硯等一發起提倡...,故擇吉於8月13日連并北端將軍公廟一同開工,起折連工建造。依照舊基築起,增高1尺有奇,面前改換石堵,屋上全用水泥。...是役也徑4個月之造作,覓於12月初10日入火安座。」主神為忠勇候,副神有哪吒太子、城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主祭日期是主神神誕農曆8月15日。
-
資訊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城隍王公阿子
-
西溪村忠勇侯廟,地方人士咸認為是西溪村紅羅村最早建立的廟宇,玄天上帝也是於乾隆年間由此分出,另建北極殿。故而尚有少數紅羅村民,來次祭拜。忠勇侯廟廟名以當地玄武岩雕刻,鑲嵌其上,展現西溪村打石工藝的聚落特色。從現存的碑記,曾於民國53年(1964)鄉老高石硯等發起重建,從廟內保留日治時期的長案桌顯示,或與日治時期西溪北極殿一同重修。忠勇候的神像缺了一隻手,傳說為在征戰中為救援部屬被敵軍所砍,雕刻師依據當時村民的說法而雕刻。每逢北極玄天上帝農曆三月初三的慶讚,忠勇侯則由村民請到北極殿作客。
-
廟內的案桌,書寫「王公宮」,顯係忠勇侯廟之前的廟名為王公宮,主神為王公。王姓西溪村的主要姓氏之一,是否與此有關,饒富趣味。廟內除了奉祀忠勇侯之外,尚有註生娘娘、土地公,與土地公同龕者為城隍爺。城隍爺因十分靈驗而遭竊,村民乃再雕一尊。
-
西溪當地有句「城隍王公阿子」的俗諺。王公的形象威武高大,城隍爺相對較小,但是兩尊神明的面貌卻十分相像,一大一小,如父如子,故而有「城隍王公阿子」之說。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忠勇殉國:鸞書中西溪忠勇侯的形象
-
歲次辛丑年(1901)9月15日,紅羅罩鄉洪汝明與龍門鄉洪瑞徵成立紅羅罩集會所向善堂,著造《化俗新編》。向善堂除了承繼一新社主神文衡聖帝與慈濟真君之外,有「奉旨掌理壇務兼功過司記大功八次加八級澎湖紅羅罩鄉玄天上帝王」,此為紅羅罩鄉北極殿。此外,尚有「奉旨掌理壇務兼理著撰新編記大功五次加五級澎湖西溪鄉忠勇侯陶」。西溪忠勇侯廟於日治時代稱為王公宮,王公宮雖是一小廟,主神忠勇侯卻能與紅羅罩玄天上帝並駕齊驅名列鸞堂神明之一。此與地方人士認為:「忠勇侯廟是西溪村紅羅村最早建立的廟宇,玄天上帝也是於乾隆年間由此分出,另建北極殿。故而尚有少數紅羅村民,來次祭拜。」鸞書與地方記憶,頗能互相印證,王公宮的忠勇侯時當時應是廣受鄉民愛戴。日治時代,每月初一為警察宣導政令日,王公宮即是兩村民眾集會宣導的場所之一。
-
忠勇候的神像缺了一隻手,傳說為在征戰中為救援部屬被敵軍所砍,雕刻師依據當時村民的說法而雕刻。每逢北極玄天上帝農曆三月初三的慶讚,忠勇侯則由村民請到北極殿作客。地方上以為忠勇侯姓王,故稱為王公宮。然1901年,忠勇侯於紅羅罩集會所向善堂降筆,為「陶」姓。在鸞堂降筆的神明,猶如地方官員,多有更迭,前任為「王」此任為「陶」,然不改西溪忠勇侯英烈忠勇的形象。茲將《化俗新編》〈卷二〉,忠勇侯陶自述其生平,抄錄如後:
-
西溪鄉忠勇侯陶詩
-
糠盤木筆著行述,堂内規條宜效律。
-
勤始勤終無退悔,功成自見彌陀佛。
-
行述余本河南一武夫耳,陶姓。父為守備,素以勇力著名,行年二十有五,於方降生。上無伯叔,終鮮兄弟,僅余單生而已。方我父欲從征之時,告母曰:吾今日從征,而去未知何日得歸國里,此子爾須學孟母之斷機也。迨余八歲,我母送余負笈從師於千里。余也魯,一字不通,每日為兒嬉戲。嘗設弓矢刀劍器械,無所不備。忽一旦回家省母,母問曰:爾學業如何耳?余勉强答曰:日就月將,漸漸進步。母曰:爾誑我乎?余對曰:焉敢誑母乎?獨不知余母乃女丈夫也,曾讀孔孟之書。又言曰:可將書帶來背誦。余曰:尚無帶回。斯時,余也騎虎難下,憂心悄悄。母又曰:前來吾語汝。余也進退維艱,跪而答曰:請受教訓。母曰:陶家一脉,欲望子以顯祖耀宗,而汝游手好閒,此何意也?余無言可答,低頭而泣。母曰:爾畏辛苦乎?余曰:非然也。母曰:然則何謂?可明言以告。余曰:吾與孔聖無緣。母曰:爾欲如何?余曰:父作之,子述之。母曰:爾欲安用毛錐乎?余曰:然。吾母遂覓一林舉人,教余武藝。迨至六載,師曰:現天下擾亂,爾何不投軍以出征,方有出頭之日。若其不然,可比蛟龍潛在池中,安有升天之日乎?余遂拜辭就道,投為吳将軍之門下,隨軍南征,以平寇耳。幸也,一到而奏捷矣,遂補余為統兵。此時,余也吩咐軍人所到之處,民間秋毫勿犯,不可私掠婦女。號令一行,無不遵依。余每日思欲報君恩於萬一也,日則訓練兵馬,夜則誦請經文,種種陰騭,無不行至。迨及五十二歲,北胡作亂,余請興兵以除暴拯民。幸一請便許,遂起兵八萬,向胡國而去。到處之日,安下營寨,約以明日交鋒。而胡人士卒勇氣百倍,余也心如鐵石,以八萬之眾,對百萬之師。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且三軍之士,視死如歸。在爾時,亦凱歌既奏矣。胡師既敗,再整傾國之軍,更練精兵,胡主臨陣親自督後,嗟乎!客主之形,既不相如,强弱之勢,又甚懸絕。然余也號令一行,舉刃指虜,無如寡不敵眾,僅存三千而已。兵盡力微,實可憐也。當此之時,處此之境,隨從之役,無不潸然而涕下也。及至明天,胡馬討戰,余也上馬執戟與之交鋒,疲兵再戰,一以當十。不意胡兵,設陷阱,誤中其計,遂為束縛而去。余罵不絕口,嚙舌而亡。上蒼嘉余一生忠勇,封余為粵東之城隍。及癸未年,轉陞此任。余若非一生不屈,焉得受萬世之血享也?願爾世人其鑒茲焉可。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7。知識更新|2025-09-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