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畜牧─雞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養雞
-
澎湖的家禽以雞最多,雞蛋曾經是澎湖輸出農畜產品的大宗,但是澎湖的土種雞體型小,生蛋率低。大正3年(1914)澎湖廳引進了淡色布拉瑪、巴夫可金、普里莫斯羅克、米諾爾加、白色來亨雞來試驗改良,但是由於氣候風土及飼料的關係,純種種雞的直接繁殖並不理想,純種雞與土種雞交配的結果,也不能讓人滿意。大正9年(1920)再以莫多爾安可納種試驗改良,昭和2年(1927)也以唐克累得系的白色來亨雞與福州雞為種雞來繼續改良品種。
-
戰後初期連續發生雞瘟,雞隻死亡很多,之前引進的蘆花及來亨種雞經過多年與土種雞交配,品種已經不純。民國44年(1955),縣政府成立「家禽育雛中心」,從臺灣引進來亨、蘆花、組漢西等種雞供農戶飼養,同時收取農戶的種蛋,經育雛中心孵化後,再送回農戶擴大飼養,頗能引起一般農民的興趣。但是從外地引進的雞種,並不很適應傳統農村將飼料灑在地上讓雞自由啄食的飼養方式,很容易發生疾病死亡。
-
民國60年(1971)4月起,縣農會和農業改良場澎湖分場合作,推廣農家副業養殖蛋雞計畫,輔導馬公鎮西嶼鄉有意願的農民養殖蛋雞,由農林廳提供每戶2萬元低利貸款,以年息6%,分3年償還。第一年辦理20戶,每戶最少養200隻,由農改分場負責育雛提供農戶飼養,縣農會統一供應飼養器具、飼料及定期防疫,產所的蛋則集中運到縣農會,由縣農會統一運銷。
-
澎湖的農家都以高粱小米蕃薯籤、剩飯剩菜及菜葉等來餵雞,任雞隻在地上覓食排洩,有害環境清潔衛生。民國63年(1974)4月1日,政府實施「消除髒亂運動」,農民才建造小型雞舍或竹籠來圈養,也改用各種雜糧混合飼料來養雞,並且施以防疫注射。
-
民國64年(1975),農復會核撥50萬元飼養蛋雞貸款,由土地銀行承作,農會信用部核貸。這項貸款經縣政府分配給馬公30萬元,湖西白沙各5萬元,西嶼10萬元,由各鄉鎮農會審核資格,以具有養殖蛋雞經驗者為優先,來發展本縣蛋雞事業,提高澎湖境內新鮮雞蛋的自給供應量。貸款年息13.5%,每戶最高額度為15萬元,每半年繳息一次,貸期半年到一年不等,到民國66年(1977)6月,已全部期滿,繳回農復會。
-
目前澎湖只有一個專業蛋雞戶(郭順利),飼養蛋雞60,000隻,禽舍設備全自動化,養雞與雞蛋生產一貫化作業,每天生產的雞蛋大約可以供應澎湖45%的需求量,剩下55%的雞蛋需求才從臺灣進口。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物產志)
知識建檔|2021-12-0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