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雜糧作物─小米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同義詞彙|粟
-
小米方面,民國59年(1970)澎湖農改分場曾經推介新品種珍珠小米,獲得農復會、58農林廳補助,在馬公湖西白沙三鄉鎮試種了0.6公頃,農牧綜合經營示範區也試作3公頃,每公頃產量都在2,500公斤以上,比較同面積的高粱產量多出一倍。於是從民國60年(1971)起大力推廣,但是卻因為小米在澎湖的用途比較少,而沒有引起預期的回響。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
小米為禾本科一年生作物,又名「粟」。小米因米粒較稻米小,容易烹煮,又具有特殊的風味且有耐貯藏的特性,風味特殊。小米曾經栽種70-80公頃,直到民國50年代初期,小米種植面積才大幅減少。小米穀粒在碾製過程中,胚的營養價值能完全保存,富含維生素B、E、膳食纖維、有機硒、鈣、鐵等微量元素。且對病蟲害之抵抗性強,農藥施用量極少,所以殘毒較少。小米耐旱又抗病蟲害、耐貯藏,莖桿也可做為牲畜飼料及編製器物,為一極佳的備荒珍品,營養價值高,其加工產品為極良好的休閒健康食品,以現在營養觀點而言,是一種上好健康食品。
-
文字引用|湖西鄉
知識建檔|2021-12-10。知識更新|2025-10-1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