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0504|影像來源:陳英豪。

蔡玉成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同義詞彙|蔡汝璧、蔡汝壁
-
蔡汝壁(1843年9月-1912年3月),從其受紳章之履歷書記載係生於道光23年癸卯(1843)9月,《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卒於明治45年(1912)3月中旬。蔡汝壁的墓塚以以蔡玉成為名,與其父蔡耀坤合葬於風櫃尾。墓碑以其祖籍地龍江為號,中書「例贈修職郎五代顯祖考蔡公玉成之佳城」;其父蔡耀坤之墓為「例贈文林郎五代顯祖考蔡公耀坤之佳城」。
-
墓地有數首輓聯與悼念詩,署名澎瀛吟社,作於壬子年仲冬之月:
-
排難解紛明決皆資忠信
-
急公任恤蕃昌定卜子孫
-
隻手具全才經濟文章嵵澳如公無雙士
-
一身兼五福富貴壽考澎山自古有幾人
-
貳室談心悲長途分袂痛
-
勳名○○○孫子○○○
-
澎瀛吟社明治44年(1911)3月,蔡汝壁、陳錫如陳梅峰等人所倡組。入會者初有34人,後來又陸續加入湊成40人,成立於文石書院。其次,清代澎湖地方人士為求前往府城應試之士子,能有一處安身之所,遂於府城下大道公廟北方設立會館「澎湖書院」,清末至日治初期管理人為蔡汝壁與黃濟時。兩位碩儒相繼逝世後,1912年9月乃重新選出陳錫如楊棋擔任管理人。
-
從其受紳章之履歷書,蔡玉成於童蒙之齡,先於咸豐2年(1852),就學於双頭跨鄉秀才張建勳修儒業六年,迨咸豐8年(1858)再就學於烏崁鄉增廣生葉清瀾修詩文五年,計時一年。同治元年(1862),於風櫃尾鄉教授生徒六年,至同治7年(1867)湖西鄉之聘教授生徒四年,為師共十年。同治10年(1871)年考取生員。光緒元年(1875),通判劉家聰札委文石書院監院。光緒2年(1876),勸捐修理文石書院一切重新。光緒4年(1879),通判蔡麟祥募修澎湖廳志,蔡玉成札委總理修志局事務。光緒11年(1885),倡建媽官城內程朱祠、文昌閣。清法戰爭後,程邦基札委督修媽官城隍廟。光緒16年(1890),布政司奏請奉旨准以訓導選用儒學正堂,然並未任事。
-
蔡玉成於明治30年(1897)受紳章,同年10月任命為澎湖廳參事。此年澎湖大有,廳長伊集院兼良作豐年歌,澎島文人士紳多有倡和之作,蔡玉成署名風櫃尾鄉紳士蔡蘊輝汝壁,其作品如下:
-
天下斥鹵藐茲澎湖嶋。孤懸海中央,四面水浩浩。霾風時怒號,鹹雨半空倒。旱魃恒為災,禾苗常枯槁。生計窘耕漁,山窮海難討。十載兩刀兵,塗地滿肝腦。歸順隸皇圖,兩年鮮禾稻。非傷天地和,是誰失公道。我民竟何辜,對天默祈禱。幸有賢司牧,下車年景好。雨澤無愆期,稼穡慶維寶。村野沐新膏,郊原發采藻。上季餘膏粱,下季免煩惱。花生綿根核,地瓜盈城堡。喜無螟蝗傷,又無颭颶掃。何以能如斯,公德感天昊。農夫歌豐年,恨公來不早。惟茲蚩蚩望,全賴公襁褓。慚愧予不文,搜索腹無藁。願奉太平觴,為公頌天保。
-
此外,蔡玉成亦是一位實業家,除了家族經營花生油業與金益成報單館外,日治初期亦投資海產製造。1908年10月31日《臺灣日日新報》以〈海產製畢〉為題報導如下:「澎島海產製造組合,已於去年募集株式股分,每株五十金,計三百株,總金額一萬五千圓。內地人應募百八十株,金九千圓;本島人百二十株,金六千圓。每株分為四成,各株就本年先收一成,為築製造場,並開始製造之費。製造場擇在漁翁島外垵鄉內垵村外垵村)夾界處,已於三月間建築告竣。即乘島人網捕花鮂魚多數時機,即開手製造柴魚,寄回內地製廠品評,成績良佳。但製造場未大擴張,故雖製造終了,然僅得少數,故未能得利支配。俟來年擴張製場,則獲利必厚,可斷言已。是役也,發起人為石井森太郎君,即任為本社幹事員。內地監查員,即西來路茂十,永尾六平諸氏。取締員山口增五郎,井手英孝等。本島監查員,蔡汝壁、謝贊元二君。其取締員,則林以德及徐珪云。」
-
明治35年(1902)澎湖遭旱魃之災,民幾於餓殍。《臺灣日日新報》刊布澎湖慘狀勸募。臺中、臺北、臺南各處慈善家或寄附金錢、捐附米糧薯簽者,統計有三萬餘圓。澎湖數萬災黎得以蘇活。此外,澎湖各地仕紳、實業家也發起<澎湖廳管下罹災籌民籌濟事務所>籌募救助金,發起者為蔡汝璧、謝贊等十六人。蔡汝壁於1912年3月辭世,李瀛如以其賑危扶困,澎民尤有口碑,有詩悼念:
-
一年容易又清明,寸草春暉黯淚傾。
-
我是蓼莪方抱痛,不堪冷節哭先生。
-
腸斷春城雨似絲,淚痕又染杜鵑枝。
-
也知呂望屠豬日,乃是令威化鶴時。
-
粘天飛絮惹傷神,文石衣冠跡已陳。
-
一自小山承□去,他時祭酒更何人。
-
朝來又見起新燭,塜上孤兒傍母眠。
-
一事知公長抱恨,克家麟趾不昌年。
-
老健詩魂未易沉,桐梨花冷氣蕭森。
-
□携明滅高懸句,笑共桂屏地下吟。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蔡玉成,字汝璧,澎湖風櫃尾人,同治11年(1872)時成為貢生。從清領到日治,蔡玉成以地方士紳的角色熱心地方公益,如主持賑災活動、重設義倉、籌組民團保衛鄉里、籌設育嬰堂、重修媽宮城隍廟等;此外蔡對地方文化發展也付出相當的心力,如與地方士紳倡議重修文石書院、文昌祠,向地方官要求充實文石書院的膏火以幫助貧寒的士子,兩度參與《澎湖廳志》的修撰,創立「西瀛吟社」以宏揚詩學等。
-
就澎湖文學的發展而言,蔡玉成在日本時代提倡詩學,維繫傳統文化於不墜,有相當的貢獻。蔡也以其文學修養,幫贊老百姓撰寫稟帖,如有關設立鹽館,減輕漁民賦稅,建育嬰堂等等,文字中充分表現讀書人悲天憫人的胸懷,為民請命的心情躍於紙上,這些文字實為寫實文學的佳作。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
-
〈興發油車〉詩辯證
-
2005年西瀛吟社出版的《西瀛吟社詩穗》,介紹許多吟社前輩簡略之生平,內容十分豐富,參考價值極高。其中,收錄一首蔡汝壁所作七絕〈興發油車〉,此詩並註明是出自《彰化縣志》:
-
接陌連阡看落花,油車賴此利生涯。
-
調羹普濟通商務,燈火輝煌照萬家。
-
本詩題名〈興發油車〉,為清末蔡汝壁所經營之花生油業,地點今風櫃國小對面,今已拆除興建溫王宮。清代以迄日治初期,澎湖經營花生油業者,經濟能力普遍較佳。大正初年乃至於組織有限責任澎湖信用販賣組合,統籌花生油之販賣與價格等商業金融活動。然此詩標榜為蔡汝壁所作,存在著許多疑問。
-
首先,《彰化縣志》為曾任彰化縣事周璽所總纂,成書於1836年左右。蔡汝壁生於1843年9月,何能著此詩?其次,此詩確實收錄於《彰化縣志》,原題為〈生油〉並非〈興發油車〉,生油乃花生油之略稱,為歌詠落花生此物種帶來之貢獻。第三,〈生油〉原作者,為清陳學聖所做而非蔡汝壁。陳學聖,活躍於清道光年間,生平不詳。《彰化縣志》及陳漢光《台灣詩錄》輯錄陳氏詩作十六首。
-
西瀛吟社何以錯認此詩為蔡汝壁所做,恐怕是在蔡汝壁遺留的稿本中有抄錄此詩,作為經營花生油業者之自勉,而吟社諸君不察,誤以為蔡汝壁所做。
-
作噁|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