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朱王廟記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19朱王廟記錄|拍攝日期:2019-09-08(星期日)

朱王廟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石泉朱王廟
-
石泉朱王廟約創建於清道光15年(1835),據說本來位在石泉聚落的東南端,坐北朝南,是前寮社石泉社菜園社三社所共祀的公廟,以朱府王爺為主神。相傳在清道光年間的某一天,有一個到澎湖販賣家庭什貨的唐山客挑著什貨擔經過菜園的「後宅路」(今聯勤補給庫西北側)一帶;因為天氣炎熱,什貨販子就在石泉社東南方的山溝邊(另一說是在南營頭附近的畚箕井)寬衣沖涼,臨走時忘了取走掛在樹上的隨身香火袋。有一天夜裡附近的居民發現水溝邊紅光滿天,請鄉老前去查看的結果,才發現樹上掛著一個寫著「朱府王爺」尊號的香火袋;於是由3社的鄉老協議,在發現香火袋的地方籌建廟宇來共同祭祀。
-
大正8年(1919)朱王廟遷到原址西北方約200公尺處重建,二次大戰末期曾經遭到美機轟炸重創,戰後費時2年才整修完成。民國60年(1971)又東移約50公尺重建(石泉里33號),民國88年(1999)再整修成今貌。石泉朱王廟主祀的朱王爺本來是早年3個社里合祀一廟時的朱王爺金身,後來經擲筊請示神意後,被移到後殿鎮殿;前殿則改以真武大帝為主神,副祀文衡聖帝、辛府王爺、金府王爺、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神衹。
-
朱王廟在石泉里聚落四方設有五座營頭,東營本來位在聚落東方的山頭(犀山)附近,(由205號縣道向北的產業道路西邊),因為常被銀合歡遮掩,正在等待擇日移到路邊;西營本來位在聚落西方的205號縣道南側,因為道路拓寬而必須移東約10公尺,現在已拆除在等待施工中。南營位在現在的聯勤補給庫西邊;北營位在澎28號道路南側,今東鳯宮西邊路旁;中營位在204號縣道北側,今電視轉播站西邊,位置都沒有變動過。另外在中正國中的西南角還有一座「鎮路頭煞」的厭勝物
-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昭和2年歲次丁卯(1927)之冬,石泉鄉人莊雁塔君,有感於石泉朱王廟顛覆破敗,遂邀集石泉仕紳陳壬鏡、陳滿、陳座、陳彬、許根深、許貞吉等,開會于陳壬鏡宅邸靜室倡議籌劃朱王廟,繼則邀請鄉中諸父老暨社眾等,于公所協議並進一步向澎湖廳提出募款之申請。昭和3年12月28日澎湖廰以澎警保第2017號,准許朱王廟改建寄附金募集。該次改建資金募集活動至昭和4年12月31日截止,預計募集三千元,由陳國、莊春諒、許合、陳仁鏡等具名,此四人應為當時石泉四甲之鄉老。從石碑的記載,共募得五千元,朱王廟也順利於昭和4年(1929)仲春經始,仲冬竣工,越辛未(1931)孟冬慶祝落成。
-
以上諸人之中,許貞吉先生(1900─1974),字蘭卿,乃石泉碩儒許登岸之么子。許貞吉出生時許登岸已四十五歲高齡。許貞吉從小就跟隨在父親許登岸身旁,也因此承繼父親之衣缽,在漢文上也有極高的造詣。1920年,許貞吉年方二十,文澳歸化社從善堂開堂著造第二部鸞書《覺世寶訓》,許貞吉奉派為錄鸞兼幫校生,協助校正鸞書與錄鸞工作。石泉日新社養善堂於昭和2年(1927)開堂著造《挽世寶篇》時,許貞吉則為該堂的正鸞手,並負責鸞書的校正工作。莊雁塔邀集石泉三姓鄉紳討論朱王廟重建事宜,許貞吉與許根深代表許姓與會。以一位27歲的青年受邀參加廟宇重建事宜,這在澎湖傳統聚落中並不常見。由此也可窺知許貞吉誠屬年輕有為。
-
許貞吉所參與的鸞堂,多集中在文澳以及澎南地區,地緣上與石泉較為接近。例如,前寮存本社共善堂於1964年開堂時,敦聘許貞吉為校正生並指導鸞務。二次戰後初期,鎖港鸞堂也數度聘請許貞吉為其校正鸞書。其次,許貞吉最早參與的文澳歸化社從善堂與石泉日新社養善堂,皆在二次戰後停堂。鄰近石泉案山至善社友愛堂與至善社學禮堂於此時崛起,成為許貞吉參與鸞堂活動的重心。此外,山水化俗社勸善堂,五德同化社向善堂、湖東開化社樂善堂等鸞堂也因許貞吉的漢文造詣與對鸞務的嫻熟,而聘請其擔任鸞堂顧問或校正生。其一生對鸞堂扶鸞濟世貢獻卓著,向為石泉鄉民所敬重。
-
資訊來源|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14。知識更新|2022-08-1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