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東安宮紀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3東安宮紀錄|拍攝日期:2023-10-24(星期二)

東安宮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菜園東安宮
-
菜園東安宮位於菜園里45號,也是從石泉朱王廟分火而來的宮廟,分火時菜園分到的香爐目前還放在東安宮後殿繼續使用。東安宮建廟的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創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因為廟中保存有當年的一副聯:「菜藉神光永茂盛」、「園憑靈氣常豐盈」(下聯已遺失);另一個說法是始建於光緒10年(1884),廟中也留有一塊當年的匾額,上書「赫濯聲靈」4字。「東安宮重建碑記」則說是初建於道光年間光緒8年(1882)籌建新廟,到光緒10年(1884)落成(應係指三社合建的石泉朱王廟)。
-
東安宮除了奉祀主神朱府王爺之外,還副祀李府元帥及恩主公,稍後又增雕文衡聖帝寶像。曾在大正14年(1925)開設稱為「正修社寶善堂」的鸞堂,到昭和19年(1944)更名為「化育堂」,著作有《律案新篇》(1925年)、《覺頑醒世》(1934年)、《覺世牖民》(1942)3部善書。太平洋戰爭時東安宮曾遭到盟機轟炸波及,以致屋瓦毀壞,滲漏不堪,因此在民國38年(1949)修建,民國40年(1951)落成時又增雕了真武大帝寶像。民國74年(1985)鄉老倡議重興鸞堂,改名為「正修社明善堂」,曾在當年(1985)民國81年(1992)各著造一部都名為《覺世金篇》的善書。
-
現在的東安宮則重修於民國78年(1989)民國80年(1991)落成,李登輝前總統曾於民國83年(1994)贈送「澤庇蒼生」匾額一方。
-
菜園東安宮在聚落外圍設有6個營頭,最早也是只在地上安插3支竹符,放1個烘爐做為象徵,到民國五○年代才改為交椅背形的水泥台;八○年代又改成現在的小廟,廟內安置刻有符令的石碑及香爐,6個營頭的科程儀式仍然以5營為準則。東營位在聚落東邊,往菜園生命紀念公園的產業道路北側;西營原來位在東安宮西側的海岸旁,在民國七○年代因為築港填造新生地,而往西移約30公尺。
-
南營位在聚落南邊的南勢山菜園龜山)北側;北營原來位在今聯勤補給庫東北角,在民國六○年代才隨著里民增建住宅而移到目前的聚落北端路口。中營位在菜園將軍廟右前方,位置一直都沒有變遷過;大本營本來位在東安宮前面,後來因為填海造陸而前移到今社區籃球場東邊。
-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菜園東安宮重建碑記
-
崇禎九年歲次丙子西元一六三○年,肇基始祖正束公蒞澎相視形勝,定居菜園,其後二百年,值道光年間,傳唐山有搖雜碎者,荷重擔沿途叫賣,行抵後宅路處,時達盛夏灼熱難當,乃卸擔,入浴匏窟消暑,竟將所攜護身香火遺留路樹,晨園主異其周圍閃光,細察香火上載記朱府王爺尊號,就攜返朝拜,消息傳開迅即引人注意,旋由石泉菜園前寮三里協議就近建朱王廟共祀,嗣因各人口繁衍,力可獨立,計議各建廟宇分靈奉祀,依籤序石泉得寶像,菜園得玉爐,前寮得令牌。光緒八年,歲次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先賢筵老發起籌建,十年歲次甲申西元一八八四年落成,除雕塑開基主神朱府王爺寶像外,增雕李府元帥及二恩主公寶像共三尊,稍後復增雕文衡聖帝寶像,於焉第一代東安宮誕生,入火安香後李府元帥神靈丕顯,振興武壇,駕最老為乩童,且有名壇主鎗老相助,濟世施醫普及澎瀛,活人無數,耳聞每逢九九誕辰,蒞本宮祝嘏謝恩者磨肩接踵,牛車列隊,行伍綿延至蓮花山後,香火絡繹不絕,盛極一時,迨至民國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四三年因太平洋戰爭激烈,閵鄰近遭受盟軍亙古未有之轟炸,致屋瓦毀壞,滲漏不堪,乃於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由各甲長老發起鳩資修建,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落成,並增雕真武大帝寶像共為五尊,因第二代為戰後重修,除木料外,其它建材均極匱乏,故因陋就簡,且通貨飛躍,工資猛漲,建造費用無法以幣位算計,折算白米價值大約耗用三萬六千公斤,既然架構薄弱,不及四十寒暑雕樑著蟻,地基下陷,畫壁龜裂,搖搖欲墜,是以四甲值年鄉老黃降納、黃順達、黃明德、黃見喜等力主重建,發起捐募,整合委員會並派員赴高雄等地,請求旅外宗親支援,幸得熱烈響應鼎力襄助乃得大功造成。
-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仲秋之月吉日
知識建檔|2017-03-14。知識更新|2023-10-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