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雨春風:陳鑑堂略傳
-
陳鑑堂(
1868-
1939),本名陳銓,考試名藻珊,字鑑堂,又號半學癡人,後以字行。依據《澎湖
沙港陳氏族譜》所載:
沙港陳姓有
頂社與
下社之分,均係金門水頭
陳氏開浯始祖陳丙後裔。
沙港頂社開基祖
陳振遙為第9世,陳鑑堂為
頂社陳振遙派下,第19世。陳鑑堂年少以
沙港秀才
陳梅峰(
1858-
1937)為師,奠定其漢學之造詣,爾後也成立私塾,筆耕為業。從
明治31年(1898)2月的書房調查,陳鑑堂於
媽宮南甲(南町)開設文李草堂,招收學生7-16歲,共有33名。
-
明治38年(1905),陳鑑堂遭逢母喪,與陳鑑堂交情深厚的
港底人
李漢如雖客旅於中國,仍有「唁陳鑒堂君喪母」詩。
明治40年(1907)11月,
李漢如由廈門到臺灣公幹,先回澎湖省親。往臺灣前夕,
蔡汝璧、黃卿雲、
陳錫如、葉伯楨、陳鑑堂、
吳爾聰、及
林介仁等共開送別會於清華閣,詩酒陶情,藉表數年契闊。
明治42年(1909)8月,陳鑑堂與
吳爾聰同遊臺南、嘉義等處,同為
沙港人的陳雍亭有詩贈焉。
明治44年(1911)7月,陳雍亭與陳耀堂同赴
東港,臨別之際,陳鑑堂也以詩相贈,同門之情溢於言表。
-
澎湖自
蔡廷蘭、
鄭桂樵等碩儒相繼逝世後,且兩遭兵燹之禍,詩友星散,
明治44年(1911)3月22日,由
陳錫如、
蔡汝璧、
陳梅峰、陳鑒堂、
吳爾聰、
蔡錫三等人召集澎品行端方者組織一詩會,名曰「
澎瀛吟社」,成立之地與月課的地點則為
文石書院。入會者有34人,後來又陸續加入成40人。
陳錫如並撰寫「
澎瀛吟社小啟」以誌其事。同年5月1日,復有南社林逢春以<遙祝
澎瀛吟社成立>為詩一首,以為祝賀。此後,《臺灣日日新報》陸續有
澎瀛吟社吟詩月課的相關報導。
大正4年(1915)澎瀛吟社易名為
西瀛吟社,繼續漢詩的推廣。從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參與
澎瀛吟社至少有
陳錫如、
蔡汝璧、
陳梅峰、陳鑒堂、
吳爾聰、
蔡錫三、陳少靈、陳理堂、李冠瀛、張吉卿、
楊棋、陳璨堂、陳午橋、陳拱辰、陳芸舫、
林介仁、高蓮仁、
鮑迪三、
洪明庭、
蔡錫三、紀經才、蔡少春、
吳文仁、高乃倉、
郭健秋、陳采丹、許冕侯等人。其次,陳鑑堂作為
澎瀛吟社的發起人之一,當年即有多篇詩作發表。
-
明治45年
(1912)蔡汝壁辭世,
陳梅峯、
陳錫如、陳鑑堂等人皆有悼輓之詩。
大正2年(1913)6月,
陳錫如預計由澎湖前往基隆,再前往上海,
澎瀛吟社張吉卿、陳鑒堂、
鮑迪三、蔡少春、
吳爾聰、
陳梅峰等人一同到照相館攝影留念,隨後於松島艦紀念館設席祖餞,適逢臺中廳山脚庄林耕南先生也將返回故鄉,澎湖廳田村庶務課長也出席歡送諸人。
-
從《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記載,陳鑑堂自
明治35年(1902)進入
媽宮公學校擔任教員,至
大正2年(1913)7月離職,若包含
國語傳習所兩年,時間逾13年之久。陳鑒堂離職之際、校長安藤忠告、訓導林雲程與學校教職員學生等,共計66人出席松島艦紀念館歡送宴,
郭健秋也蒞臨致詞演說。
-
大正3年(1914)舊曆元月初二日,
陳梅峰散居臺灣、澎湖各地的學生共23人,齊聚於
沙港下社陳氏祖廟的杏園學堂,由
陳梅峰出題主持擊缽吟會,並由陳鑑堂、
吳爾聰擔任左右詞宗,參加者有陳月樵、陳家駒、陳瓊堂、陳廼儀、陳元南、陳拱辰、陳午橋、陳劍雲、陳芸舫等人。此外,尚有客旅臺郡來不及趕回參加的
陳春亭、陳璨堂、陳耀堂、陳蘊堂與
陳春林等人。從《
沙港陳氏族譜》中記載,第18與19世的
陳氏族人,「擅長漢學」者有數十人,
日治時期的
沙港以
陳梅峰為首,可謂是「詩人的故鄉」。
-
傳統上每年陰曆二月、八月第一個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時間,稱為丁祭。
大正3年(1914)3月,丁祭由張吉卿與陳采丹兩氏值東,除了邀請重要官紳到
文石書院致祭,公學校與小學校男女生徒約四百人、澤井廳長等官員亦出席。
澎瀛吟社由陳拱辰擬題,
陳梅峯、陳鑒堂任左右詞宗評選。
-
《臺灣日日新報》於
大正3年(1914)6月〈詩壇〉,有陳鑑堂發表四首詩作,從「館中感懷」以及「曉望」中的詩句:「極目家山是何處,遙將西顧想非非」等推測,此時陳鑑堂已離開澎湖,在屏東開館授徒。陳鑑堂於林邊慈濟宮右廂房授課,教授時間最長。出身於屏東佳冬望族的陳寄生,林邊公學校畢後,隨陳鑑堂學習漢學;曾任國大代表和第三屆立法委員的羅傳進、黃河源等人均是他的學生。在此期間,陳鑑堂與旅居嘉義的
楊爾材,兩人有所交流,故於《臺灣日日新報》〈詩壇〉互有倡和之作。
澎瀛吟社自
1915年改名為
西瀛吟社,例年訂定月課八期,擊鉢吟一次,藉以評定甲乙後,各分給獎品。
大正6年(1917)8月,適逢
陳錫如與陳鑑堂遊歴厦門及臺陽,諸詩友設筵祖餞,並開擊缽吟會,題目為「洗車雨」,韻限七陽,以
七夕前一日雨,謂天帝爲織女洗車。共計得七絶二十餘首。次唱,即以留别、迭别為題,各自吟就,不拘體韻,諸同人興致勃勃,開懷樂事。
-
陳鑑堂自
大正6年(1917)至
大正10年(1921),於阿緱廳林仔邊公學校擔任教員。陳鑑堂之子陳采繁也於
大正11年(1922)擔任高雄州林邊公學校教員心得。
大正10年(1921)屏東東津研社
中秋月夜徵詩,由陳鑑堂與黃拱武擔任左右詞宗。
大正7年(1918)全球爆發西班牙型流感,蓋分為三波疫情,第一波發生於
1918年春季,第二波發生於
1918年秋季,第三波發生於
1919年冬季至
1920年春季。西班牙大流感也傳入臺灣,在當時造成約4萬人死亡。陳鑑堂父親陳元頂也在
大正8年(1919)舊曆10月,不幸遭逢此「癘劫」辭世,陳鑑堂有多首詩作表達哀傷之痛。
-
陳梅峰自年輕伊始,於
沙港鄉陳氏祖廟設立杏園學堂,教授族弟侄以及澎湖子弟,前後凡四十餘年,弟子遍布官公衙商學諸界。弟子欲籌建「恩師樓」早有提議,爾後由陳月樵、
陳文石,極力糾集諸窗友,任意寄附,共籌一千餘金,遂興厥工,
昭和2年(1927)底完峻,並於
1928年舊歷元月初七日舉行落成式。典禮首先由陳鑑堂開場致詞,陳朝欽、陳月樵報告事務與工事經過,再由陳鑑堂以學生代表身分述謝詞。
陳梅峰此時已逾古稀之齡,仍精神矍鑠上臺訓話。郭禮、
蔡獎等貴賓也蒞臨祝賀。
陳文石、
吳爾聰、
陳春林陸續上台發表己見,整個落成式從上午10時至下午6時結束。
-
昭和6年(1931),原
孔子廟管理人
郭健秋逝世後,
文石書院諸人推舉
吳爾聰為管理人。此時,
澎湖孔廟也面臨風雨飄搖、白蟻剝蝕的窘境,
林介仁、
陳梅峰等發起重修,由
鮑迪三、
林裕堂、林顧卿、莊安邦等人輪接督造,陳鑑堂也捐金10円,以助斯文。
-
昭和4年(1929),陳春杏發起重建
沙港廣聖殿。此次
廣聖殿改建工程由謝江設計,總董事為陳春杏,正董事陳權,副董事為陳蔭。陳鑑堂於此次改建擔任協辦鄉耆,並捐金100円。
廣聖殿落成後,
昭和10年(1935)由陳鑑堂撰寫「
廣聖殿創修記」以昭其事。
-
陳鑑堂於
昭和13年(1938)12月,尚有詩作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隔年,以逾古稀之齡辭世。其一生開館授徒,又先後擔任
國語傳習所、
媽宮公學校、林仔邊公學校教師,春風化雨。其後裔子孫亦能克紹其裘,多人服務於教育界。
-
茲將陳鑑堂生平詩文,勉勵蒐羅如後: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8)1905-11-01/01版/「唁陳鑒堂君喪母」
李漢如-
陳君鑒堂,吾澎篤行士,余之研友也。玆聞令萱堂伯母,駕返瑤池,不勝悲悼。奈海天遼闊,不獲往弔,一尊芻香,聊口俚辭以當唁信。
-
大塊無情可奈何,無端寶婺黯星河。
-
山遙莫覓返生草,駕杳空懷垂熟桃。
-
承歡季路悲藜萑,抱痛王裒廢蓼莪。
-
死盡其哀生盡禮,令萱地下笑呵呵。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2)1909-08-31/03版/贈陳鑒堂
吳爾聰君遊臺南嘉義等處陳雍亭
-
教鞭纔歇換征鞭,客路風光正爽然。
-
澎島風高欣破浪,瀛洲景好結吟緣。
-
鹿鯤勝地春如海,郭李同舟望若仙。
-
更有兩般堪眷戀,櫟南詩卷袖千篇。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4)1911-07-25/01版/贈別雍亭耀堂赴
東港步留別原韻
-
氣候異西瀛,關心在此行。
-
暑寒須著意,花柳莫留情。
-
志貨存清操,交宜取應聲。
-
俚言相勸勉,聊作驪歌賡。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4)1911-08-07/03版/
澎瀛吟社詩壇/紅毛城懷古
-
紅毛險失委孤城。邊海齊歸頌永清。
-
惆悵河山頻歷劫。撫今遙憶鄭延平。
-
「端陽競渡」
-
榴花吐艷屆端陽,競渡成豐效楚湘。
-
水馬奔馳波逐浪,飛鳧起舞浪飄揚。
-
旗幡閃電輝蛟室,鼓震轟雷鬧水鄉。
-
奪得錦標歸去後,為添餘興泛蒲觴。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4)1911-09-21/03版/
澎瀛吟社詩壇/昭君出塞限文韻
-
明妃遠嫁單於去。塞外胡笳靜不聞。
-
沙漠狼煙鎖粉黛。玉門鐵騎遜敘裙。
-
愁深黑水三更月。望斷紫臺萬里雲。
-
回首漢宮成永訣。獨留青草翠香墳。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1912-05-04/06版/詩壇/輓
蔡汝璧翁吟社長
-
先生齒德本兼優,相友忘年互唱酬。
-
惆悵扶輪大雅去,騷壇頓減舊風流。
-
文星黯黯墜西瀛,噩耗傳來共愴情。
-
吟社方推君做主,玉樓遽遣使相迎
-
胡天不吊奪民望,鎮日無光失考成。
-
頓減風流曾感喟,哪堪夜聽杜鵑聲。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1912-06-07/06版/詩壇/ 鎭南山臨濟護國禪寺創成寄憶藤園將軍
-
鎭南山寺告功成,足慰慈懷渡衆生。
-
法雨藉施新領土,仁風廣被舊東瀛。
-
勳垂峴首思羊祐,治著蜀中憶孔明。
-
囘首英雄長已矣,禪房花木尚爭榮。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1912-06-23/06版/詩壇/
澎瀛吟社擊鉢吟 荊軻入秦拈尤韻
-
爲酒燕丹馬角羞,入秦生刧豈良謀。
-
縱然返地一朝許,旋見雄師壓薊州。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06-04/06版/詩壇
-
「館中感懷」
-
托業今猶說學而,舌耕名分畏人知。
-
童蒙七八零星聚,旅邸淒清鎮日疲。
-
餬口宜償清客債,羈身難返半年期。
-
最欣東道垂青眼,此際潛魚且伏之。
-
「深宵感懷」
-
旅館凄清玉漏沈,孤燈坐對到宵深。
-
池蛙呌破三更月,窓竹動搖萬里心。
-
伏枕幾翻難入夢,披衣再起作回音。
-
高堂垂暮老親在,遙憶家由百感侵。
-
「
清明日郊遊偶感」
-
旅人動輒便思鄉,節值
清明更斷腸。
-
隨步郊原無興味,恋行荒塚甚淒凉。
-
子規啼破當三月,萱草摧殘忽十霜。
-
偏野人忙多祭掃,我心何獨不悲傷。
-
蓬高草色日流沉,荒塚壘々感更深。
-
世久賢愚難起問,人來祭掃欲哀音。
-
一生朝露傷回首,萬古塵埃感此心。
-
化鶴游魂知何處,愁看春樹墓門侵。
-
「感懷」
-
橐筆天涯壯志違,追思往事已全非。
-
覺今從政需才重,悔昔讀書致力微。
-
俸薄蠅頭深感喟,愁生眉睫獨噓唏。
-
富貴可求吾所願,何時得意故鄉歸。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06-27/03版/
-
「曉望」
-
曙光乍啟愛晴暉,縱眼高低出竹圍。
-
茆屋煙炊騰縷縷,曉嵐雲象接巍巍。
-
黃金徧野早熟稻,白玉懸空振鷺飛。
-
極目家山是何處,遙將西顧想非非。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07-11/06版/詩壇
楊爾材-
「寄陳鑑堂君」
-
自君別後想君容,賦讀采蕭欲斷腸。
-
但願奇縁天早假,西窓剪灼話枌郷。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09-2406版/詩壇/答
楊爾材君惠既瑤韵竝次感懷芳韵 二絕 旅阿緱陳鑑堂
-
玉落月停雲想容,何時促膝話衷腸。
-
風中牛馬分南北,各在天涯海一□。
-
無聞年紀嘆窮奇,到此牘窓自悔□。
-
瑟瑟西風寒旅帳,惟憐楚客向秋悲。
-
托筆耕耘歳廿餘,勞人何日得眉舒。
-
未荒三徑吟歸去,□□老農教秉鋤。
-
〈猷献堂紀要〉,
大正8年(1919-11)/悼念先嚴詩
-
觸目猶存手澤新,音容難覓倍傷神。
-
癘風陣陣寒銷骨,愁殺亭前折大椿。
-
夢魂一覺不勝哀,是假是真枉費猜。
-
渺杳慈顏能再覩,南柯夜夜要尋來。
-
滿天星斗悔時光,最是征人欲斷腸。
-
回憶親魂如逝水,凭虛淚血灑汪洋。
-
詩報第99號(6) 感懷1935-02-15
-
賺得頭顱兩鬢霜風中走馬齒加長。
-
水牛不厭拖犁苦,黃鳥興嗟遷地良。
-
菊徑就荒因久客,幕巢且住勿怡堂。
-
茫茫後顧誰知己,爰止瞻烏懷梓桑。
-
嘆鳳傷麟聖道窮,天將廢墜喪文風。
-
尊師晚近無游酢,逐客中間有馬融。
-
覆瓿何曾糊璧異,溺冠直與坑儒同。
-
瀛陽習俗今非昨,競尚生機是力農』
-
僕僕風塵廿一年,利人克已枉徒然。
-
是堯是跖誰分別,為惠為夷自合全。
-
日暮深慚飛倦鳥,天寒劇笑噪聲蟬。
-
回春桃李需時雨,欲去躊躇尚滯延。
-
〈
廣聖殿創修記」〉
昭和10年(1935) -
吾鄉自先世建此宮廟崇祀明神,以為四時祈禱永迓神庥;因年代久遠、風雨飄搖、丹青剝落,雖經累次継修,仍循舊慣。
昭和四年,歲在己已,里中紳商
陳梅峰、
陳光燦、
陳春亭、曾雁数氏倡議創修,同心一致僉舉總正副董事及值年鄉耆協理,均能踴躍從公鳩資庀材。是經是營,閱八個月始告竣功。奉祀葉、朱、張三府王爺,顏曰:
廣聖殿。從茲革故鼎新,廟宇既見堂皇,神居亦久磐奠。外貌光輝,寓敬神之深意;內容循正,無諂瀆之貽譏;庶幾聰明正直瞻拜威儀,其造福于吾鄉正未有艾也。際茲落成,爰掇数言勒石,以誌緣起云。
-
總董事陳春杏 正董事陳權 副董事陳蔭 會計陳兩全 協辦鄉耆陳芽 陳江漢 陳
-
跳 陳頓 陳鑑堂 陳仕熙 陳其騰 陳水奢 曾有土
-
昭和十年歲次乙亥古六月穀旦 里人陳鑑堂謹撰
-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3)1938-11-27/臺日漢詩壇/04版/詠兒玉藤園大將
-
將軍甲兵羅胸中,指揮若定建奇功。
-
長驅逐北破強虜,立朝雅有大臣風。
-
憶□台灣初隸籍,匪氛未靖勞□□。
-
安良除暴順民情,黎庶歡欣恥且格。
-
南園遺□留芳芬,退公賓客盛如雲。
-
白頭父老談盛德,典開□□會揚文。
-
魂兮騎尾□天上,臺澎聞訃齊悽愴。
-
爾來星霜三十餘,猶把馨香虔供養。
-
江島社樹鬱蒼蒼,白波万頃□神光。
-
憑夷擊鼓蛟龍舞,魂其來鑒献詩章。
-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3)1938-12-18/臺日漢詩壇/04版/爵五鑑堂景寬諸先生過存賦呈 次韻
-
並駕齊驅訪友廬,毂瞻衡宇畫中如。
-
家傳詩禮文風盛,秋入村原木葉疏。
-
肯構肯堂綿世澤,難兄難弟樂郊居。
-
衛荊善世稱完美,我欲從君借異書。
-
詩報第192號(14) 爵五鑑堂景寬諸先生過訪賦呈1939-01-01
-
林邊豈是我門廬,僕僕風塵人不如。
-
數載寒窓曾悔悞,逢時利器自空疏。
-
置身海角慚將老,餬口天涯嘆久居。
-
日暮知還途未遠,歸來整理舊殘書。
-
詩報第193號(23)遊羌園和韻1939-01-21
-
守成聿廣舊田園。鼎鼎大名耀古村。
-
先哲錦堂留手澤。鄉紳玉趾印苔痕。
-
堯夫繼述輕舟麥。北海交遊滿酒樽。
-
後進芳徽承祖武。禮賢下士榻猶存。
-
詩報第207號(20)寄懷寄生先生1939-08-16
-
林邊自是舊遊地,友誼朋情念每懸。
-
鳥好和鳴添雅韻,花鮮纔放倍嫣然。
-
文章無價束高閣,經濟有名稱大賢。
-
富裕農村推第一,暖衣飽食身安全。
-
#感謝陳聿駿老師提供寶貴資料
-
#參考資料
-
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全島書房取調一覽表」(1898-08-13),〈
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五十三卷教育學術〉,《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11046。
-
《臺灣日日新報》1905-11-01/01版/唁陳鑒堂君喪母
-
《臺灣日日新報》1907-12-18/04版/澎湖通信/開送別會
-
《臺灣日日新報》1909-08-31/03版/贈陳鑒堂
吳爾聰君遊臺南嘉義等處
-
《臺灣日日新報》1911-07-25/01版/贈別雍亭耀堂赴
東港步留別原韻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4)1911-08-07/03版/
澎瀛吟社詩壇/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4)1911-09-21/03版/
澎瀛吟社詩壇/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1912-05-04/06版/詩壇/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1912-05-17/06版/澎湖島通信/校師孔多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1912-06-07/06版/詩壇/鎭南山臨濟護國禪寺創成寄憶藤園將軍
-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1912-06-23/06版/詩壇/
澎瀛吟社擊鉢吟/荊軻入秦拈尤韻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2)1913-06-24/06版/澎湖島通信(17日發)/開會送別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2)1913-07-15/06版/澎湖島通信(11日發)/餞別盛況
-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s://who.ith.sinica.edu.tw/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2)1914-02-10/06版/西瀛消息/擊鉢吟會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03-10/西瀛消息/丁祭狀況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06-04/詩壇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06-27/曉望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6)1917-08-26/06版/西瀛紀事/開擊鉢吟
-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0)1921-01-14/06版/研社徵詩揭曉
-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3)1928-02-07/04版/恩師堂落成式
-
〈猷献堂紀要〉,
明治40年(1907)2月
-
臺灣人士鑑,
1937年,頁247
-
社團法人臺灣史研究會,《林邊鄉志續編下冊》,屏東縣林邊鄉公所,
2018年12月,頁677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3-01-03。知識更新|2023-01-0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