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秋季的祭儀:七夕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同義詞彙|七娘媽生、巧節、澎湖七夕
-
7月7日俗稱「七娘媽生」,也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當日若有下雨,即被認為是二人相會所灑的淚水。因此民間對七娘媽是七位女神或即是織女星有分歧的看法,但是不論如何此日可謂是婦女的節日,乞巧、拜床母等都是與女紅、照顧幼兒、祈求美貌等婦女所關心的事項有關。
-
七夕時婦女要在庭院中設香案拜七娘媽,供品除七碗湯圓外,還有五色線一綹、五色紙一疊、白粉餅、胭脂花(紅白各七朵)等,另外還有臉盆清水。祭拜過後的線、紙、花等各項都不可丟棄,改放在牆頭或屋頂上;咸信婦女以拜過的清水洗臉,臉皮會變得細白粉嫩。
-
西嶼地區拜七娘媽的特別供品是用七碗「糖渣粿仔」,是以米、粟或高粱用石磨磨成漿,搾乾水分後揉製成直徑約七公分的小糕,以蒸籠蒸熟後,加上濃糖水。此外,所供的花是白花四朵、紅花三朵。白沙湖西也是用七碗同樣的供品拜七娘媽,但稱之為「七夕粿仔」。
-
七夕當日下午家中有幼兒者還要拜床母,以1碗飯上面加上滷蛋、肉、魚等二、三樣菜,旁置筷子一雙,燒香時請床母費心照顧小孩,並保佑其平安健康地長成;若幼兒係三歲以下,供品會加上1盤光餅,祭拜過後以紅絲線將光餅串起,恍若一掛大項鍊,戴於幼兒頸上,並取餅輕擦幼兒嘴角以「收涎」,希望小兒此後較少流口水。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七娘媽生,又稱七巧節或七夕。傍晚時分,約下午申時,各家婦人在家門口,擺上一張小桌子或長條椅,準備三碗的紅圓仔或菜、飯、胭脂、白粉(挽面用白粉)等,燒香、燒紙錢向七娘媽祈求庇祐,並將胭脂、白粉折半,一半拋向天空、一半留做自己用;若是家中有小孩還要準備簡單菜、飯和酒來拜床母,希望小孩會乖巧,好飼養。此兩種習俗現已漸漸流失,只簡單用飯菜、水果在門口祭拜而已。
-
農曆7月初7,俗稱「七娘媽生」,澎湖有拜七娘媽之俗,時間在當天傍晚月亮升起,星星出來的時分,在自家門口埕或中庭裏,以長條椅或小桌子置上供品,來拜七娘媽。
-
拜七娘媽在望安地區又稱拜七仙女或織女,習俗由來已久。在鄉間,七娘媽的角色如同幼童小孩的保護神,普遍認為16歲以下的小孩都受到七娘媽的守護庇佑,因此,每年正好利用七夕來祭拜致謝。但目前已有少數地區省略不再祭拜的情形,如將軍村
-
拜七娘媽時,必須準備7碗「七夕粿」(以米粹揉圓壓製成扁平狀、直徑約2寸左右的白色扁圓),7朵紅花、白粉、胭脂、五彩色紙、紅線等供品,面對月升的方向燒香拜拜過後,再燒金紙。早期就有將供品放在長條椅或矮桌上,旁邊另置一板凳,上擺一臉盆清水和新毛巾,儀式結束時,長輩會以沾洗清水的新毛巾,依序幫家中小孩擦拭臉龐,以示七娘媽的護佑。不過,或許是由於年輕人外移,家中已無小孩,目前望安地區臉盆清水和新毛巾多已簡化而不備了。
-
望安地區拜七娘媽的供品,實際上有許多地緣上的差異性,如象徵生育繁衍的7朵紅花,有的村子是紅白皆可,中社村則是紅、白各備7朵,有的村子「全島都沒有花,哪來7朵!」而全免,如東坪村水垵村則粉餅和胭脂也要各備7份,西安村則另外增加7碗糖糕,中社村增加7碗糖糕或7碗紅圓。東嶼坪以1碗白飯取代七夕粿,早期老阿嬤還會用五彩色紙剪了衣、褲燒給七娘媽穿,十分溫馨,花嶼則是以白飯1碗和牲禮來拜拜,除了燒金紙,其他全免掉了。將軍村過去的習慣,住在傳統建築老房子的人家,會循例拜七娘媽,住現代化樓房的人家已不祭拜。
-
資訊引用|《望安鄉志》
-
七夕即農曆七月七日,俗稱的「七娘媽生」,傍晚時婦女於自家門口,準備盛水的新臉盆、毛巾、胭脂、白粉、紅花、水果,及加糖的甜飯祭拜七娘媽。準備的祭品,是用來使織女打扮用的,也有人說臉盆是用來裝織女的淚水。祭拜以後,全家大小用新毛巾擦臉,除了會變漂亮也會帶來好運。七夕除了祭拜織女外,也是祭祀床母的日子。家中有孩童者,準備插著兩炷香的一碗米,燒小件的紙衣,祈求孩子能平安長大,這種祭祀要持續到幼童十六歲為止。
-
資訊引用|《七美鄉志》
-
農曆七月七日為七夕,又稱巧節,俗以為七娘媽誕辰和牛郎織女相會日。宋秦觀鵲橋仙一詞有:「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唐白居易長恨歌也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盟誓,七夕有淒美哀艷的神話故事和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是中國人的情人節,但自古以來這個節日似乎只是乞巧,拜床母和七娘媽,與女人的婦容、婦功和生兒育女有關,時下青年哈日崇洋只過西洋情人節,不數年這節日勢將被遺忘廢絕。
-
拜七娘媽:七夕時婦女於庭院中設香案拜七娘媽,供品有七碗「七夕粿仔」,以糯米或高粱炊成,大小如小圓鏡,拜後沾糖汁吃,象徵牛郎織女團圓後,品嘗愛情的甜蜜,台人則將此粿仔按凹,讓牛郎織女盛裝情人的眼淚。拜七娘媽除粿仔外,還有五色線、五色紙、挽臉用粉餅、小鏡子、胭脂花或菜豆花七朵、毛巾臉盆水,祭拜後的線、紙花棄置牆頭屋頂,將使婦人針線手藝更巧,用清水洗臉,白粉擦面,將使婦人更白更美。此外民間以為七娘媽是兒童的守護神,十六歲以下均受七娘媽庇護。
-
週歲時要祈願七娘媽、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女神加護,以古錢、鎖牌串紅線為絭叫「捾絭」,十六歲成年時於此日「脫絭」要祭拜,答謝多年之加護。
-
拜床母:俗以為此日為床母生日,家中如有幼兒,當日下午以魚肉飯菜拜床母,燒床母衣(有衣服圖樣之金紙)。若幼兒係三歲以下,供品要加光餅一盤,拜後以紅線將光餅串成如大項鍊,掛於幼兒頭上,以光餅輕擦幼兒嘴角,謂之「收涎」,希望從此幼兒少留口水。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
七夕即農曆七月七日,俗稱的「七娘媽生」,傍晚時婦女於自家門口,準備盛水的新臉盆、毛巾、胭脂、白粉、紅花、水果,及加糖的甜飯祭拜七娘媽。準備的祭品,是用來讓織女打扮用的,也有人說臉盆是用來裝織女的淚水。祭拜以後,全家大小用新毛巾擦臉,除了會變漂亮也會帶來好運。七夕除了祭拜織女外,也是祭祀床母的日子。家中有孩童者,準備插著兩炷香的一碗米,燒小件的紙衣,祈求孩子能平安長大,這種祭祀要持續到幼童16歲為止。在本鄉,七夕也會到七美人文化園區內,備供品與清香等,為七美佳人祝壽以及舉辦祈安法會。
-
資訊引用|續修七美鄉志(2023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