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離島的交通設施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馬公到各離島的交通船早年都停靠的海軍碼頭(今民族路底)後來逐漸移到馬公港東端的臨海路一帶,目前南海各離島交通船及觀光船則都移到第三漁港。日治昭和之前馬公到各離島的交通都只有小型的帆船行駛,昭和3年(1928)起,才有民營的機帆船。當時馬公西嶼有兩艘交通船,其中的「通行丸」從海軍碼頭經大菓葉,到竹灣,每天往返2次;「成功丸」自海軍碼頭經內垵,到外垵,也是每天2次往返。
-
馬公瓦硐則有「通海丸」,每日往返2次。昭和12年(1937)馬公雞母塢(今五德)有「共同丸」,每天往返2次;馬公虎井有「第一共同丸」每天往返2次;馬公吉貝有「共成丸」,每日來往1次。馬公望安七美東吉花嶼等離島的交通則先由「天生丸」負責,每月行駛各離島2到4次,後來才改由澎湖廳警備船「天南丸」接替(鄭紹裘1997:96)。
-
戰後,馬公到各離島的交通曾經一度中斷,到民國42年(1953)才由政府補助西嶼望安七美3個鄉公所各建造或購買1艘交通船,來經營各鄉到馬公的航線。西嶼鄉的「西基號」(31噸機動船),22行駛馬公大菓葉之間,每天3班;望安鄉的「萬順興」(27噸機動船)和七美鄉的「七美號」(21噸機動船),都是每週來回1次馬公(表3-2)。
-
民國46年(1957)七美號及萬順興交通船報廢標售,民國48年(1959)6月改由澎湖郵局的「郵輪」定期航行各離島,兼營客貨運。民國50年(1961)以後澎防部行駛西嶼虎井望安七美等地的軍差船,也都有優待民眾搭乘的措施。西基號使用到民國57年(1968)被淘汰,民國59年(1970)4月6日縣府又建造50噸「光武號」的鋼殼船(照片3-13),航行馬公西嶼大菓葉。到民國60年(1971)元月,因為跨海大橋通車,營運逐漸不理想,後來在民國68年(1979)9月因為失火燒毀而停航(謝國興2005a:84-88)。
-
馬公虎井間早期只有安通號、澎玉132號,不定期航行;馬公桶盤間本來沒有定期交通船,民國62年(1973)光武號也曾兼航馬公桶盤一陣子,後來因為潮汐問題無法定期航行,居民到馬公只能搭漁船,或搭每天只有1個航次的軍差船(表3-3)。
-
民國66年(1977)澎湖縣政府建造「恒安輪」,航行馬公望安線,民國67年(1978)又建造「明德輪」,航行馬公七美線,明德輪在馬公港遭受颱風襲擊沈沒之後,政府又在民國81年(1992)新建了一艘「七美輪」來行駛馬公七美航線(謝國與2005a:86、107)。民國88年(1999)又有澎湖縣政府新建「恒安一號」參與營運。民國70年(1981)之後,以載運觀光客為主,遊樂船逐漸增多,原屬定期定點航行的交通船也多申請利用定期航班之外的時間兼營觀光航線。因此澎湖縣政府特別於民國73年(1984)2月24日訂定「澎湖縣公民營交通船兼航臨時航線實施辦法」,規定兼航臨時航線,只限於以專船受僱方式載運旅客前往離島觀光,並且以已核准開放觀光的港口為限,航線申請每次以6個月為一期,期滿得申請延長。民國80年代之後,遊樂船更多,部份遊樂船有時也可以發揮交通船功能(表3-4)。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二輯馬公東甲啟明里重慶里
知識建檔|2025-05-1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