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氣溫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一|平均氣溫與界限氣溫
-
澎湖島群位於北回歸線上,四周皆是海洋,故而全年氣溫不太熱也不太冷,因為地面無法形成旺盛對流,所以直接影響到澎湖的雷雨量,故而澎湖的雨量和農業生產也相對受到影響。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明治30年昭和13年1897-1938)資料,澎湖的年平均氣溫是22.6°C。月平均最低溫是2月13.8°C,月平均最高溫,以7月份的30.8°C最熱。就平均最高與最低氣溫數據而言,澎湖的年平均界線溫差約5.3°C,相距並不太大,是一個氣溫宜人的好環境。昭和13年民國56年1938-1967),30年月平均氣溫、最高與最低氣溫變化值,年平均溫為23.2°C,月平均最高溫以8月份31.4°C最熱,月平均最低溫以2月份14.7°C最冷。
-
以氣象學30年為氣溫變化單位的觀察,明治30年民國91年1897-2002)以來澎湖的平均最高溫仍舊維持在7、8月份,平均最低溫也大部分集中在2月份,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明治30年昭和13年1897-1937)的年平均溫是22.6°C,年平均最高溫25.3°C,年平均最低溫20.6°C。到了昭和13年民國56年1938-1967)年平均溫是23.2°C,年平均最高溫25.8°C,年平均最低溫21.3°C,直到最近民國57年民國91年1968-2002)年平均溫是23.3°C,年平均最高溫26.2°C,年平均最低溫21.4°C,很明顯的澎湖地區的氣溫有逐年升高的趨勢。一般氣象學上以30年氣溫變化趨勢做為統計的依據,但歷史學上以長時間整體的變化與因果關係作為觀察的重點,因此我們統計明治30年民國91年1897-2002)趨勢來看,澎湖地區的溫度升高將近約1-2°C。除了一般所謂溫室效應之外,降雨量多寡與相對濕度變化也是影響氣溫升高的原因。氣溫值升高的趨勢,有時人類因為科技的進步在身體反應方面可能較遲鈍,但是動、植物是大自然裡最直接的感受者,因此氣溫升高可能改變生態環境與作物生產方式。
-
二|絕對氣溫與最大日溫差
-
通常人類活動溫度以攝氏37°C以下較適宜,低於攝氏5°C以下就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如果溫差很大,對於居民或產業發展而言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有時甚至一度之差,也會影響歷史的發展。日治以來澎湖的絕對最高溫與絕對最低溫都在適宜住民與作物生長的氣溫下。
-
澎湖明治30年昭和13年1897-1938),月平均絕對最高溫與絕對最低溫統計表中,分析絕對最高溫以昭和3年(1928)7月15日的33.9°C最熱。絕對最低溫以明治34年(1901)2月12日的7.3°C最冷。而最大日溫差只有13.3°C,發生於昭和6年(1931)2月16日,絕對最高溫與絕對最低溫相差將近25°C左右,這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氣象臺的紀錄數據。
-
而戰後以來的絕對最高溫與絕對最低溫氣象資料,據澎湖氣象站許天生主任的研究,自澎湖氣象站設站以來,絕對最高溫以民國67年(1978)7月26日的36.7°C為最高溫,而且與颱風有關,該年颱風開梅(KLM)從呂宋島北邊經由東沙島往汕頭登陸,澎湖地區吹東北東風產生焚風效應。絕對最低溫曾經發生於民國46年(1957)2月10日,因為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伴隨強風與降水,產生氣溫遽降使然。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知識建檔|2017-11-13。知識更新|2020-12-2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