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08|商業
商店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歷史
開拓
治理
───
日治時期建設交通
澎湖縣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臺灣地區的近代化建設雖起於清末,然就澎湖的硬體建設而言,與民生相關的近代化建設如電力、機械動力,實起於
日治時期
。
大正2年
(1913)
,澎湖設立電燈株式會社,澎湖開始電氣化。在產業方面,日本人引進機械動力。漁業為澎湖的重要產業,日治初期漁民出海作業,仍是依賴人力、風力。
大正5年
(1916)
,澎湖的漁業開始使用動力漁船,然而僅有2艘。至
大正9年
(1920)
,臺灣總督府開始補助澎湖廳水產會,由該會貸款給漁民購置動力漁船。至
昭和11年
(1936)
,動力漁船增加至108艘,總噸位達1,412噸,為
日治時代
的高峰;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動力漁船被徵用,數量反而下降。
-
海路交通方面,
明治42年
(1909)
,擴展
媽宮
臨海街建造碼頭。
昭和12年
(1937)
年,開始大規模整建
馬公港
,濬深航道,拆除
馬公
城牆石料為港壁,並以港內淤泥填築新生地;至
昭和15年
(1940)
全部竣工,可容納3,000噸之船隻自由進出。陸路交通方面,拓寬修築可供汽車通行之公路;
昭和2年
(1927)
,
馬公
、
湖西
之間開辦公共汽車,試辦公路交通。
昭和13年
(1938)
,築橋連結
澎湖本島
與
白沙島
,使兩島陸路通暢。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知識錯誤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潭邊漁港
|
潭邊村
|
建築
中屯漁港
|
中屯村
|
建築
張希文
|
赤崁村
|
人物
金泉泰造船廠
|
竹灣村
|
建築
共合造船廠
|
竹灣村
|
建築
竹灣養殖漁業
|
竹灣村
|
漁業
浮塭燈塔
|
風櫃里
|
建築
福德廟
|
大池村
|
寺廟
日式店屋
|
中央里
|
建築
軍方的電影
|
建築
半流礁
|
通梁村
|
島嶼
通梁漁港
|
通梁村
|
建築
跨海大橋
|
通梁村
|
建築
大礁
|
通梁村
|
島嶼
吼門
|
通梁村
|
地名
福安宮
|
鎮海村
|
寺廟
岐頭漁港
|
岐頭村
|
建築
中屯漁港
|
中屯村
|
建築
明新宮
|
城前村
|
寺廟
安宅里
|
安宅里
|
聚落
知識平台|資訊總數
7,088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