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員背嶼、灣貝嶼、員嶼、員貝島
-
員貝嶼相關地理位置在
白沙鄉岐頭村東方、
鳥嶼西南方,鄰近
澎澎灘,從
岐頭港搭船約10分鐘可達。因為形狀像螺貝覆蓋於水面而得名,景觀相當優美且特殊。
員貝嶼的島中央有一開口向西的窪地,將小島分為南北兩區,島的南邊因受侵蝕、搬運、沈積作用影響,形成向南突出的小半島地形,在半島的尾端則連接則與南方的
草嶼相連。在島的北方、東方則是壯麗的
玄武岩海蝕地形。
-
員貝嶼西北至東北岸的海崖及海蝕平台附近,有各種型態的
玄武岩柱狀節理,或傾斜、或倒臥、或彎曲,受到海浪的沖激造型多樣且特別。北邊海岸
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以當地人所稱之
石筆、
石硯、無字天書和石墨最著名;北岸有一獨立之傾斜狀柱狀
玄武岩塊,狀似硯台而被稱為「
石硯」,在其東方有獨立海蝕柱高約6公尺,狀似倒插的毛筆而被稱為「
石筆」,自二者之間尚有一小片的潔白沙灘,狀似白紙而被稱為「無字天書」,而黝黑的
玄武岩則被稱為「石墨」,這各式不同的
地質景觀,在當地居民的想像空間裡,「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一應俱全。東北側的海崖上,有一彎曲的柱狀
玄武岩,並形成上窄下寬有著許多摺痕,從海上望去仿若「
百褶裙」一般,是澎湖最早著名的
玄武岩自然景觀,也是古代火山熔岩活動的
地質歷史見證。南側海崖擁有高聳入雲的
玄武岩柱狀節理,其下更有潔白的沙灘,黑與白的世界有完美的詮釋。
-
島的中央窪地及斜坡是由
玄武岩的風化
土壤所覆蓋,有
菜宅櫛比鱗次組合而成,專門種植像南瓜、
花生等蔬果。
菜宅由珊瑚礁石所圍築建成,牆上有礁石堆砌形成的縫隙,可以讓空氣流通,在強勁的
東北季風中,不必承受巨大的風壓,更可以阻絕鹹水煙對農作物的危害,因此北牆較高約160到250公分,東、西牆約150到180公分,南牆最低約100公分以下。聚落位於島嶼南方的避風處,居民的信仰中心是主祀哪吒太子的
龍興宮,
員貝國小也因學生驟減,已於
1995年奉令廢校。
-
湖西鄉沙港至
員貝嶼之間,有一早期先民對外交通步道,大退潮時海床會顯露出來,形成由石板、碎石以及珊瑚礁等組成的海上步道,長4.6公里,步程約2個小時,其中
草嶼到石敢當一段,這段淺水步道擁有豐富的淺海生態,有段時間成為最熱門的
潮間帶生態之旅,但因龐大的旅遊人潮踐踏,甚至有越野車在步道上奔馳,造成這段路線上的海洋生態大浩劫,在地方人士大力呼籲下,與海上交通的愈趨便利,終於使這段熱門路線得以冷卻,讓海洋生物得以喘息復育。同時這片海域,以往常有海豚在附近迴游,但由於魚群的減少,現在幾乎未曾發現牠們的蹤跡。
-
員貝嶼地勢之高,為澎湖東海諸島之最,登高遠眺視野遼闊,可將東海諸小島盡收眼底。如果想挑戰自己的腳力,可沿著最環保的環島步道繞島一周,沒有水泥道路或木板棧道,只用當地的
玄武岩塊指引方向,沿途還設有三座木製涼亭,提供旅人歇腳,當到達南側進入村落的陡坡,俯瞰櫛比鱗次的紅瓦厝,兩側翠綠的
銀合歡,湛藍的海景與藍天白雲,「紅瓦、綠樹、藍海」的畫面讓人驚呼連連!
-
作者|洪清林老師
-
員貝與黿背
-
澎湖,島嶼羅列,地形亦多方山。早期移民從海上遠望諸島,或名之為虎,例如
虎井、虎頭山等。或為蛇,如
蛇頭山、蛇山,蓋以其形相似也。
-
白沙鄉員貝村,
1685年杜臻《澎湖台灣紀略》所提及的
員貝嶼:「
鎮海港、員背嶼,各有水源、漁寮。但水淺礁多,舟不易往,第於北山築墩探瞭而已!」
1686年蔣毓英所著的《台灣府志》提及:「員背嶼,偽時居民甚眾,今止零落一、二家。在政權交替下,
員貝居民或許被迫遷離自己安身立命之地。清代方志,
員貝有稱之為灣貝、
員貝、或員背者。《
澎湖臺灣紀略》:灣貝嶼至
媽宮水程二十三里,《臺灣府志》:曰
錠鉤嶼(嶼產紫菜,澎民常往採焉)、曰
雞腎嶼(形如雞腎,故名)、曰員背嶼,北之上流,曰
鳥嶼(此嶼多鳥,因名) 。《
澎湖廳志》:灣貝嶼(三十餘里,有民居,「府志」作
員貝) ,《清一統志臺灣府》:......員背,府志作
員貝,亦稱灣貝...... 。
-
員貝的地名,或稱灣貝、或稱員背。《澎湖地名之旅》以其形狀像一個「員形的貝」,「員」與「圓」諧音,因此古代人都將「圓」寫成「員」。總而言之,
員貝地名的由來,就是一枚圓圓的貝殼。
員貝或灣貝,真的是其外形如貝嗎而得名嗎?若是,那麼員被又該當何解?或許有人言蓋以音同字不同罷了!貝類,澎湖人習慣稱作「殼仔」,故有大殼、沙殼仔、厚殼仔,很少讀作「貝」的台語發音。若非以「貝」而得名,
員貝、灣貝或員被當作何解?
-
「四書五經讀透透,毋識黿鼉龜鱉竈」,「黿」似鱉而大,背甲近圓形,《噶瑪蘭廳志》龜山賦:…又或杳麟洲於瀛海,想鼇戴於蓬萊。「黿背」時掀,終成惝恍…。不獨宜蘭海島有龜山之名,澎湖亦所在多有,如龜鱉港為今日之
奎壁山一帶,
通樑有龜山(
通梁龜山)、
媽宮有
金龜頭等。
員貝,黿背,如黿之背,從此角度或能提供我們不同方向的思考。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
島中央有個開口朝西的小窪地,將小島分為南北兩區。島的南部以受侵蝕、搬運和沈積的影響,形成一向南的小突出半島。在半島的末端,有一底棲砂嘴,退潮時露出水面,而與島南的
草嶼相連。大退潮時,可順著露出海蝕平台上的岩礁,涉水走到對面的
沙港村。在岩礁的右側有一溺谷的海底地形,每年冬季迴游到此的海豚,常沿著此溺谷迴游於
沙港村與
員貝村的附近海域。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員貝嶼位於
白沙島東側海面,因島形狀似扇貝覆蓋水面而得名。島中央有一處開口朝西的小窪地,將島分為南北兩區。南部受侵蝕、搬運和沈積的影體,形成一向南的小突出半島,此半島的未端,有一處底棲砂嘴,退潮時露出水面可嶼
草嶼相連,大退潮時,並可涉水走到對面的
湖西鄉沙港村。全島由東北到西北岸的柱狀
玄武岩非常發達,且變化多端,有傾斜狀,放射狀及倒臥狀等,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由各種方向的熔岩流至此後,冷卻而成的。當地著名的「
石筆」則位於西北海崖,為獨立的海蝕柱,高約6公尺;東側海崖有突出的岩塊,橫臥的柱狀
玄武岩甚是壯觀,稱之為「
石硯」。東北側的海崖,有一大片如同
百褶裙的扇形的柱狀
玄武岩,可能是岩漿於火山頸上方凝固時所形成的塔形柱狀節理。目前列為
玄武岩預定保護區。
-
資訊引用|重修
白沙鄉志
知識建檔|2017-03-02。知識更新|2023-09-1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