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椗釣齒嶼、錠鉤嶼、椗鉤嶼、碇鉤嶼
-
錠鈎嶼位於
雞善嶼東南方約1公里的海上,由四個
玄武岩的岩礁組成。全島由緻密的柱狀
玄武岩構成,且含有橄欖岩團塊,由於岩漿流出的方向不一,形成各種不同方向的柱狀節理,再經過風化與海蝕,造形奇特,多樣的海蝕地形頗有桂林山水的氣勢。本島因位處偏遠,海流湍急、人跡罕至,所以每年3-9月便有各種燕鷗至此棲息捕食、繁殖,數量繁多,蔚為奇觀,是賞鳥者的天堂,也是澎湖北方海域最特殊、最壯觀的無人島,及柱狀
玄武岩保留區之一錠鈎嶼地勢起伏,海蝕柱成群發育,海蝕柱間形成「一線天」的奇景,岩塊間的蝕溝可通小舟,唯因陡峭的岩壁不易攀登,遊島時須注意安全。冬季時沿岸礁石長有天然的紫菜,爲附近村落的共有產業。
-
文字引用|澎湖群島
地質與地形
-
錠鈎嶼位於
雞善嶼東南方約1公里的海上,由四個
玄武岩的岩礁組成。全島由緻密的柱狀
玄武岩構成,且含有橄欖岩團塊,由於岩漿流出的方向不形成各種不同方向的柱狀節理,再經過風化與海蝕,造成奇特,多樣的海蝕地形頗有「桂林山水」的氣勢。本島因位處偏遠,人跡罕至,所以每年3至9月便有各種燕鷗至此棲息、繁殖,數量繁多,蔚為奇觀,是賞鳥者的天堂,也是澎湖北方海域最特殊、最壯觀的無人島,及柱狀
玄武岩保留區之一。冬季時沿岸礁石長有天然的紫菜,與
雞善嶼一樣,均為附近村落的共有產業。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錠鉤嶼,行政區域屬
湖西鄉,位於
雞善嶼東南方約1公里,由4個
玄武岩的岩礁組成,全島由較緻密之
玄武岩構成,岩石中常含有橄欖岩團塊,流出地表的熔岩因所處空間位置不同,冷卻後形成各種不同方向的柱狀節理,造形奇特。本島地勢起伏,經風化與海蝕作用後,海蝕柱成群發育,柱間形成「一線天」的奇景,頗有桂林山水之勢。本嶼位處偏遠,海流湍急,人跡罕至,岩壁陡峭,每年4至9月各種燕鷗候鳥常至此棲息、繁殖,數量繁多,蔚為奇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六|文化志》
-
一|
-
錠鉤嶼在
雞善嶼東南方,是澎湖縣
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之一,因外形酷似「船錨」,故稱錠鉤。錠鉤嶼除了本體島嶼外,還有大小六個嶼礁,這些嶼礁都很低平,只是勉強露出海面而已。島嶼面積0.059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713公里,最高高度4公尺。錠鉤嶼柱狀
玄武岩柱也很發達,呈現出各種不同形態的獨立石柱,遠望彷彿石林一般,因而有「桂林山水」之稱,「一線天」也是奇景之一。每年4-9月有各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鳥種在此繁殖,如紅燕鷗、蒼燕鷗、白眉燕鷗、小燕鷗等。錠鉤嶼與
雞善嶼冬季盛產紫菜,自
雍正十三年(1735)即有
奎璧澳墾戶趙魁等同立公約承課採捕。
光緒十九年(1893)由澎湖通判潘文鳳重申示禁
雞善嶼歸
南寮社、
菓葉社、
紅羅社等五年輪流採捕;錠鉤嶼歸
湖西社、
湖東社、
北寮社、
白坑社等社四年輪流採捕,以上七個村落至今仍沿襲此項習俗。
-
二|
-
蔣毓英《臺灣府志》:「碇鈎嶼嶼出紫菜,澎民常往採焉」。錠鈎嶼位於
雞善嶼東南方約1公里的海上,由四個
玄武岩的岩礁組成。全島由緻密的柱狀
玄武岩構成,且含有橄欖岩團塊,由於岩漿流出的方向不一,形成各種不同方向的柱狀節理,再經過風化與海蝕,造成奇特,多樣的海蝕地形頗有「桂林山水」的氣勢。本島因位處偏遠,人跡罕至,所以每年3-9月便有各種燕鷗至此棲息、繁殖,數量繁多,蔚為奇觀,是賞鳥者的天堂,也是澎湖北方海域最特殊、最壯觀的無人島及柱狀
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之一。冬季時沿岸礁石長有天然的紫菜,與
雞善嶼一樣,均為附近村落的共有產業。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椗鉤錠鉤是碇鉤
-
錠鉤嶼位於
大山嶼東北方海上,是澎湖縣
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之一,因外形酷似「船錨」,故稱為錠鉤。又如
沙港村有一地名「
椗頭」,此地乃海邊船隻拋椗之處,故曰
椗頭(
椗頭或錠頭)。錠鉤嶼,透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檢索清代方志,以椗鉤嶼稱之者16條,例如:杜臻之《
澎湖臺灣紀略》,
林豪之《
澎湖廳志》。以碇鉤嶼名之者,如《福建通志臺灣府》。以錠鉤嶼者有6條,如高拱乾,《臺灣府志》曰錠鉤嶼(嶼產紫菜,澎民常往採焉)。椗鉤、碇鉤與錠鉤,皆是船錨,也代表船錨不同的材質,有石製、木製與鐵製等。
-
康熙53年(1714)陽曆4月3日(陰曆2月19日),法國籍耶穌會教士馮秉正(Moyriacde Mailla)、雷孝思(Jean-Baptiste Regis)、德瑪諾、(Romain Hinderer)三人奉康熙皇帝之命,自廈門(Emoui)出發前往澎湖與台灣。其目的是地理考察並繪製皇輿全覽圖。馮秉正提及:「他們的錨也不向我們是用鐵做的,而是用一種很種很硬的木做的,他們稱為Tiemou亦即鐵木,他們認為這樣的錨比鐵錨好。據說鐵製的容易曲折,他們用的卻不會有這種情形。」
-
從馮秉正的觀察,當時的漢人船隻多以鐵木製錨,鐵木也就是鐵力木(學名:Mesuaferrea)為胡桐科鐵力木屬下的一個種,也拿來做為船舵(柁)。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柁以鐵力木為之,名曰鹽柁,漬海水中愈堅」,又「椗大小各二,大者長二丈七尺,小者長二丈四尺;皆寬八寸及七寸。形如「个」字:皆以鐵力木為之。椗上棕索二條,長一百托,圍一尺五寸(按字書:『碇,錘舟石也;與矴同』。無「椗」字。今以木為之,故俗字從木)」。朱仕玠《小琉球漫誌》:「矴以鐵力木為之,頭矴重七八百斤,以次遞殺。巨舟四矴,次三矴、二矴,下鉛筒約四十餘尋。」《臺灣輿地彙鈔》:「矴以木為之,長丈餘;末有兩齒如鹿角,繫以長絙而遠布之泥淖中,船即止。」
-
明清之際,船隻之船錨多以鐵木製成,以其不易曲折之故。故而澎湖錠鉤嶼於清代方志多稱之椗鉤嶼。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2。知識更新|2024-02-13
修正建議回報椗構嶼:嶼出紫菜,澎民常往採焉。
山以外,曰錠鉤嶼(嶼產紫菜,澎民常往採焉)
椗校嶼至媽宮水程四十三里
...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椗鉤嶼、...
其列衛於大山嶼之左者,...、椗齒嶼【亦稱「椗鈎」】...
椗釣齒嶼〈產紫菜,在陽嶼東北。距媽宮澳水程四十五里。〉
碇齒嶼:在廳治東北水程四十三里。一名碇扚。
大山嶼之東:......鼓架礁嶼距廳治水程四十里、椗鉤嶼距廳治水程四十五里。
大山嶼之東(各嶼至廳治皆隔一水,下同):椗鉤嶼(四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