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白沙嶼紀錄

影像分類:島嶼礁塭  2023小白沙嶼紀錄|拍攝日期:2023-09-24(星期日)

小白沙嶼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白沙嶼
-
小白沙嶼相關地理位置在鳥嶼北方約四公里處,因西南方擁有兩百公尺的白色貝殼沙灘而得名,與南面長約為三百公尺,高約二十公尺,形狀多變壯麗之柱狀玄武岩壁。東岸海崖另有少見的火山頸地形,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氣勢磅礡,高約20公尺,呈現突起之上窄下寬的百褶裙地形,與員貝嶼之凹陷的百褶裙恰巧相反。東側海蝕平台有一條彎曲的岩脈,附近尚有火山熔岩溢流口之地形。西邊海蝕平台上的灘岩,因受海水侵蝕而形成豆腐狀,與散佈其間的壺穴相互輝映。整島約於13.2百萬年前湧出地表冷卻形成。
-
小白沙嶼不僅保有原始海島風貌,全島不僅有潔白似雪的貝殼砂灘、壯麗的玄武岩壁、百褶裙狀的火山頸、岩脈與熔岩溢流口、豆腐型的灘岩與壺穴,集合眾多難得一見的地質景觀於一島,因此農委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在1992年3月12日公告,將位於澎湖本島東北方的小白沙嶼、雞善嶼錠鉤嶼,劃定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特殊玄武岩地形景觀,由澎湖縣政府負責管理,是臺灣地區唯一位於離島的自然保留區,依規定非經許可(學術、教育等目的)不得登岸。
-
鳥嶼居民對於小白沙嶼有另外一種稱呼叫做「貓嶼」,跟南海望安鄉貓嶼雷同,都是因為形狀酷似貓而得名,由西南方海上遠眺,形狀恰如一隻伏臥於海中的黑貓。加上西南方堆積的白色沙灘,就有「黑貓白肚」之稱。
-
本區位於黑潮支流、南海季風流及潮汐流交會處,鄰近海域蘊藏豐富的海洋漁類資源。鳥類大多為冬候鳥和過境鳥,有不少鷸、鴒、鶉和鶯科的鳥類出現記錄,較常見鳥種包括黃足鷸、大葦鶯和家燕等。每年三月起可見到大批紅燕鷗、白眉燕鷗、鳳頭燕鷗、蒼燕鷗、小燕鷗和岩鷺等,選擇此處棲息。牠們在島上不同的地點繁殖,白眉燕鷗選在岩石區,紅燕鷗、鳳頭燕鷗則選擇草地,各自互不干擾,彼此相安無事的求偶、交配、產卵、育雛、覓食,直到八、九月才離去。保育類燕鷗的繁殖景象,是每年在此地的一大盛事,吸引眾多賞鳥人士前來觀察。每當船隻航行經過此處海域,觀賞島嶼風貌與群鷗飛翔的美景,自是人生一大享受。
-
作者|洪清林老師
-
小白沙嶼,行政區域屬白沙鄉。從西南方海上眺望,島形似貓,附近居民以「貓嶼」相稱。本島南部的熔岩台地高約15∼20公尺,由東向南綿延約250公尺,其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部分呈彎曲狀,氣勢磅礡。東側海蝕平台上有長約50公尺的玄武岩質岩脈,北面有寬闊的海蝕平台,平台上部分節理呈豆腐狀,和散布其間的壺穴相映成趣。島上常見的候鳥為蒼燕鷗(屬珍貴稀有之保育鳥種)。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
-
小白沙嶼因島上西南方有大片白色沙灘而得名,並在此區有一條長50餘公尺的玄武岩質的岩脈。島上南方的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東方和南方有優美的彎曲狀玄武岩,長約300公尺,高20多公尺,北方海蝕平臺上有隆起的灘岩,岩石節理受侵蝕後形成豆腐狀,並有若干壺穴。在東側彎曲柱狀玄武岩旁有一個口徑約8公尺,狀似半圓形的小火山口地形,並含有橄欖石團塊的擄獲岩。
-
資訊引用|重修白沙鄉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白沙嶼:嶼之周圍皆有輕白粉沙,故名。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北之上流,...、曰白沙嶼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白沙嶼至媽宮水程三十六里。


白沙嶼【有南、北二處】...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白沙嶼〈南、北凡二嶼,沙白如銀。在金山東。〉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白沙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有南、北二處。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