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Steeple Islet(尖塔島)
-
頭巾嶼,該名稱最早出現於杜臻《
澎湖臺灣紀略》。位在
西嶼坪北北西方約1.9公里。周圍364公尺,面積0.46公頃,附近約有十個小礁,退潮時面積增為3.86公頃。其中較大的岩礁有六個,全島由北面海上遠眺,狀似古代包頭的頭巾,因以得名。頭巾地勢陡峭,其最高點為49公尺,周圍岩礁眾多,北邊有一礁名「頭巾仔」,高約6.1公尺;南邊有一礁名「鳥仔代仔」,高約2.8公尺;東、西兩邊尚有許多形似相連的小礁,均已成為各種燕鷗候鳥棲息繁殖的場所,如蒼燕鷗、白眉燕鷗等,冬季也盛產紫菜。
-
植物概況|頭巾嶼植物則侷限生長於島嶼頂端,由於其基底為碎石或岩床,植被全由低矮草本組成,目前僅記錄絹毛馬唐、馬尼拉芝、臺灣虎尾草及濱斑鳩菊等四種植物。
-
資訊來源|
望安鄉志
-
頭巾屬於火山碎屑岩層,岩礁區呈現黑色與黃色雙色分明的岩性,分別是黝黑的柱狀
玄武岩與棕黃色的火山角礫岩。由北方海面遠望,這座小島的形狀有如古人的頭巾一般故得此名。島上可見傾斜覆蓋在火山角礫岩上的
玄武岩岩脈、受海潮侵蝕分離的海蝕柱,以及鑽蝕作用形成的壺穴等豐富
地質景觀,目前已劃入澎湖南海
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四立的岩礁與海潮帶來的漁獲,使頭巾於夏季時成為燕鷗繁殖棲息的天堂。
-
資訊來源|臺灣國家公園網站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