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船帆嶼、船篷嶼、將門嶼、船帆礁
-
將軍村人稱為「將門嶼」。其出現於史籍及古地圖中的名稱則有:「船帆嶼」(高拱乾《台灣府志》)及「船篷嶼」(《雍正台灣輿圖澎湖圖》)等。其中《台灣府志》稱:「
將軍嶼……後為船帆嶼(形如船帆)……。」故此嶼實因形勢如船帆而得名。
-
船帆嶼位在
將軍澳嶼東側海岸,退潮時與
將軍澳嶼相連,周圍200公尺。是一塊巨大的方山岩石,非常壯偉,遠看不覺得其高,愈近看則愈覺其高大。在古時帆船航海的時期,航行附近的大小船隻都以它為標誌,稱得上是一座白天無燈的燈塔,舵手只要看見帆船嶼,便知道距離
望安不遠了。
-
該嶼全是由微輝長斑岩(舊名粗粒
玄武岩)所構成,岩石中斑晶清晰可見,節理多呈片狀,因受海蝕侵蝕,崩落嚴重,平台上微輝長斑岩有多組節理,互相截切,形成豆腐岩之節理,為十分特殊的地形景觀。船帆嶼的南側因形如刀刃,故稱「
石刀仔」;中間尖突部稱「船帆嶼亭仔」;而北側的「亭仔」下則稱「牛嶺頭」(也稱「牛嶺鼻」)。傳說古代曾有三名女子,為逃避歹徒的欺凌,而攀登船帆嶼亭仔,便再也下不來,從此便沒有人敢再登上亭仔了,因為傳說正午時分,人若經過該處,會有石塊從上面丟下。
-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