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海尾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同義詞彙|海尾芸、下芸
-
海尾原指位於民權路與中山路、民福路交界處一帶聚落屬之,即東南側海崖下。日本佔據澎湖後拆除媽宮舊城牆,填補海埔新生地,建立現代化港埠,於是地域逐漸向東南延伸擴展。台灣光復後範圍更擴大到現今之第一漁港、商用碼頭等皆屬於「海尾」範圍。
-
海尾之所以稱為「海尾」,乃因復興里海靈殿前一帶舊稱「海頭」,為早期漁民到澎湖落腳最早之地,因此將以東延伸之地的海域稱為「海尾」以為遙對。海尾一名又稱為「海尾芸」,由於受東甲角頭廟祭祀圈之影響,乃有「海尾芸」之稱。
-
東甲宮內事務的處理及公廟的輪值管理責任區分為三:即中芸、下芸、頂芸中芸位於頂芸與下芸之間,即位於今仁愛路與惠民路之間。下芸位於本里之南端,即今惠民路以南之地,舊名「海尾」(又稱海尾芸)。頂芸(即紅毛城芸社,又稱紅毛城芸,位於今紅毛城一帶,非屬本里之內)。中、下芸因隨人口的擴張,及填海後的土地往海中延伸,範圍不斷的擴大,而今中芸、下芸之稱,除宮廟事務、徵收丁口錢外,已逐漸被人淡忘。
-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知識建檔|2017-08-05。知識更新|2019-02-16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