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藍木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同義詞彙|藍永茂
-
藍木的雙重職業身分
-
(本文原文發表於〈從「藍木製銅鑄宣爐」重新認識澎湖天后宮大木作師傅藍木〉《硓𥑮石季刊》第115期,頁87-97,2024年。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澎湖天后宮是臺灣第一處以「殘跡保存」精神修復的古蹟建築,天后宮於1923(大正12)年完成重建,由當時的大木作師傅藍木,與文澳土水莊銅師,講美財師及西嶼對師兩位打石師,以及鑿花之黃良、朱欽,彩繪陳玉峰、朱錫甘(水林)等不同工班合作完成,皆為一時之選。藍木在承作天后宮以前,就曾主持過澎湖北辰宮的興建,所以並非是李乾朗所說原是一位優秀的木匠,直到天后宮才是第一件廟宇作品。據覃培雄訪問藍木表弟陳六甲師傅的說法,藍木的父親藍春(墘)是一位鐵匠,約在藍木15、16歲時就過世(按:依族譜應為7歲左右),所以藍木很早就向一位廈門籍的「泉師」學藝。藍木出師後從事家具製作、民宅興建等工作,後與文澳莊榮師一起承接北辰宮的廟宇興建,且是由北辰宮朱府王爺降乩指名藍木,是廟方有主事者擔心藍木過於年輕,才又找了莊榮來合作,但事實上據陳六甲說法,莊榮先前就曾擔任過藍木的師傅腳。
-
大木作師傅藍木
-
藍木,字永茂,生於1872(同治11)年,為澎湖廳東西澳文澳鄉人,卒於1942(昭和17)年,葬在澎湖馬公草仔尾第一公墓。藍木於1899(明治32)年完成北辰宮的興建,此時正當27歲青壯年。據呂文鑫訪問陳六甲的研究整理,在完成天后宮的重建後,藍木可考的廟宇作品尚有1929年澎湖水仙宮(縣定古蹟)與隘門三聖殿1935年銅山館1939年鎮海福安宮
-
從藍正次先生提供的《汝南藍氏家譜》資料來看,藍木的祖父藍瑞(字徵祥,1804-1858),從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同仁區湖寮鄉遷居到澎湖媽宮;父親藍春(墘),字省三(1839─1878),長子夭折,藍木為次子,尚有一位弟弟藍合(字和庭),後也與藍木一同工作。從總督府殖產局的《工場名簿》來看,藍木所登記的事業先有「永和緞治工場」,登記於大正9年,應該是取藍木及藍合各自字號的首字來命名,後改名為「藍木鐵工所」。
-
藍木登記緞治工場,生產內容有「建築用、機械用鑄物」,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藍木的父親藍春(墘)正是一名鐵匠。藍木娶妻陳梅,共生有七子六女,長子藍力(1887-1961)、次子藍職(1899-?)、三子藍賜福(1903-1980)、四子藍鋠鉖(1905-1990)、五子藍鋠西(1907-1996)、六子藍棕楠(1909-1939)、七子藍鋠北(夭折);另有長女藍丹、次女藍快、三女藍娥、四女藍薇、五女藍花、六女藍玉杏。
-
據呂文鑫查日治時期除戶資料,藍木的職業欄填寫「印刷雕刻業」及「大工」(日文木匠之意),家中人丁興旺的藍木,諸多兒子也多從相關產業,二子藍職在高雄開設藍木五金行,而五子藍鋠西後來繼承了藍木鐵工廠。從1950年的工廠登記資料來看,當時藍木鐵工廠位於馬公鎮重慶里53號,成立時間則登記為1916(大正5)年,比工場名簿登記的資料提早4年,這有可能是藍木開設工廠的真實年代。而從設備有原動機、旋盤、穿孔機、金鋼砂砥石機、繳盆旋盤、送風機、溶鐵爐、鐵板曲機等設備,以及工場平面圖所佔面積來看,藍木鐵工廠確實有一定規模,足以生產如梵鐘這類大型的金屬鑄造物,或如昭和11年工場名簿載藍木鐵工廠,也從事著船舶修理等業務。
-
而六子棕楠受就承襲父親的木作功夫,惟可惜英年早逝;三子藍賜福開有藍木印刷廠,澎湖日治時期到戰後的鸞書,有一大部分是由藍木印刷廠所印刷。而四子藍鋠鉖開設耀金鐵工廠,登記於昭和7年東甲北極殿內有民國三十六年款的梵鐘,就是由藍鋠鉖的耀金鐵工廠所鑄造,其銘文為「民國卅六年丁亥/仲春之月改鋳/本甲眾信女仝敬叩/澎湖耀金鐵工廠/藍鋠鉖謹製」,這裡提到的改鑄相當特別,或許是照原有梵鐘的形式再製,且是由東甲北極殿的信女所寄附,這可能與當時澎湖鸞堂活動開始有大量女性參與其中有關。
-
藍木本人也參與東甲北極殿下聿新社寶善堂的鸞堂運作,在堂中擔任效用生,該堂主要參與人員多有前清文人,如舉人郭鶚騰、軍功郭廷光等,藍木並與二郭同任天后宮重建董事,更聯名敬獻一對「九百卅六」楹聯。綜合上述,可見藍木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大木作師傅,也擅長家具製造,甚至投入印刷、金屬鑄造業的產業,並由諸多兒子繼承事業,長女藍丹則嫁給澎湖聞人紀雙抱,藍木在當時澎湖應頗富名聲,如1918年內垵池王廟重建落成,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便寫到一塊合界贈送的匾額,就是由工師藍木所雕刻且「甚為異常精致」。在藍正次先生家中,有方「巧聖先師」匾與「巧製先開」楹聯,據稱就是由藍木所製作,推測藍木當時於工場內奉祀有魯班神,故有此匾與對聯流傳於世。
-
鑄銅師傅藍木
-
東甲北極殿「藍木製銅鑄宣爐」的爐底「藍木工廠」,以及藍木四子藍鋠鉖所鑄造的民國36年款梵鐘,加上各種日治到戰後時期的史料,都指向藍木不僅眾多兒子從事金屬鑄造產業,就連藍木自己活躍的年代,藍木鐵工廠就是兼理建築營造所需金物(日文硬體、金屬器具之意)與金屬鑄造應用的產品,小至零件五金,大至船舶修理、梵鐘鑄造等。在東甲北極殿內尚有一「玄天上帝寶印」,同樣業已指定為澎湖縣一般古物,上面落款「大正壬戌春月吉旦」、「爐下弟子藍木敬獻」,也應是由藍木鐵工廠所鑄造。
-
相較於臺灣而言,澎湖似乎發展出屬於本地獨立的金屬供器鑄造業。除了前述藍木家族的例子之外,澎湖天后宮與澎湖觀音亭各有一口梵鐘,以「馬公要港部製銅鐘」之名被指定為澎湖縣一般古物,前者為大正十二年款,後者為昭和四年款,皆由「馬公工作部有志者」寄附獻納。而後寮威靈宮梵鐘,雖未有銘文落款,但從型制來看也相當接近這兩款銅鐘。再連結到馬公東甲北極殿由藍鋠鉖所稱改鑄的民國36年款梵鐘來看,四者裝飾風格與鑄造工藝相當接近。甚至到戰後,馬公工作部改制為海軍第二造船廠,也曾以海二廠名義鑄造一口天公爐寄附予成功天軍殿,似乎馬公工作部有向廟方提供金屬供器的慣例。
-
馬公工作部的存在,是基於大正12年(1923)實施新要港部令,除軍職外,設有港務部、軍需部、工作部、病院等,其中工作部為馬公要港部編制最大的單位﹔下轄行政單位、造船科、造機科、造兵科等;造機科下有模型、鑄造、煉鐵、機械、製罐等工場。因此馬公工作部不僅有金屬鑄造技術,也有相關設備,待遇甚佳,從業人員自日治時期乃至戰後都有不錯的收入,而且培養許多澎湖人從事機械、造船、修船、運輸、電器等行業。
-
因此,本研究在此提出一個待日後驗證的論點,藍木年輕時向廈門籍的泉師學習木作技藝,出師後不僅建築民宅,製作家具,更是主持媽宮城內多座廟宇的大木作工程。隨著資本的累積,藍木也將事業觸角轉移至金屬工藝,從1950年的工廠登記資料來看,很可能1916年藍木就投入金屬鑄造業,當時馬公為日軍重要海軍軍港,從澎湖天后宮、澎湖觀音亭馬公工作部所鑄造的日式梵鐘來看,再對比藍木兒子於1947年改鑄的東甲北極殿梵鐘,以及藍木家族與東甲的地緣關係,藍木與馬公要港工作部的金屬鑄造需求有一定的關聯性,這也可以從《工場名簿》10年以後,藍木鐵工所與耀金鐵工所,在建築金物的項目以外,出現船舶修理、發動機修理的項目來得到佐證。
-
結論
-
以身為澎湖天后宮建築設計的大木作師傅,並從當時福建、臺灣聘請各工班名師促成美廟落成,並影響澎湖本地的廟宇建築風格,藍木原就是澎湖歷史的重要人物。又本研究透過澎湖寺廟傳世金屬供器與史料的辯證,指出藍木有另一個鑄銅師傅的身分,且影響到諸多兒子從事金屬鑄造相關產業,甚至可能反映當時因為馬公要港的海軍需求,促成藍木家族投入機械製造產業,這反映澎湖社會於1920─1930年代的產業需求,就連藍木印刷廠都是澎湖鸞書文化的重要推手。故本文建議應展開藍木家族史的研究,除採訪家族後人,並普查可能存在的文書、檔案,乃至於魯班神信仰的相關物質文化,並進行妥善的數位化與文物保存工作。
-
作者|陳英豪(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澎湖縣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機制計畫主持人)
-
藍木(1872-1943),媽宮人,原籍廣東潮州大埔人,有弟藍合。自幼父母雙亡,遂拜師學藝,成為廣東潮州一帶頗有名氣之木匠。大正5年(1916)與弟移居澎湖,或做傢俱,或起蓋房屋,第一次參與當師傅蓋的廟是北辰宮澎湖天后宮則是其第二座蓋的廟,亦為目前被認為最有藝術價值者,被指定為第一級古蹟。大正11年(1922)宮方(臺廈郊會館)決定要重蓋媽祖廟時,乩童傳朱王爺神諭,要藍木蓋,當時其雖在傢俱的製作上冠絕全澎,但畢竟太年輕,且經驗還不足,因此宮方再請莊榮司,天后宮就由兩人合作進行,一直到大正14年(1925)才完工。
-
當天后宮要重修時,由宮方派他與朱進等3人到臺灣各地去參觀,商討出大致樣式後,由其繪圖,經宮方同意,再分頭找師傅,如雕花的蘇水欽與黃良,彩繪師朱錫甘與陳玉峰,分派任務,方克完成。據建築學者李乾朗研究,馬公天后宮建得十分精緻,「不但對於澎湖,且可與臺灣本島其他匠派作品相提並論。他的木結構特色很多,例如門楣上喜加塊狀雕刻之墊木,彎松雕得很剔透,有如匾額。另外,他的吊桶大而吊柱小,尤喜作方柱。更有趣的是,他在排樓面上的彎松及連栱,當深接封柱時又增加斗,且呈半顆斗狀,這種做法即成為澎湖匠派之明顯特色。」除天后宮外,還起蓋馬公北極殿,另外經營印刷業。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四)|人物志》
知識建檔|2017-12-05。知識更新|2025-03-3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