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內塹宮、內垵內塹宮、內垵池王廟
-
內垵村內塹宮
-
一、清代
內塹宮的創建與沿革
-
內垵村境內有數間廟宇,分別為
內塹宮、
夫人媽廟、
相公宮、
濟安宮、
慈音寺、
礁角公廟等。其中,
內塹宮為
內垵村民的信仰中心。依據〈
內塹宮沿革〉碑誌,
內塹宮初建於清代
康熙40年(1701),現今廟址原是觀音佛祖選定修行之地,但因正逢
內塹宮尋地新地、闢建新廟卻苦無適宜地點,池府王爺當時降臨
內垵,並與觀音佛祖商議:約以池府王爺主理廟中事務,讓出正殿安奉池、李、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神像,內殿安奉觀音佛祖。因當時村落地名為
內塹,故名「
內塹宮」。準此,
內垵當地先有祭祀觀音菩薩的廟宇。爾後,因迎請五府千歲駐蹕
內垵,乃興建
內塹宮奉祀池府千歲,觀音菩薩成為副祀神明。又具許有志的研究,
內塹宮主祀的池府王爺據傳係由
外垵溫王宮分香而來,因此
內塹宮也稱「池王廟」。從
明治30年(1897)12月底《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社寺廟宇調〉,
內塹宮系創建於
康熙29年(1690),此記載
內塹宮創建年代更早於〈
內塹宮沿革〉碑誌所載之
康熙40年(1701)。當時
內塹宮建地有41坪、廟地287坪,已具相當規模。此外,依據〈
內塹宮沿革〉碑誌所載,
內塹宮於清代有兩次重修,分別為
乾隆41年(1776)與
道光27年(1847)。
-
二、
日治時代的
內塹宮
-
大正6年(1917),
內塹宮再次重修,並留有〈
大正六年內塹宮重修海產抽分芳名匾〉,此木匾上款:「
大正六年丁巳年重修本廟人口鳩金及海產抽分芳名填列於後本鄉人鳩金伍佰拾肆圓也海產抽分」,下款:「
大正七年戊午年立」。該木匾除了「
西甲計抽金肆拾伍元玖角玖占」外,後面分為「訂缯」、「緄戶代表者」、「鮰𦊓代表者」、「小缯代表者」、「地引網代表」、「鮻網」、「鮰網」等。此木匾也見證
內垵在
大正年間漁業發達,改善地方經濟的歷史。其次,《臺灣日日新報》於
大正7年(1918)9月13日報導:「
內垵內塹宮重建落成,
西嶼各鄉來祝者甚多,遠如
合界頭鄉,亦致贈柴匾一方,金地黑字由工師
藍木所製。其他用犧牲雜品,及錚鼓旗幟以讚祝者,亦俱興高采列。再者,
內垵鄉五町內,亦各學成子弟劇五檯,於同日夜一齊開演。」
藍木為
大正12年(1923)馬公天后宮重建的大木師傅,此番
內塹宮改建,極可能由
藍木負責主持,故而
合界頭鄉民隧道請其製作木匾祝慶。從
內塹宮現存的「
英靈永鎮」匾,上款:「(大正)戊午年仲秋吉旦」,下款:「
合界頭后螺鄉众弟子仝敬献」,「
英靈永鎮」匾即為
藍木所製作。第三,報導中
內垵的五町,也就是五個甲頭各自排演一齣子弟戲於
內塹宮落成時演出,可以想像
內垵當地子弟戲盛行,
相公宮之田都元帥向來為梨園子弟所崇奉,香火應當旺盛非常。
-
昭和6年(1931),
媽宮城隍廟改建,《臺灣日日新報》於10月4日報導:「
鍾紅樟率先捐款1,000元」,
鍾紅樟為
西嶼澳小池角人,於
馬公經商有成,出任城隍廟改建之正總董。城隍廟於今留有
鍾紅樟所敬獻之石柱一對:「陰典默默機關用盡莫逃刑陽法昭昭恣肆行為猶漏網」。該報並接續報導:「
內垵一鄉,至自發的為城隍廟之行館,擬合捐巨額以助重新。」今日
媽宮城隍廟仍留有
西嶼庄善信捐款題名碑,排在最前面的即是
內垵鄉。今
內塹宮奉祀一塊
城隍牌位,全文為「玉敕本境主靈應侯趙牌位」,其原由應來自
昭和6年(1931)媽宮城隍廟改建,
內垵人迎請城隍爺前來駐蹕,以
內塹宮為行台,因而在
內塹宮留下城隍爺的信仰,農曆7月3日
內垵也辦理城隍公祖
普渡,與
馬公城隍廟一同。依據廟方表示,當初本欲雕刻城隍爺金身,但是一直「博無杯」,只好以「城隍公祖牌位」代替。
-
三、二次戰後的
內塹宮
-
民國64年(1975)7月14日,
內塹宮進行第五次重建,
民國68年(1979)落成,
民國69年(1980)1月1日舉辦入火大典。此次改建,
內塹宮委託
謝自南建築師設計,
謝自南為台灣知名建築師,其作品分布台灣、澎湖各地。從許有志的研究,宮廟乃以鋼筋水泥結構兼採臺灣檜木的建築,這批檜木乃由
內垵的漁船從嘉義運來,建築主體由
湖西鄉菓葉村盧正徹、盧建和父子承包,壁畫、門神等彩繪則由自高雄徐楚雲司負責,楹聯書法由村內與外社文人所撰。包括薛惟清、薛長明、洪慶麟、才媽代、王有盛、王道、呂前、呂聰能、魏瑞平、
方思溫、
莊東等。
內塹宮歷經三百餘年的發展,廟宇壯觀;廟埕呈長條形、逾200公尺並設有牌樓,腹地廣大,氣象宏偉,也是
內垵村民舉行各項節慶活動的場所。
-
內塹宮諸執事有鑑於觀音菩薩為佛教神明,且信徒活動頻繁,佛道不分甚然煩雜。又感於觀音佛祖有讓地建廟之量,村民思欲另行興建廟宇,以奉觀音菩薩。
民國82年(1993)正月,
內塹宮池府王爺乃降壇擇地,村民王萬生、薛福來、薛繼堯等人也捐獻土地擴充廟地,同年6月30日動土整地,10月22日奠基興工,隔年
(1994)10月20日上樑,
民國84年(1995)6月13日合脊,同年9月26日舉行入火大典,恭請
內塹宮開基觀音佛祖暨諸神列聖晉殿奉祀,寺名曰「
慈音寺」。
-
其次,
內垵内塹宮與
合界威揚宮、
橫礁五天宮交好,三地之間友誼深厚。據聞二百餘年前,
內垵内塹宫與
合界威揚宮均奉祀池府王爺爲主神,而兩宮舉行各種祭典亦相同,故對廟中大事均互相連絡請益。某日,内塹宫池府王爺及
威揚宮池府王爺,在同一天夜晚,降壇指示各該宮
鄉老云:「我内塹宫、
威揚宮同奉祀池府王爺爲主神,掌理宮内一切事宜,兩宮如親如戚,兩宮主神如兄如弟,自今而後兩宮宜結爲連鄉表親,永久互相往來,互相協助,有困難未能解決,亦可互相協助,俾能随心所欲,而圓滿解决。希望各
鄉老審愼考慮,而後決定是否建交。」兩宮
鄉老,遂各自召集該宮信徒,將神明指示予以宣佈說明,經各該宮信徒協商同意遵照神之旨意,建立連鄉交誼。横礁
五天宮之結交,亦是遵照主神指示結交聯誼。
-
四、
內垵內塹宮的
鸞堂-
明治38年(1905)隘門鄉秀才
洪惟精開館於
內垵以教生徒,並協助
內垵創立
鸞堂–
叶會社濟化堂,
洪惟精擔任該堂校正生並指導鸞務,隨後完成《勸民奇新》一書。池府王爺於濟化堂中稱為池恩主與南天文衡聖帝共同擔任主席,為玉帝敕封為「顯昭王」。由於《勸民奇新》多數散佚,今僅餘〈卷一〉,以致未能了解當時
鸞堂整體的運作。然而,該書有
內垵濟化堂廟式圖案,可以大致瞭解
內塹宮當時的外觀。其次,從該書亦可略窺
內垵施姓變為
才姓的典故。
-
相傳在清
同治13年(1874),有一日本少佐裝扮和尚,至
內塹充當細作,為
施姓守將識破逮捕,拘禁於
媽宮銅山館駐地。後為一林姓守軍縱放,逃回日本。
光緒21年(1895)日軍攻佔澎湖,該名少佐已升任為大佐。
明治39年(1906),日人實施戶口調查,
內塹施氏族人或因此事心生恐懼,遂聚族密議採偏旁「方」字為姓。惟當時戶籍員適巧姓方,但覺事有蹊蹺,恐己身受牽累受害,遂私改「方」為「才」。事定,
施姓族人亦無可奈何,部份族人僅要求加上帶有吉祥意味的貝字「財」,故今
內塹有「才」、「財」二姓之別。清代有關澎湖的志書,並無
內垵施姓人物的相關記載。
明治38年(1905),
叶會社濟化堂的《勸民奇新》一書,該書的鸞生中也無
施姓或
才姓的參與。但是,
明治35年(1902)4月日軍為興建「澎湖島
西嶼火藥支庫與
西嶼東堡壘」徵收民有地時,已有
內垵鄉人才店與才穿的土地被收。由此可知,若上述故事為真,
內垵施姓改為
才姓的時間點,早於日人實施戶口調查的
1906年,極可能在
1895年乙未戰爭–澎湖之役後。
-
叶會社濟化堂在完成《勸民奇新》後,
鸞堂的活動不明或已中斷。二次戰後,
內垵村民再次組織
鸞堂,名為群英社樂善堂。歲次壬子年
(1972),
內垵群英社樂善堂開堂著造二次戰後第三集鸞書《海鏡金鐘》,隔年
(1973)端月完竣,共分八卷,同年於
馬公德成印刷廠出版。《海鏡金鐘》〈卷一〉副主席降筆詳述「樂善堂記」:
-
世俗澆漓,人心變態久矣!皆因喜新厭舊故。日尚歐美文明,放棄東洋道德。提倡人類自由,解放男女平等,遂至越範橫施,不受限制,以致乖倫背禮,戀愛輕生,作姦犯科,目無法紀!一人貪戾,一國作亂。禍起蕭牆,災生爭戰,使世界而不得安寧也。國與國戰,民與民爭,宗教失修身之道,社會失團結之機。家庭失教育之理,國家失和平之治。皆因敗五倫、亡八德、喪三綱、失五常………。
-
天運辛巳年
(1941)臘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連續數年紛亂避炸,人心惶惶,社會不安。飢饉薦臻,晝夜寢食不寧。世民走投無路之際,於歲次丙戌年
(1946)初春,承蒙池恩主暨列位聖神之惻隱憐憫婆心,為救劫救世,安定人心,降壇指示鄉中有識之士籌備善堂之創設,藉柳筆砂盤設神教而行濟世。當時自請參與善舉者,為數數百人,皆願立誓奉教,改邪歸正,洗心革面,以渡末劫。於是,聘請呂却、陳天賀暨各甲
鄉老,積極計劃籌備。終於同年仲秋
(1946)完成設堂,訓練
鸞手,實行濟世施方。旋則於同年
中秋之月,奏請玉旨准予著書。上蒼眷顧賜堂號曰樂善。於是,善堂誕生而存在焉。斯時,奉派呂却擔任堂主,陳天賀接任董事主持一切堂務。荷蒙他們熱誠贊襄,而得圓滿,著造《警悟新篇》一書,部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八册,於同年臘月告竣而繳旨。是書頒行寰宇,代天宣化,其收效不謂不豐矣!
-
從繳旨停鸞,再經十五載,於天運辛丑年
(1961)桂月,再度開堂請旨著書。蒙玉旨賜准,而著手進行,奉派呂却、陳自益為堂主、董事,各甲
鄉老為堂中執事,仍能負責盡職,不負恩主列位聖神期望,於同年應鐘之月(十月)告竣《普化金篇》一書,部分春夏秋冬四冊,頒行宇内,普化世人,裨益黎民,誠非淺鮮。
-
自此停鸞又經過十一秋,於客歲桂秋,善堂再開三度,選練筆手純熟,於壬子年
(1972)菊月,請旨著造,蒙恩賜准,旋於同月下浣著造新書《海鏡金鐘》一書,部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冊,將告完竣。惟前輩凋零,幸有後輩繼起,讚襄盛舉。此次堂主董事職務奉派,由呂利、陳自益擔任,幸也。能刻苦耐勞,不復恩主重託,圓滿達成任務。是書頒行世宇,貢献猶其大矣。是故余喜為之記也。
-
二次戰後,
內垵村民於
民國35年(1946)初春重組
鸞堂–群英社樂善堂,前後著造三部鸞書《警悟新篇》,《普化金篇》與《海鏡金鐘》。群英社樂善堂目前雖已停鸞多時,
內塹宮三樓仍有
莊東所書對聯以記群英社樂善堂之歷史:「群英社裡聞道修身互切互磋行正義樂善堂中研經究理如磨如琢養真心」。
-
五、
內垵內塹宮
中元普渡-
內垵內塹宮
中元普渡為7月21日,
內垵分為八甲,分為別
東甲、
書房甲、
中甲、
南甲、
西甲、
北甲、
王甲與
洪甲,每年
中元普渡由各甲頭輪流主普。
內垵村甲頭之多,為澎湖之最。從
明治30年(1897)12月的人口調查資料,
內垵有237戶,男505人、女571人,合計1,076人,為
西嶼澳僅次於
小池角與
竹灣的聚落。
大正7年(1918)內垵鄉有男575人、女581人,合計1,156人。
大正7年(1918)9月13日,
內垵內塹宮重建落成,
西嶼各鄉來祝者甚多,遠如
合界頭鄉,亦致贈柴匾一方,金地黑字由工師
藍木所製。其他用犧牲雜品,及鉦鼓旗幟以贊祝者,亦俱興高采列。再者
內垵鄉五町內,亦各學成子弟劇五檯,於同日夜一齊開演。從日治初期的人口資料,與《臺灣日日新報》
內垵鄉五町演子弟劇五檯的報導來看,至少在
大正時期,
內垵鄉尚維持五個甲頭的規模。
昭和7年(1932),
內垵鄉人口增長至男676人、女700人,合計1,376人。
民國58年(1969),
內垵村人口有男1,275人、女1,237人,合計2,512人的歷史高點。準此,
內垵一地劃分為八個甲頭,可能為二次戰後
1960年代左右之事。
-
民國110年(2021),
內垵由
書房甲輪值主普,主普壇場位居東側居中,甲內居民負責裝飾兩座「鏨(tshián)」。主壇也有兩座「鏨」,其高度甚於
書房甲,增添
普渡棚的氣勢。薛頂成先生表示:昔日的「糕仔鏨」是由兩座鐵塔,再飾以糕仔、三角餅物品;現在改成以一箱一箱的餅乾、泡麵等乾貨堆疊而成,以節省時間。
內垵普渡的特色之一,是由主普的甲頭準備108道的菜色,分置於主壇與主普的甲頭,十分壯觀。其次,每一甲頭,都殺一隻豬,再加上主壇合計九隻,堪稱澎湖之最。第三,各甲頭的壇場中間擺放水果籃,兩側有各式各樣的祭品。尤其是各家用心準備的蔬菜籃,有碩大肥美的木瓜、
菜瓜,翠綠白晰的青蔥,鮮紅的辣椒、橙黃的甜柿,色彩繽紛,襯托出一份虔誠與真摯之心。
內垵的蔬菜籃,絲毫不遜於
大池村的水果籃。此外,
內垵普渡只拜生米,不祀熟米飯,是要讓前來參與
普渡好兄弟,也能享受動手煮食的樂趣。
-
普渡的現場十分熱鬧,小孩子各個手拿袋子或包包,早早站在道士壇前,等待道士上場,準備撿拾道士「化食」灑下的白米、糖果、錢幣等等物品。整個
中元普渡的重頭戲就是道士登座化食的科儀,道士經由戴冠儀式、衣袖掩面,化身為「太乙救苦天尊」,以指法咒語將凡食化為仙食醍醐,將世酒化為甘露瓊漿,將食物由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變化為無量法食,佈施給眾多的四生六道享用。當道士「散香」之後,灑下白米、糕粿與錢幣時,可謂老少歡騰。
-
參考資料
-
「社寺廟宇調」(1898-01-24),〈
明治三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十七卷戶籍人事社寺軍事警察監獄〉,《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95002。
-
許有志. 〈
內垵池王宮之歷史藝術物品與組織活動〉.《藝術與人文研究調查:
內垵社區田野調查》,
2002年。
-
黃有興,〈澎湖
內垵內塹宮迎送三府千歲活動紀略〉,《臺灣文獻》第40卷第2期,
1989年6月。
-
內垵叶會社濟化堂,《勸民奇新》,
1906年。
-
內垵群英社樂善堂,《海鏡金鐘》,
1973年。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創建於清
康熙40年(1701),歷經多次翻修,現今廟址為
民國68年(1979)所完工。本宮廟地據傳初時為觀音佛祖所開闢之廟地,池王爺至此尋找廟地,乃與觀音佛祖商議,約定內殿祭祀佛祖,外殿祭祀池王爺暨列位神聖,由池王爺主事,互不相擾,凡遇慶典,必延素席祭觀音。
-
資訊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內垵池王爺的來處
-
宮內現今的主神為池王爺,本神是從
外垵溫王宮請過來,正確的年代已不可考(已有上百年,約
康熙年間)。
內垵與
外垵因地緣關係,素來關係密切,如
內垵姓呂的宗族亦是從
外垵來(兄在
外垵村弟在
內垵村),故池王爺是從
外垵請過來的應為無誤。
-
池王宮的現址本為觀音佛祖聖地,池王爺遊巡
內垵時,藉此地進駐,因此池王宮本為池王爺與觀音佛祖共駐,建新宮時亦考慮此傳統將池王爺放在二樓正殿,觀音佛祖高放在三樓後殿。但因道教與佛教非全相通,故於
民國八十四年將觀音佛祖金身移至新建的
慈音寺。
-
古今宮殿年代
-
現今的池王宮根據宮內碑文記載已是第五次重建,於
民國六十八年落成。之前四次的拆建紀錄除碑文中之記載外,亦可由
李紹章(1960)所編著的《澎湖縣志》得知初建之年代為
康熙年間,而第四次重建據調查者抄記陳列室內的其中一匾額紀錄
大正六年(
民國六年)的捐錢芳名錄(其中字記大多已退色難辨),約與碑文年代相符。
-
新宮建築雜記
-
現今池王宮為三樓的建築物,一樓為空曠的場地,並無奉侍神明,為村民
結婚宴請的好去處。除主建築外,宮外兩側為鐘鼓樓,廣場外並有一香爐建築與牌樓。宮殿主要建材為鋼筋水泥與台灣檜木,這些檜木皆是由本地漁船從嘉義運來。其發包作業採取小包公開招標,由最低標得標,分為土水、水電、彩繪等等。其中建築主體主要由
菓葉村盧正徹(父)、盧建和(子)二人負責,壁畫與門神的製作只記得高雄的徐楚雲,而字聯是由村內與外社的書士共同撰書。
-
文字來源|澎湖縣鄉土教材:
內垵社區田野調查
-
本廟主祀池府王爺,據說創建於
康熙40年(1701),初祀觀音佛祖,後以內殿、外殿分別奉祀。伊能嘉矩〈澎湖踏查〉
1901年1月11日的日記:「內安鄉內有
內塹宮,內有嘉慶元年題懸的匾額。」本廟現無
嘉慶1年(1796)的匾額,或許伊能氏看見的是「
赫聲濯靈」匾額(
嘉慶18年)。二樓有文物陳列室。
-
文字引用|
硓𥑮石季刊第49期
知識建檔|2017-03-13。知識更新|2025-03-0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