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池王廟紀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3池王廟紀錄|拍攝日期:2023-12-08(星期五)

池王廟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隱藏資訊
  • 宗教類別|道教
  • 主祀神祇|池府王爺
  • 登記狀況|已登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內塹宮、內垵內塹宮、內垵池王廟
-
創建於清康熙40年(1701),歷經多次翻修,現今廟址為民國68年(1979)所完工。本宮廟地據傳初時為觀音佛祖所開闢之廟地,池王爺至此尋找廟地,乃與觀音佛祖商議,約定內殿祭祀佛祖,外殿祭祀池王爺暨列位神聖,由池王爺主事,互不相擾,凡遇慶典,必延素席祭觀音。
-
資訊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內垵池王爺的來處
-
宮內現今的主神為池王爺,本神是從外垵溫王宮請過來,正確的年代已不可考(已有上百年,約康熙年間)。內垵外垵因地緣關係,素來關係密切,如內垵姓呂的宗族亦是從外垵來(兄在外垵村弟在內垵村),故池王爺是從外垵請過來的應為無誤。
-
池王宮的現址本為觀音佛祖聖地,池王爺遊巡內垵時,藉此地進駐,因此池王宮本為池王爺與觀音佛祖共駐,建新宮時亦考慮此傳統將池王爺放在二樓正殿,觀音佛祖高放在三樓後殿。但因道教與佛教非全相通,故於民國八十四年將觀音佛祖金身移至新建的慈音寺。
-
古今宮殿年代
-
現今的池王宮根據宮內碑文記載已是第五次重建,於民國六十八年落成。之前四次的拆建紀錄除碑文中之記載外,亦可由李紹章(1960)所編著的《澎湖縣志》得知初建之年代為康熙年間,而第四次重建據調查者抄記陳列室內的其中一匾額紀錄大正六年民國六年)的捐錢芳名錄(其中字記大多已退色難辨),約與碑文年代相符。
-
新宮建築雜記
-
現今池王宮為三樓的建築物,一樓為空曠的場地,並無奉侍神明,為村民結婚宴請的好去處。除主建築外,宮外兩側為鐘鼓樓,廣場外並有一香爐建築與牌樓。宮殿主要建材為鋼筋水泥與台灣檜木,這些檜木皆是由本地漁船從嘉義運來。其發包作業採取小包公開招標,由最低標得標,分為土水、水電、彩繪等等。其中建築主體主要由菓葉村盧正徹(父)、盧建和(子)二人負責,壁畫與門神的製作只記得高雄的徐楚雲,而字聯是由村內與外社的書士共同撰書。
-
文字來源|澎湖縣鄉土教材:內垵社區田野調查
-
內塹宮沿革(碑文)
-
本境各姓祖先,莫不先後於明末清初,自中國大陸閩南一帶遷徙而來,當初銳意致力於開墾務農,而後兼業漁撈以維生。在十七世紀之農業社會,先民無不仰賴天地神祇保佑以安心靈,故宗教信仰亦隨祖先自大陸傳入,以道教為主,釋教為副,儒教又次之。蓋年代久遠,宗教信仰之程度亦根深蒂固,與日常生活混為一體之狀態也。粵稽本宮之創建,乃係清代康熙四十年即公元一七〇二年,斯時全境僅五千多戶灶,人囗不足三百,經鄉耆集議鳩資,擇現址未及三十建坪,創建一簡陋狹隘廟宇,為朝夕信徒膜拜心理寄託之所。斯時地名內塹,故額其廟,曰內塹宮,因奉祀主神池府王爺,故又名池王爺。據祖先傳說,池府王爺為唐朝時代之人(依據齊治平著節令的故事記載,五王爺之尊稱起於明代。當時有科進士三百六十人,其中以李、池、吳、未、范五姓稱五府千歲)為官淸廉,愛國親民,判案分明,民稱青天。忽有一年,適逢瘟疫漫延,百姓叫苦,慘遭塗炭,他為拯救蒼生,設香案,禱告天地,終能救民於苦海之中,脫離災殃,其恩其德百姓不敢稍忘。經過未幾年,奉旨晉京述職,乘坐船舶,至中途遇害而為海神,斯時當地百姓,驚聞愕耗悲傷如喪考妣,遂集資建祠奉祀答報其恩德。他後受玉帝敕封為王爺,派任為代天巡狩於各地,除暴安良,厥功至偉。本宮廟地據祖先傳說,原為觀音佛祖開闢廟地,當初鄉耆為覓地建宮,苦無適宜地點,而猶豫不決之際,湊巧池府千歲巡狩降臨本境,霎時神靈顯赫,進而與觀音佛祖商議,讓地建宮,約定內殿奉祀觀音佛祖為其修身養性之所。外殿奉祀池府王爺暨諸神列聖,由池府王爺主掌一切互不相侵,宮中重大慶典,宴請外來神聖,應另設素席供祭觀音佛祖以維平等。約法既定,池府王爺遂即勘察踏地選擇吉日良辰興工創建本宮。於是本境鄉耆協議雕刻池府王爺神像奉為本宮主神,至今已達二百七十餘年矣。本宮創建於十七世紀淸代康熙四十年。亦即公元一七〇二年,經過七十五年於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集議籌資做第一次重修。再經七十一年因破漏不堪祀神,於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一八四八年做第二次翻修。復經過六十七年於中華民國四年即公元一九一五年,因破舊狹隘無法應付信徒活動,為擴大為六十建坪左右增建廂房而做第三次重建,於民國四年拆卸整地開工重建,於民國五年竣工落成,至此時期本宮始略具廟宇規模也。本宮自十七世紀創建以後則先後與合界頭滬螺橫礁等地廟宇結緣,聯誼活動至今保持永久友好,誠屬可貴也。
-
本宮自中華民國五年重建落成,經過五十有七年,因遭受風雨長年侵蝕,廟貌破舊剝落,不堪奉祀神聖,經本境八甲鄉耆,於民國六十二年元月間,倡議重建,並由八甲信徒,分甲選出委員各一人,連同本宮向政府登記有案管理人,合為九人,於民國六十二年五月十日(農曆四月初八日)組織成立內塹宮籌建委員會,全權辦理籌資重建事宜。嗣後於民國六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再聘對工程經驗豐富委員七人,參與重建工作,並再互選出薛必移、才媽代二人為副主任委員。嗣經該會積極籌備策劃,首先請謝自南設計師製圖設計就緒。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農曆三月二十日)舉行出火,諸神列聖暫以呂卻先生之家為公館而祭祀。同年五月五日(農曆四月初三日)拆除舊廟,整地開基,於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十四日(農曆六月十二日)奠基開工興建,於民國六十六年一月六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農曆六十五年」午刻隆重舉行上樑,於同年十二月十六日(農曆十一月初六日)舉行入火大典,諸神列聖同時請進宮奉祀。入火之後,主任委員周一因本身職業上無法負責而辭職。由 副主委繼任為主任委員,仍繼續各部份工程之進行。至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下旬,亦即公元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全部工程順利竣工。於是重建後,內塹宮廟貌美侖美奐,巍峨雄偉,樓臺殿閣,輝煌燦爛,頗具現代式廟宇之規模,本宮正殿三階,兩廂四層,前方左右鐘鼓雙亭相配,確實雄偉而堂皇美觀也。本宮縱深八八、二台尺,橫寬八六、六台尺,高度七八、八台尺,佔地一一〇建坪。廟庭面積七五坪,廟前道路之開闢長度二〇公尺,寬度十四公尺,其用地悉數由各信徒捐地築成。本宮重建總工程費新台幣貳千萬元(詳細候落成後結算),皆本境旅台旅外人士,本境內漁船、民,本境內各行業人士,外地善心人士本境內戶丁等所樂捐而成。在建宮期間籌建委員會,各委員以及各兼職工作人員,莫不兢兢業業,不眠不休,積極策劃監督,負責盡職,厥功至偉,於民國六十八年下旬(農曆九月)池府千歲降壇,擇日於民國六十九年一月一日(農曆己未年十一月十四日)舉行落成大典,同時重建工程結束。惟本宮自開工興建至竣工落成,其間整整四年六個月,始大功告成。
-
資料來源:才媽代抄錄,許莉莉打字,2002/4/2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