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內垵才姓

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才姓,本姓施,日本時代明治39年(1906)日人實行戶口調查始改姓為才、財2姓。
-
內塹才姓9世才文信《澎湖施氏與變更才氏史蹟尋根記》載:清、同治13年(1874),有一日本少佐裝扮和尚,至內塹充當細作,為施姓守將識破逮捕,拘禁媽宮銅山館駐地;後為一林姓守軍縱放,逃回日本。
-
光緒21年(1895)日軍登路據澎,時該名少佐已升任為大佐。日本時代明治39年(1906),日人實施戶口調查,內塹施氏族人或因此事心生恐懼,遂聚族密議採偏旁(方)字為姓。惟當時戶籍員適巧姓方,但覺事有蹊蹺,恐己身受牽累受害,遂私改(方)為(才),以其形似故也。事定,施姓族人亦無可奈何,部份族人僅要求加上帶有吉祥意味的貝字(財),故今內塹有(才)、(財)二姓之別。
-
按此說內容事實尚待考證,唯日本時代明治39年(1906)戶口調查簿始將內塹施姓改為才姓,則是不爭事實。
-
考才、財姓(施姓)徙澎始於清、康熙中期,迄於康熙晚期,共2戶;皆居於內塹社(今內垵村)。
-
內塹社始祖施元崇(16731740),康熙中期自晉江、南潯徙澎。另一始祖施法生於康熙27年(1688),康熙晚期亦自南潯徙澎。
-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一百大姓考略》載:唐初有施光纘者,自河南、固始遷晉江、錢江鄉開基,是為(錢江)始祖。南宋孝宗元年(1163),大理寺評事施炳,由固始遷福建、福清,後移居晉江、南潯(又稱潯海,即今衙口鎮),是為(潯江)始祖。
-
內塹施氏即屬(潯江)一派,始祖施元崇係潯江施氏17世祖。施元崇傳三子:長廷憐、次廷居、三廷恭,即今內塹施氏三房;唯施法一支,譜系不明。按靖海侯施琅原籍衙口,與內塹才(施)姓同屬(潯江)一派。
-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才姓(財姓)在內塹社共居有三合院12間。
-
文章來源、作者|蔡光庭老師
-
再探:內垵施姓改為才姓的歷史
-
蔡光庭老師對澎湖姓氏的研究,是探討澎湖人物、傳說、聚落發展、歷史等等的基礎。其中,對內塹才姓的研究饒富趣味。故事內容依9世才文信《澎湖施氏與變更才氏史蹟尋根記》記載:大抵在清、同治13年(1874),有一日本少佐裝扮和尚,至內塹充當細作,為施姓守將識破逮捕,拘禁媽宮銅山館駐地;後為一林姓守軍縱放,逃回日本。光緒21年(1895)日軍攻佔澎湖,該名少佐已升任為大佐。明治39年(1906),日人實施戶口調查,內塹施氏族人或因此事心生恐懼,遂聚族密議採偏旁(方)字為姓。惟當時戶籍員適巧姓方,但覺事有蹊蹺,恐己身受牽累受害,遂私改(方)為(才),以其形似故也。事定,施姓族人亦無可奈何,部份族人僅要求加上帶有吉祥意味的貝字(財),故今內塹有(才)、(財)二姓之別。
-
此則故事牽涉兩個時間點,第一為1874年。眾所周知,1874年日本以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人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爆發牡丹社事件。在此清日兩國極度緊張期間,日本兵船常出沒於臺澎之間海域。例如,5月30日(1874年7月13日),臺灣道夏獻綸由旂後坐輪船抵達澎湖,即有澎湖本地士紳稟稱,日前有日本船一隻,駛近媽宮口岸放錨停泊,導致居民驚慌失措。沈葆楨等人乃命副將吳奇勳先行添募新勇一營,以資守衛。復以清日雙方是和是戰狀態不明情況下,6月12日(1874年7月25日)直隸總督李鴻章乃奏請增兵臺灣。1874年內垵施姓守將偵獲拘禁日本少佐於媽宮銅山館,有其真實歷史背景襯托。
-
其次,1895年3月日本攻擊澎湖,3月26日,澎湖成為日本的占領地。內垵施姓族人唯恐20年前往事為日本軍官報復,遂改姓為才或財。施姓族人集體改姓,顯然是同族人的共識,其時間點大致斷定在明治39年(1906),日人實施戶口調查之際。
-
清代有關澎湖的志書,並無內垵施姓人物的相關記載。1905年隘門洪惟精開館於內垵,並協助內垵於創立鸞堂-叶會社濟化堂洪惟精擔任該堂校正生並指導鸞務,隨後完成《勸民奇新》一書,該書的鸞生中亦無施姓或才姓的參與。但是,1902年4月日軍為興建「澎湖島西嶼火藥支庫與西嶼東堡壘」徵收民有地時,有內垵才店與才穿的土地被收。1904年1月,日軍增建「澎湖島要塞西嶼兩堡壘及用電燈敷地」,更多內垵才性的土地被徵收,包括才穿、才格、才賜、才萬、才糖、才向、才近、才一、才力、才月、才芳等人。
-
眾多才姓族人幾為單名,唯獨一位才施福與眾不同。才施福,或許本姓施、單名福,施福於改名之際直接在施福前加上才,以示不忘本。其次,施姓族人於1906年,改為才姓的時間點可再向前推進為1902年。希冀更多的歷史文獻被發現,近一步豐富內垵才姓族人的歷史。
-
#參考文獻
-
「澎湖島西嶼火藥支庫敷地並ニ西嶼東堡壘敷地トシテ買收ノ民有地地種組替ノ件」(1902-04-17),〈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五卷土地家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748001。
-
「澎湖島要塞西嶼兩堡壘及用電燈敷地トシテ買收ノ地陸軍省用地ニ編入方同大臣ノ照會ナリ其筋ヨリ移牒ニ付同省用地ニ編入方取計フヘキ旨澎湖廳長ニ通達ノ件」(1904-01-08),〈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三卷土地家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970008。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再探(二):內垵施姓改為才姓的歷史
-
日治初期(1902-1094) 日軍為興建「澎湖島西嶼火藥支庫與西嶼東堡壘」與「澎湖島要塞西嶼兩堡壘及用電燈敷地」,徵收民有地時,有諸多內垵才姓的土地被徵收,卻無任何一位內垵施姓名列其中。
-
大正6年(1917)內垵內塹宮重修,留有〈大正六年內塹宮重修海產抽分芳名匾〉,上款:「大正六年丁已年重修本廟人口鳩金及海產抽分芳名填列於後 本鄉人鳩金伍佰拾肆圓也 海產抽分」,下款:「大正七年戊午年立」。該木匾除了「西甲計抽金拾伍元玖角占」外,後面分為「訂缯」、「緄戶代表者」、「鮰𦊓代表者」、「小缯代表者」、「地引網代表」、「鮻網」、「鮰網」等。「鮰𦊓代表者」有諸多施姓民眾名列其中,包括施陽、施盾、施糖、施賜、施邦,然該木匾並無任何一位才姓。另一塊「大正六年丁巳年重修本廟朱善信執事及捐金並海產抽分芳名填錄以為後來之紀念也」木匾,除了上述施陽以幫事列名之外,則有才為、才萬、才榮、才賜(施)福、才進、才取、才近、才養、才穿等才姓民眾,該匾又是以才姓為主。內垵又是才姓又是施姓,儼然成為兩個不同的氏族,與之前所謂內垵施姓改為才姓的歷史互相矛盾。
-
其次,內垵内墅宮與合界威揚宮橫礁五天宮交好,三者之間友誼深厚。據聞二百十年前 ,內垵内墅宫與合界威揚宮均奉祀池府王爺爲主神,而兩宮舉行各種祭典亦相同,故對廟中大事均互相連絡請益。某日,內塹宮池府王爺及威揚宫池府王爺,在同一天夜晚,降壇指示各該宮鄉老云:「我內塹宫、威揚宮同奉祀池府王爺爲主神,掌理宮内一切事宜,兩宮如親如戚,兩宮主神如兄如弟,自今而後兩宫宜結爲連鄉表親,永久互相往,互相協助,有困難未能解決,亦可互相協識,俾能随心所欲,而圓滿解决。希望各鄉老審愼考慮,而後決定是否建交。」兩宮鄉老,歲各自召集該宫信徒,將神明指示予以宣佈说明,經各該宮信徒協商同意遵照神之旨意,决定建立連鄉交誼。横礁五天宮之結交,亦是邊照主神指示,稍後再結連誼者。
-
昭和3年(1928)合界威揚宮落成,內垵鄉民集資寄附以示慶讚友好,今存威陽宮內的「謹將威陽宮重修甲子年荔月興工内垵鄉喜捐緣金芳名于左」、夏款為「昭和三年歲次戊辰仲秋之月諸董事鄉耆吉置」,內垵鄉民與內塹宮共捐金弍仟陆百壹拾肆圓、。其中,有施揚(陽)與施取列名,而無才姓。
-
昭和4年(1929)橫礁五天宮落成,內垵內塹宮與鄉民亦捐金以示情誼,「謹將五天宮重修丁卯叁月興工内按鄉喜捐緣金芳名于左」匾,列名者有施陽、施佛強、施近、施養、施賜、施穿、施近、施瑞發等人,名單中亦無才姓。
-
從大正年間內塹宮重修,昭和年間合界威揚宮橫礁五天宮改建,內垵才姓與施姓的混淆,才穿又是施穿、才近又是施近等等,兩姓交互使用。除了大正6年內塹宮改建,同一塊木匾出現施陽與其他才姓民眾之外,昭和年間對外寄附的姓名又全是施姓,顯然在施姓與才姓宗族之中,有一股集體的意識運作其中。
-
施姓懼怕日人報復改為才姓的因緣,在大正年間乃至於昭和年間,才姓族人公開的使用施姓,又有恢復其原有姓氏企圖心,難道是時過境遷?抑或是由施改為才有其他原因?留給我們繼續探詢的趣味。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