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池王廟廟普渡記錄(西嶼輪普)

2019年池王廟廟普渡記錄(西嶼輪普)|2019年8月21日拍攝|拍攝日期:2019-08-21(星期三)

內塹宮中元普渡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隱藏資訊

內垵內塹宮中元普渡為7月21日,內垵分為八甲,分為別東甲書房甲中甲南甲西甲北甲王甲洪甲內垵甲頭之多為澎湖之最,從明治27年(1897)12月的人口調查資料,內垵有237戶,男505人、女571人,合計1076人,為漁翁島僅次於小池角竹灣的聚落。大正7年(1918)內垵鄉有男575人、女581人,合計1,156人。大正7年(1918)9月13日,內垵內塹宮重建落成,西嶼各鄉來祝者甚多,遠如合界頭鄉,亦致贈柴匾一方,金地黑字由工師藍木所製。其他用犧牲雜品,及錚鼓旗幟以讚祝者,亦俱興高采列。再者內垵鄉五町內,亦各學成子弟劇五檯,於同日夜一齊開演。從日治初期的人口資料,與《臺灣日日新報》內垵鄉五町演子弟劇五檯的報導來看,至少在大正時期內垵鄉尚維持五個甲頭的規模。昭和7年(1932),內鄉鄉人口增長至男676人、女700人,合計1,376人。故而內垵鄉劃分為八個甲頭,最早不過是1930年代以後的事。
-
今年(2021)內垵書房甲輪值主普,主普壇場位居東側居中,甲內居民負責裝飾兩座「淺」。主壇也有兩座「淺」,其高度甚於書房甲,增添普渡棚的氣勢。薛頂成先生表示:昔日的糕仔淺是由兩座鐵塔,再飾以糕仔、三角餅物品;現在改成以一箱一箱的餅乾泡麵等乾貨堆疊而成,以節省時間。內垵普渡的特色之一,是由主普的甲頭準備108道以上的菜色,分至於主壇與主普的甲頭,十分壯觀。其次,每一甲頭,都殺一隻豬,再加上主壇合計九隻,堪稱澎湖之最。第三,各甲頭的壇場中間擺放水果籃,兩側有各式各樣的祭品。尤其是各家用心準備的蔬菜籃,有碩大肥美的木瓜、菜瓜,翠綠白晰的青蔥,鮮紅的辣椒、橙黃的甜柿,色彩繽紛,更襯托一份虔誠與真摯。內垵的蔬菜籃,絲毫不遜於大池的水果籃。此外,內垵普渡只拜生米,不祀熟米飯,是要讓好兄弟自己煮。
-
普渡的現場十分熱鬧,小孩子各個手拿袋子或包包,早早站在道士壇前,等待道士上場,準備撿拾道士「化食」灑下的白米、糖果、錢幣等等物品。整個中元普渡的重頭戲就是道士登座化食的科儀,道士經由戴冠儀式、衣袖掩面,化身為「太乙救苦天尊」,以指法咒語將凡食化仙食醍醐,世酒化為甘露瓊漿,將食物由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變化為無量法食,佈施給眾多的四生六道享用。當道士散鄉之後,灑下白米、糕粿與錢幣時,可謂老少歡騰。
-
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不請歌仔戲,改以舞台歌唱取代,內垵人普渡祭孤的盛情未減,慈悲古風猶存。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1-08-29。知識更新|2024-10-17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