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木製銅鑄宣爐

影像分類:香爐  藍木製銅鑄宣爐|影像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藍木製銅鑄宣爐

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隱藏資訊

從「藍木製銅鑄宣爐」重新認識澎湖天后宮大木作師傅藍木
-
一、前言
-
澎湖縣馬公市東甲北極殿內,有一件銅製宣德爐被指定為澎湖縣一般古物,其指定名稱為「藍木製銅鑄宣爐」。該爐外型描述:
-
銅爐呈黃銅色,平口束頸圓肩腹,下三乳足,雙耳為壓經耳,口沿刻「北極殿」,耳正面落款,左耳刻「大正壬戌年孟秋鑄」,右耳刻「炉下弟子藍木敬献」。器表有因鑄造時銅液分布不均所造成之砂眼,且因長年使用而泛黑。器外底方印款「辛酉澎湖藍木工場製」。
-
大正辛酉年1921年,壬戌為1922年,從落款來看,這一件由藍木所敬獻,且由他開設的藍木工場鑄造的宣德爐,其指定古物理由指出藍木家族有地方歷史發展的意義,符合「具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為本地過去鑄銅產業之見證,符合「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且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以及銅鑄技術屬澎湖少見;表現地方文化特色,具特定時代特色及技術。
-
為何藍木家族對澎湖地方歷史發展有其意義?國定古蹟澎湖天后宮重建落成於1923(大正12)年,藍木就是該工程的大木作師傅。李乾朗指出藍木原籍廣東潮州大埔,為當地頗有名氣的木匠,於1910年代從潮汕來到馬公,建造天后宮後而聲名大噪,後與和其弟藍合移居澎湖。藍木承作天后宮當時,過去並無承作建築大木的相關經驗,而完成天后宮工程後,又承作東甲北極殿,李乾朗認為藍木日後影響了澎湖其它寺廟建築的風格。
-
李乾朗指出藍木出身潮汕的背景,使得天后宮具有潮州廟宇的風格,未見其資料來源,且早有相關研究報告詳述其出身,藍木實則拜師於廈門籍師傅,且與藍木配合的工班師傅皆為福建籍,因此李乾朗僅憑藍木祖籍,而認定澎湖天后宮是潮州系統工藝實為錯誤判斷。遺憾的是李乾朗的錯誤說法,至今仍廣泛被各界使用。因此本文擬藉由「藍木製銅鑄宣爐」的文化資產價值討論,一方面釐清藍木家族的歷史,一方面利用寺廟文物、日治史料等線索,重新為藍木師傅提供一個新職業角色的認識,也就是銅鑄師傅。
-
二、大木作師傅藍木
-
澎湖天后宮是臺灣第一處以「殘跡保存」精神修復的古蹟建築,天后宮於1923(大正12)年完成重建,由當時的大木作師傅藍木,與文澳土水莊銅師,講美財師及西嶼對師兩位打石師,以及鑿花之黃良、朱欽,彩繪陳玉峰、朱錫甘(水林)等不同工班合作完成,皆為一時之選。藍木在承作天后宮以前,就曾主持過澎湖北辰宮的興建,所以並非是李乾朗所說原是一位優秀的木匠,直到天后宮才是第一件廟宇作品。據覃培雄訪問藍木表弟陳六甲師傅的說法,藍木的父親藍春(墘)是一位鐵匠,約在藍木15、16歲時就過世(按:依族譜應為7歲左右),所以藍木很早就向一位廈門籍的「泉師」學藝。藍木出師後從事家具製作、民宅興建等工作,後與文澳莊榮師一起承接北辰宮的廟宇興建,且是由北辰宮朱府王爺降乩指名藍木,是廟方有主事者擔心藍木過於年輕,才又找了莊榮來合作,但事實上據陳六甲說法,莊榮先前就曾擔任過藍木的師傅腳。
-
藍木,字永茂,生於1872(同治11)年,為澎湖廳東西澳文澳鄉人,卒於1942(昭和17)年,葬在澎湖馬公草仔尾第一公墓。藍木1899(明治32)年完成北辰宮的興建,此時正當27歲青壯年。據呂文鑫訪問陳六甲的研究整理,在完成天后宮的重建後,藍木可考的廟宇作品尚有1929年澎湖水仙宮(縣定古蹟)與隘門三聖殿1935年銅山館1939年鎮海福安宮
-
從藍正次先生提供的《汝南藍氏家譜》資料來看,藍木的祖父藍瑞(字徵祥,1804-1858),從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同仁區湖寮鄉遷居到澎湖媽宮;父親藍春(墘),字省三(1839─1878),長子夭折,藍木為次子,尚有一位弟弟藍合(字和庭),後也與藍木一同工作。從總督府殖產局的《工場名簿》來看,藍木所登記的事業先有「永和緞治工場」,登記於大正9年,應該是取藍木及藍合各自字號的首字來命名,後改名為「藍木鐵工所」。
-
藍木登記緞治工場,生產內容有「建築用、機械用鑄物」,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藍木的父親藍春(墘)正是一名鐵匠。藍木娶妻陳梅,共生有七子六女,長子藍力(1887-1961)、次子藍職(1899-?)、三子藍賜福(1903-1980)、四子藍鋠鉖(1905-1990)、五子藍鋠西(1907-1996)、六子藍棕楠(1909-1939)、七子藍鋠北(夭折);另有長女藍丹、次女藍快、三女藍娥、四女藍薇、五女藍花、六女藍玉杏。
-
據呂文鑫查日治時期除戶資料,藍木的職業欄填寫「印刷雕刻業」及「大工」(日文木匠之意),家中人丁興旺的藍木,諸多兒子也多從相關產業,二子藍職在高雄開設藍木五金行,而五子藍鋠西後來繼承了藍木鐵工廠。從1950年的工廠登記資料來看,當時藍木鐵工廠位於馬公鎮重慶里53號,成立時間則登記為1916(大正5)年,比工場名簿登記的資料提早4年,這有可能是藍木開設工廠的真實年代。而從設備有原動機、旋盤、穿孔機、金鋼砂砥石機、繳盆旋盤、送風機、溶鐵爐、鐵板曲機等設備,以及工場平面圖所佔面積來看,藍木鐵工廠確實有一定規模,足以生產如梵鐘這類大型的金屬鑄造物,或如昭和11年工場名簿載藍木鐵工廠,也從事著船舶修理等業務。
-
而六子棕楠受就承襲父親的木作功夫,惟可惜英年早逝;三子藍賜福開有藍木印刷廠,澎湖日治時期到戰後的鸞書,有一大部分是由藍木印刷廠所印刷。而四子藍鋠鉖開設耀金鐵工廠,登記於昭和7年東甲北極殿內有民國三十六年款的梵鐘,就是由藍鋠鉖的耀金鐵工廠所鑄造,其銘文為「民國卅六年丁亥/仲春之月改鋳/本甲眾信女仝敬叩/澎湖耀金鐵工廠/藍鋠鉖謹製」,這裡提到的改鑄相當特別,或許是照原有梵鐘的形式再製,且是由東甲北極殿的信女所寄附,這可能與當時澎湖鸞堂活動開始有大量女性參與其中有關。
-
藍木本人也參與東甲北極殿下聿新社寶善堂的鸞堂運作,在堂中擔任效用生,該堂主要參與人員多有前清文人,如舉人郭鶚騰、軍功郭廷光等,藍木並與二郭同任天后宮重建董事,更聯名敬獻一對「九百卅六」楹聯。綜合上述,可見藍木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大木作師傅,也擅長家具製造,甚至投入印刷、金屬鑄造業的產業,並由諸多兒子繼承事業,長女藍丹則嫁給澎湖聞人紀雙抱藍木在當時澎湖應頗富名聲,如1918年內垵池王廟重建落成,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便寫到一塊合界贈送的匾額,就是由工師藍木所雕刻且「甚為異常精致」。在藍正次先生家中,有方「巧聖先師」匾與「巧製先開」楹聯,據稱就是由藍木所製作,推測藍木當時於工場內奉祀有魯班神,故有此匾與對聯流傳於世。
-
三、鑄銅師傅藍木
-
東甲北極殿藍木製銅鑄宣爐」的爐底「藍木工廠」,以及藍木四子藍鋠鉖所鑄造的民國36年款梵鐘,加上各種日治到戰後時期的史料,都指向藍木不僅眾多兒子從事金屬鑄造產業,就連藍木自己活躍的年代,藍木鐵工廠就是兼理建築營造所需金物(日文硬體、金屬器具之意)與金屬鑄造應用的產品,小至零件五金,大至船舶修理、梵鐘鑄造等。在東甲北極殿內尚有一「玄天上帝寶印」,同樣業已指定為澎湖縣一般古物,上面落款「大正壬戌春月吉旦」、「爐下弟子藍木敬獻」,也應是由藍木鐵工廠所鑄造。
-
清代於臺灣,銅鑄的寺廟供器多是來自於中國,但最遲於19世紀末,臺灣也有一定銅匠的作坊在提供這類金屬供器,如《安平縣雜記》載:「銅匠:修理並製就一切銅器及鍊成銅鼎,有臺之銅匠所不能造者,概由外邊運來。」黃翠梅、李建緯則指出,從臺南孔廟所見大正、昭和年款的銅禮器來看,日治時期的臺灣仍會仰賴中國提供的金屬供器貨源。但同時臺灣本地的鑄銅工業也逐漸成熟,例如「臺北高砂株式會社」鑄造廠,就承作了大量的金屬供器與鐘。李建緯進一步指出,清代臺灣各地寺廟的大型金屬鐘的產地來源,多半是受到福建對渡口岸的地緣關係影響;而到日治時期中後期,一方面是因為與日本交流日益緊密,一方面也是中、日兩國情勢緊張而使貿易中段有關係。
-
相較於臺灣而言,澎湖似乎發展出屬於本地獨立的金屬供器鑄造業。除了前述藍木家族的例子之外,澎湖天后宮與澎湖觀音亭各有一口梵鐘,以「馬公要港部製銅鐘」之名被指定為澎湖縣一般古物,前者為大正十二年款,後者為昭和四年款,皆由「馬公工作部有志者」寄附獻納。而後寮威靈宮梵鐘,雖未有銘文落款,但從型制來看也相當接近這兩款銅鐘。再連結到馬公東甲北極殿由藍鋠鉖所稱改鑄的民國36年款梵鐘來看,四者裝飾風格與鑄造工藝相當接近。甚至到戰後,馬公工作部改制為海軍第二造船廠,也曾以海二廠名義鑄造一口天公爐寄附予成功天軍殿,似乎馬公工作部有向廟方提供金屬供器的慣例。
-
馬公工作部的存在,是基於大正12年(1923)實施新要港部令,除軍職外,設有港務部、軍需部、工作部、病院等,其中工作部為馬公要港部編制最大的單位﹔下轄行政單位、造船科、造機科、造兵科等;造機科下有模型、鑄造、煉鐵、機械、製罐等工場。因此馬公工作部不僅有金屬鑄造技術,也有相關設備,待遇甚佳,從業人員自日治時期乃至戰後都有不錯的收入,而且培養許多澎湖人從事機械、造船、修船、運輸、電器等行業。
-
因此,本研究在此提出一個待日後驗證的論點,藍木年輕時向廈門籍的泉師學習木作技藝,出師後不僅建築民宅,製作家具,更是主持媽宮城內多座廟宇的大木作工程。隨著資本的累積,藍木也將事業觸角轉移至金屬工藝,從1950年的工廠登記資料來看,很可能1916年藍木就投入金屬鑄造業,當時馬公為日軍重要海軍軍港,從澎湖天后宮、澎湖觀音亭馬公工作部所鑄造的日式梵鐘來看,再對比藍木兒子於1947年改鑄的東甲北極殿梵鐘,以及藍木家族與東甲的地緣關係,藍木馬公要港工作部的金屬鑄造需求有一定的關聯性,這也可以從《工場名簿》10年以後,藍木鐵工所與耀金鐵工所,在建築金物的項目以外,出現船舶修理、發動機修理的項目來得到佐證。
-
四、結論
-
以身為澎湖天后宮建築設計的大木作師傅,並從當時福建、臺灣聘請各工班名師促成美廟落成,並影響澎湖本地的廟宇建築風格,藍木原就是澎湖歷史的重要人物。又本研究透過澎湖寺廟傳世金屬供器與史料的辯證,指出藍木有另一個鑄銅師傅的身分,且影響到諸多兒子從事金屬鑄造相關產業,甚至可能反映當時因為馬公要港的海軍需求,促成藍木家族投入機械製造產業,這反映澎湖社會於1920─1930年代的產業需求,就連藍木印刷廠都是澎湖鸞書文化的重要推手。故本文建議應展開藍木家族史的研究,除採訪家族後人,並普查可能存在的文書、檔案,乃至於魯班神信仰的相關物質文化,並進行妥善的數位化與文物保存工作。
-
參考資料
-
台湾総督府殖産局編,《工場名簿 昭和4-14年末現在》。台湾総督府殖産局。參見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網站https://dl.ndl.go.jp/
-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actArchive
-
《臺灣日日新報》
-
《汝南藍氏家譜》,藍正次先生提供。
-
未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呂文鑫,2004〈澎湖廟宇大木匠系及形式特色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建緯,2014〈臺灣寺廟現存「宣德爐」形制、年代與功能〉,《近代物質文化研究:第一屆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
李建緯,2018《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台中:豐饒文化。
-
李乾朗,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
李乾朗,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
-
許玉河,2004〈澎湖鸞堂之研究(1853-2001)〉,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覃培雄,1983《澎湖天后宮保存計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室。
-
黃翠梅、李建緯2011《俎豆千古.禮陶樂淑臺南孔廟釋奠禮與禮樂文物》。臺南市: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
作者|陳英豪(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
一、銅爐呈黃銅色,平口束頸圓肩腹,下三乳足,雙耳為壓經耳,口沿刻「北極殿」,耳正面落款,左耳刻「大正壬戌年孟秋鑄」,右耳刻「炉下弟子藍木敬献」。器表有因鑄造時銅液分布不均所造成之砂眼,且因長年使用而泛黑。器外底方印款「辛酉澎湖藍木工場製」。二、爐座為銅質蓮瓣造形,三足為片狀。
-
指定理由:(1)具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藍木家族有地方發展意義。(2)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為本地過去鑄銅產業之見證。(3)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具備。(4)數量稀少者:銅鑄技術屬澎湖少見。(5)對地方或族群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具影響或意義:表現地方文化特色,具特定時代特色及技術。
-
文字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知識建檔|2018-11-23。知識更新|2024-11-17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