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陸稻試種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稻子對農業來講,一直是舉足輕重的農作物,然湖西地區由於地理與天候因素,不適合稻作之生產。雖然清朝時曾經在西溪城北兩地試種稻作,然最後以失敗收場。稻作失敗的原因,與水利設施之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稻作在種植初期,需要大量的水源,然整個澎湖縣或者湖西鄉,皆沒有穩定水源可供稻作生長。另外,土壤亦影響很大,作物能否耐旱、耐鹽,都考驗種植稻作的成敗。
-
種植稻作首先要有穩定的水源,這是最基本的條件。本鄉湖西村一直是鄉內的農業重地,但沒有良好的水利設施,對發展農業來說有其先天上的限制。民國41年(1952)5月,在湖西村低窪地建設水利工程,工程分3期進行,總工程費為新台幣556,855元,於民國43年(1954)10月完成。此項水利工程的進行,對湖西的農業有很大幫助,穩定的水源對原本耕種的高粱甘薯花生來講都有幫助。相對的,水源亦是種植稻作最基本的條件,早在農復會補助湖西鄉興建水利設施時,就曾有提及如果水利設施完成後,每2年就可種植稻作一次。
-
民國43年(1954)澎湖縣政府在農業工作站,以6坪面積試種陸稻,生長過程曾發生螟害蟲,成熟時又遭麻雀啄食,因此該年並無收成。次年,改在湖西村水利灌溉工程附近種植,租用民地2,800坪,種植有矮腳蘆陸稻8號、白殼埔種稻及農村一號3種稻種,試圖利用各種不同的品種來嘗試,以期找出適合湖西郷種植的稻作,但該年僅矮腳蘆陸稻稍有收成,其餘均告失敗。民國45年(1956),經獎勵湖西利用灌溉工程附近農戶試種矮腳蘆陸稻,每公頃的陸稻縣府補助500元現金,其他相關種子、肥料等皆由政府供給,相關補助與現金加起來,每公頃超過700元,種植期間如果發生蟲害,縣府還提供藥品撲滅,如此優厚的獎勵方式,就是希望農民能夠踴躍種植稻作。政府施放利多,因此吸引約20餘戶農家申請,面積約逹5公頃。
-
雖然政府採取許多方式,但仍然無法改變最基本的氣候與環境,由於雨水缺乏,種植時無適當雨量,賴水利灌溉勉強發芽,生長期半數以上中途莖葉枯死,未枯萎者因旱災關係為多白穗。實施3年的陸稻耕作試驗,最後還是不敵大自然的環境,以失敗收場,在種植稻米無法維生的情況之下,農民紛紛改種高粱花生甘薯,以後即無再試種稻作。
-
文字引用|湖西鄉
知識建檔|2025-10-1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