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畚箕井記錄

影像分類:水井水池  2019畚箕井記錄|東石村畚箕井|拍攝日期:2019-09-19(星期四)

畚箕井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畚箕井可追溯3、40年代甚至更早那段期間,因尚未供電,本鄉皆依賴煤油燈供給照明,農作的培育並無電力可用於機械灌溉,僅能靠人力辛勞的用畚箕井汲水澆菜。故每天早晨天未亮,凡有「菜宅」的地方,鄉民正勤奮的用扁擔肩挑左右各一的鋁製水桶,忙碌在畚箕井忽上忽下挑水澆菜,以洗滌露水並供給水份,方能滋長出翠綠、肥碩的蔬果;長大的蔬菜欲販賣時,須經過「揀菜」及「綑菜」的動作,並於凌晨3點左右,在左鄰右舍吆喝下相偕騎28型的腳踏車,後座載著整籃的菜(約百斤)至馬公農會蔬菜批發市場批售,換取一家人的溫飽。故昔時畚箕井對農業的發展與家庭經濟的成長與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嗣後電力開始供應本鄉數年後,抽水馬達逐漸被利用在「菜宅」灌溉用途上。尤其農會蔬菜班成立後,大戶菜農隨之增加,相對的耕作面積也快速擴增,此時正是湖西鄉農業發展最蓬勃期;因機械取代了人力,畚箕井之時代任務已經完成,為增加土地利用及安全性,農民將畚箕井修改為佔地較小並附有井蓋的圓井,且於旁建造「電厝仔」內置抽水馬達及電源與農具。關乎延伸幾世紀扮演農業培育者的「畚箕井」,就此因電力的到來,功能漸失而走入歷史,可謂始料未及。
-
文字引用|湖西鄉
-
畚箕井以形似畚箕而得名,也有人稱為「匏巇井」、「梯井」或「缺嘴井」。畚箕井比較淺,砌有緩梯,農民可以用扁擔肩挑水桶,側身循梯下井,裝滿兩桶水再轉身挑上來澆菜。地勢低、水位高的地方,尤其是雨水常匯集、小水系發達的湖西鄉,畚箕井最多,約有九十口左右,馬公市郊有六十幾口,西嶼鄉也有幾口。
-
文字引用|澎湖傳統產業建築
知識建檔|2025-10-1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