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戰後初期之林業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戰後,國民政府延續此一政策,民國41年(1952)台灣省農林廳長來到澎湖巡視,與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森林組一同勘查澎湖縣造林的可行性,在農業專家的會勘之下,認為澎湖要發展農業,造林是首要之工作,因此政府開始考慮在澎湖實施造林之可行性。在眾人的努力下,農復會同意補助,澎湖3年造林計劃於次年實施,總經費104,165.9圓。第一年預計海岸造林約14公頃,耕地造林約15公頃,造林的樹種有銀合歡、木麻黃、草海桐等,先在馬公市白沙鄉湖西鄉附近耕地與海岸種植。
-
一、初期造林概況
-
戰後第一次造林,受到農復會、經濟部、台灣省政府、台灣省農林廳、林管局、林業試驗所等6個單位一致好評,皆認為在澎湖種植防風林應大有可為,尤其是種植銀合歡,不僅成長迅速,2年之內即可長成,不僅可防風,其樹桿、樹葉還可當燃料與飼料,因此建議在澎湖大量栽種銀合歡來防制風害。然戰後所見當時澎湖景象,亦是因為歷經戰爭的洗禮,島上資源缺乏、糧食不足,故公私林地多被人民亂伐亂墾,據湖西耆老陳長庚回憶,當時因為糧食與薪柴缺乏,乃將成林的木麻黃砍為薪柴,銀合歡和茅草割為牛羊豬的飼料,拆毀防風牆,恢復以往之耕地。戰後民營造林與日治時期作比較,日治時期有38公頃,戰後卻變成1.67公頃,可見當時砍伐林木之嚴重。根據當時記載,公有林地保存良好者,即為本鄉之林投隘門良文港(今龍門)3地之海岸林。民有林地保存完善者,亦只有湖西鄉林投村七美鄉,各約只有1公頃林地,均為種植銀合歡,且做為材薪使用,1年砍伐1次。除此之外,就屬上文提及之要塞地,因戰後亦屬軍事管制區,人民無法自由進出,故保存完善的造林區。當時政府將銀合歡歸類為保育樹種,責有專人看管,管理員計有湖西村辛江會、林投村吳文淵、莊其世、呂來長先生等。當時尚無瓦斯爐,燒菜煮飯仍需靠廚房的大鼎用薪柴為燃料方能峻事。而燃料取得需由婦女或兒童到田邊除野草曬乾為之(不耐燒),抑或撿拾牛糞放在坑內存積至一定數量,再用赤腳下坑踩蹂攪拌使之鬆軟,做成圓形扁狀貼於硓砧石牆上待乾後收藏備用(火力強又耐燒)。其實最好的薪柴卻是「青枝仔」,因而村民常至保林地去偷砍整株來曬乾為柴,順便也會揹著一個布袋採集牛最喜歡吃的「花」(銀合歡之嫩葉)供其飼用,但若為管理員緝獲,麻煩可也不小。斯時銀合歡受到農家青睞,故樂於配合並接受政府的推廣與宣導,從而增加了種植面積。銀合歡就在這天時地利下,又仗著本身能耐貧瘠及鹽漬土地的特性,並會釋放有毒的含羞草素,抑止其他植物生長,加上莢果扁平呈現舌狀,成熟後自行裂開,種子隨風吹送到處散播快速生長,因之也暫時解決薪柴短絀的窘境。
-
二、苗圃
-
湖西苗圃在戰後持續其功能,依然是全縣重要的造林培育地,與馬公市菜園苗圃成為本縣幼株的重鎮,後來湖西苗圃還成為童子軍的露營地,舉辦過許多次的活動,苗圃的功能逐漸改變。除湖西苗圃外,縣政府還在林投村增建林投苗圃。林投苗圃在日治時期是一片培育木麻黃的實驗林,實驗林內本身就設置有苗圃。民國35年(1946)政府將苗圃裡的樹苗9萬株移植到苗圃外的空地,在1公頃左右的空地上植滿樹木。民國44年(1955)政府將林投的海岸保安林闢建為公園,並且將日治時期的實驗林正式設置苗圃,為戰後湖西鄉第2個苗圃,林投苗圃除本身國有地外,亦向民間租地闢建。湖西林投苗圃,所培育的樹苗以木麻黃為主。除民國50年代,林投苗圃曾短暫培育欖仁,民國67年(1978)培育檉柳,除此之外,2個苗圃都是以木麻黃為主,直到民國72年(1983)菜園苗圃興起後,湖西林投苗圃才逐漸功成身退。
-
(三)榕樹
-
枝幹柔軟耐風,不擇土地,為最適宜造林樹種之一,湖西鄉百年以上之老榕樹頗多,如隘門林投良文港等村。
-
(四)黃槿
-
本種樹為常綠大喬木,高可達4-7公尺。葉子大呈心形,鄉間將其葉做為包裹糕餅之用,鄉下的主婦們都拿它乾淨又完整的葉子當「粿葉」(音同菓葉,本鄉菓葉村即以此樹種命名),它使粿不沾手又有香味,是最自然的素材。適生於砂地瘠地,為海邊防風防潮的重要樹種。
-
(五)欖仁樹
-
熱帶樹種之一,其樹幹耐強風,在暴風之下尚能存活,且生長迅速,蠻適合做為海岸防砂林之樹種,加上樹態優美、葉子寬大,遮蔽陽光頗具效用,在日本國內常常做為道路之行道樹與公園裝飾,因為樹型美、易生長,所以一般市街上與澎湖家宅庭園中多有栽培。
-
(六)龍舌蘭
-
亦稱瓊麻,不擇土質澎湖到處均能生長,能安定土砂兼有防風防砂之效,纖維可以取製繩索,栽培簡單容易,適合在澎湖地區栽種。
-
(七)露兜樹
-
亦稱林投,在澎湖生長甚佳,湖西鄉內有一林投村,即以此樹種為名。該村海岸即有大量之林投,本樹種適生於海岸砂地,有防風防砂之功效,其葉可織涼帽,在澎湖海岸之地亦應獎勵栽培。
-
(八)檉柳
-
檉柳為灌木,枝細小而長。檉柳的枝高比木麻黃低且密,具有旺盛的萌芽力,外觀特性與木麻黃相似,常被誤認為木麻黃,但檉柳枝葉較密,防風效果更好。檉柳可利用扦插進行繁殖栽培,生長快速,且枝條柔軟不易風折,具防風效果,其耐鹽性又高於其他樹種,本樹種極能適應澎湖惡劣的天候及生態環境,適合推廣為耕地的防風林。在澎湖檉柳則利用於防風林及行道樹等用途。
-
(九)小葉南洋杉
-
小葉南洋杉為常綠喬木,側枝輪生於主幹上,整齊且呈水平展開,小葉以螺旋狀方式著生於小枝條,整個樹型為圓錐形。小葉南洋杉的小葉柔軟,樹幹粗糙,與肯式南洋杉的葉銳尖刺手,樹幹光滑有很大的不同,易於區分。小葉南洋杉因全株均有蠟質被覆保護,故對潮風和鹽分的抵抗力頗強,適合作為海岸植物,目前在湖西等地有種植成功的例子。
-
(十)海棗
-
「海棗」並不代表它是長在海裡的棗子,而是代表他的生育地以海岸為主。澎湖縣的主要道路目前都栽種許多海棗,例如縣道202號與203號兩旁都是,美觀與防風效果兼具。近年來,在造林樹種的選擇上,已經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在造林技術提升之下,對於樹種的要求主要以適地適木為原則,慎選抗鹽耐旱之品種,並建造複層混合林及施行生態造林,已經變成一個主要的趨勢。要進行生態造林,必須一改過去單一林相為主的觀念,單一林相的森林,經過長久的觀察,很多已經成所謂的生態沙漠,完全沒有森林生態系的多元性。因此,造林要兼顧樹種的多樣化,已納入造林的考量,就目前澎湖造林所選用的樹種,以草海桐、白水木、木麻黃、檉柳19為主要先驅樹種,混植黃槿、小葉南洋杉、海棗、樹青、欖仁等,透過不同樹種的種植,使林相既完整又有複層,發揮更好的防風功效。
-
文字引用|湖西鄉
知識建檔|2025-10-2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