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姑婆嶼紫菜採集

2024姑婆嶼紫菜採集|拍攝日期:2024-12-11(星期三)

挽紫菜

閱讀時間 ── 約 18 分鐘

同義詞彙|紫菜採集、紫菜採擷
-
澎湖盛產的長葉紫菜是一種可食用的紅藻,澎湖紫菜之所以名聞遐邇,主要是其葉狀體寬厚,營養價值高,野生者又獨具風味,不但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精品,也是觀光海產店中的寵兒。由於澎湖島礁眾多,冬天風浪又大,紫菜的生長條件得天獨厚,在北海、南海中的許多無人島,均有野生紫菜的分布。南海中的貓嶼草嶼頭巾嶼西吉嶼等無人島的紫菜產量較多,大部份由附近的花嶼望安東嶼坪西嶼坪等島的漁民採收。但是由於各島並沒漁業採集權的登記,紫菜採集又沒有輪流制度、各村居民皆可任意採取,缺乏保育的結果,所產的紫菜較為短小,售價也較低。北海的無人島野生紫菜,則有漁業權登記,為村民共同的公產,未依規定濫採者視為盜採,可由村民集體公罰。白沙鄉湖西鄉的一些村莊,至今仍沿襲著此種良好制度。
-
長年生長在岩礁上的紫菜,又濕又滑。採紫菜時,必須穿著傳統的防滑草鞋,手戴尼龍網編成的網仔手套,過去曾以鐵片刮採,但鐵片易將紫菜「連根」拔起,影響下年度產量,所以禁止使用(利之所在,保育生焉)。採集成員,以婦女居多,戴斗笠或幪面,以防日晒,背簍筐或大布袋,以入金銀。
-
文字來源|澎湖縣文化局終身學習網站
-
挽紫菜
-
一、紫菜的生態環境
-
澎湖所盛產的野生紫菜一長葉紫菜是一種可食用的紅藻,葉狀體寬厚,營養價值高,野生種又獨具風味,不但是餽贈親友的海鮮精品,也是海產店中的寵兒。每當冬季的東北季風來臨時,浪拂區的玄岩壁上紫菜果孢子便長出幼芽,到立冬以後,日照弱、氣溫降低時,生長速度加快,冬至以後,葉狀體長到二十公分左右時,就可以備採收了。
-
二、紫菜產區的領域防衛
-
澎湖北海各島盛產紫菜,其中的姑婆嶼屈爪嶼、鐵砧嶼、險礁嶼金嶼的領域歸屬權都屬於赤崁村、並為北海各村民所認同。無人島上的資源是全村的公產,不但不容他村侵犯,也不容同村村民盜採。險礁嶼金嶼沒有野生紫菜,所以也沒有防衛管理制度,鐵砧嶼紫菜年產量少於一百公斤,原本採半放任態度,後來改成將紫菜採集權標出,由得標人負責營管,倒也省事。年產量近一萬斤的屈爪嶼因地勢低平又缺乏飲用淡水,在紫菜盛產期間也沒有派人驻島看守,僅在夜間由赤崁、島嶼兩村派漁船環島巡檢,到民國七十一年改成出標後,防衛管理權逕由得標人負責。年產量約在一萬五千斤的姑婆嶼,則由赤崁村龍德宮公產委員會在每年紫菜繁殖期間,派人駐島看守,以防紫菜被盗採。
-
三、紫菜採收的管理
-
為了紫菜採收與經營管理,赤崁村龍德宮設有公產委員會,設委員十五名(無給職),書記一名(有給職),每五年向漁業局申請一次漁權。有關採資格的規定,雖然常有修正,但仍不失其公平公正,全村利益共享的精神,現住或旅居外地的二○~三六歲男子的家庭,優待一張採集證,稱為優丁份,包括鄉老、廟祝、法師、公產委員、對公產有貢獻的人享有空頭份。負責載運挽紫菜的漁船發給若干張採集證為酬勞,稱為船仔份。無證或外村村民要參加採集的,可以向公產委員會認購,價格由委員會訂定。符合採集資格的也要出錢向委員會購買採集臂章及帽子。無論是採集人員的造冊,漁船的編組,採集現場的管理、看守人員的遴聘計酬,屈爪嶼採集權的出標(赤崁村得三分之二,鳥嶼村得三分之一),漁禁期的規定等等,都由公產委員會負責,紫菜產業的營收全歸村民共享。在委員會的管理之下,全村村民,依序而行,充分顯示村民守法、團結的精神,也是村民對生活共同認同的具體表現。其管理制度只是個公約,並不需要法律明文的記載,但它已成為漁村社會人人認同的傳統,不但可以消除領域爭奪的人事衝突,對漁村社會的整合和安定,也有相當的貢獻。
-
四、採收紫菜的過程
-
每年紫菜初長成時,由姑婆嶼上的紫菜監管人員報請委員會準備採收。準備作業完成後,還得靜待老天的幫忙。大「流勢」(潮)的海水反漲較快,所能採集的時間較短。小「流勢」的潮水較適合採紫某,但是澎湖的冬季季風強烈,祗要風平浪靜的日子,就是最佳的採集日,出發的時刻既定,公廟立刻敲鑼逐巷逐户宣告。
-
在建港以前,船隊必需配合潮汐出海,聲勢、場面相當浩大,通常在清晨出發,只要三十分鐘的航程就到姑婆嶼,船隊依序靠岸,人員登陸後集結於北岸,近千名的採集者擠在「採集發起線」後等號令,點燃鞭炮後,整個採集活動掀起了的高潮。各憑本事,徒手採收,約二小時後,炮聲再起,鳴金收兵,大家就收拾行頭,魚貫登船,返航赤崁。傳統的採收公約,合理而公平,沒有怨言,只有公信力。留在島上的紫菜殘體,待春節過後,葉狀體長大,再進行第二輪採收,每年最多可採三次。
-
文字來源|赤崁漁業文化掠影
-
教育與經濟:紫菜的採集
-
1895年3月23日(明治28年),日本陸軍混成支隊從龍門登陸澎湖,三天後澎湖淪陷,3月26日隨即成立「澎湖列島行政廳」以海軍少將田中綱常任廳長一職,澎湖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時間長達五十年之久。迫於通譯人員闕如的窘境,總督府便於轄下設置國語學校及國語傳習所,以培養最基層的公務人員。「澎湖島國語傳習所」是澎湖廳首座西式近代學校,創於1896年9月10日,開設位置為鄰近媽宮城隍廟程朱祠。翌年11月9日及11月19日分別接續設立白沙島大赤崁兩所傳習所。1898年3月23日,再設小池角隘門傳習所,教授傳習日本語。
-
1898年明治31年),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公學校令」,1899年11月26日台灣總督府在澎湖成立澎湖廳媽宮公學校,即馬公國小的前身,是澎湖地區第一所公學校,其後陸續再設大赤崁公學校1900年)、港仔公學校(1901年)、通梁公學校(1901年)、湖西公學校1902年)。
-
不同於國語傳習所的經費由國家完全負擔,公學校需由學區內地方人士負擔協議費。所謂協議費,是指地方民眾討論後同意繳納的費用,項目各地不一。以明治36年澎湖廳告示第23號為例,澎湖廳轄內公學校所徵收的經費包括,協議費:園地割、戶數割、石滬金、落花生斗級金;雜收入:授業費;協議費:市場金、船戶金;基本財產收入:家屋貸下料、海苔採收料等。這些協議費收入,石滬漁獲、漁船稅金與海苔採收收入階與澎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其中的海苔採收料,協議費徵收期間至翌年一月止,海苔即指紫菜的採集。
-
澎湖紫菜採集最具規模與制度者,首推大赤崁與舊奎壁之鄉社。這些村落自清代以來流傳著各種採集紫菜的世俗認同。
-
1919年古閑義康所做的<澎湖漁村調查>顯示:錠鉤嶼紫菜採集權的分配,北寮鄉一年、湖西一年、湖東一年、白猿坑一年,該年則由北寮鄉採收;雞善嶼紫菜採集權的分配,菓葉二年、南寮二年、後(紅)羅罩一年。以上兩座無人島的紫菜採集各需負擔公學校經費25圓。查母嶼則由良文港專屬採收,查坡嶼菓葉專屬採收,各負擔公學校經費8圓。以上村落皆屬當時湖西公學校的學區,故紫菜採集所徵收之經費,應納入當時湖西公學校的收入之一。
-
其次,大赤崁紫菜的採集由龍德宮主導,並設有所謂的「空頭份」,包括鄉老、廟祝、法師、公產委員、對公產有貢獻的人都享有空頭份。依據張清芳老師的研究,大赤崁公學校日治時期,也擁有兩份空頭份。大赤崁公學校前身是位於大赤崁東側海岸的水仙宮,1897年11月9日澎湖廳於水仙宮設置國語傳習所。當時的水仙宮已是廢廟的狀態,水仙王已移祀龍德宮內,故將水仙宮整修為上課之校舍,西側闢劃為運動場、東側為教職員宿舍,再東則有廁所。爾後,大赤崁公學校成立,校址也由水仙宮轉移至現地。也因為水仙王與龍德宮這層關係,大赤崁公學校日治時期,也才能擁有兩份「空頭份」,也可能是大赤崁居民交付兩份的空頭份作為公學校之協議費。
-
澎湖傳統的海洋產業,不僅是我們安身立命的經濟來源,更是百餘年前澎湖展開現代教育時期,支撐教育經費的支柱之一。或許,力量微薄,卻點亮了一個時代的燈火。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紫菜養殖
-
紫菜屬於紅藻類,日本人稱為海苔(nori),是澎湖重要的天然海產。根據調查,臺灣各地海岸共有5種天然紫菜,澎湖海岸生長的主要是長葉紫菜,葉狀體平均寬約2到4公分,長度可達7公分以上,是很優良的紫菜品種。野生的紫菜生長在各離島海岸的岩礁上,每年農曆12月到1月是紫菜生長期,冬季風浪越大,氣溫越低,紫菜長得越多越好。北海的姑婆嶼屈爪嶼錠鉤嶼雞善嶼塭仔礁空殼礁等無人島所產的紫菜,品質都不錯。南海的貓嶼草嶼頭巾嶼西吉嶼花嶼也有生長,但是品質比較差。146野生紫菜的生長容易受到氣候因素影響,每年產量並不穩定,政府為了增加紫菜產量,從民國56年(1967)起,開始試行人工養殖。民國57年(1968),省漁業局在澎湖,採集野生紫菜種苗到室內去做培育絲狀體試驗,以供應越夏附苗養殖紫菜所需的種苗。
-
民國58年(1969),縣政府在嵵裡設置紫菜種苗培育室,翌年起,為了增加野生紫菜數量,補助白沙馬公相關村里實施掃磯及鋪設水泥礁,以播苗繁殖。累積了幾次失敗經驗之後,到民國61年(1972)底選定了白沙鄉後寮村南埔廟前海域,再進行人工試養,結果養殖3個月的紫菜長度達30公分,獲得初步的成果。民國62年(1973)縣政府在嵵裡設立育苗中心,培育絲狀體苗殼分送到後寮潭邊嵵裡火燒坪城前赤馬沿海示範掛養300棚,繁殖情形良好,成長至100公分左右,當年收穫6,000公斤,產值約45萬元。民國63年(1974),在後寮內灣、嵵裡火燒坪潭邊等地,設置紫菜網棚養殖示範場,掛放紫菜網200棚,但是紫菜種苗發育著床並不普遍,未能達到經濟規模。此後幾年又不斷試養,到民國68年(1979)沙港後寮海域進行的紫菜海上附苗養殖才獲得佳績,兩地各有20棚,共採收1,300餘公斤。
-
民國69年(1980)縣政府開始補助養殖戶,推廣紫菜養殖業,產量隨之逐年提高。嵵裡海產種苗培育中心培育的紫菜種苗,原先以免費提供漁民養殖,到民國72年(1983),開始供不應求。為了增加培育量,自翌年起酌收工本費(民國73年每粒1元),民國83年(1994)又恢復免費,民國84年(1995)則每粒收費1.6元,縣政府就以這些收費成立紫菜發展基金。
-
民國75年(1986),全縣的養殖戶計有36戶,養殖數量3,107棚,面積15公頃,民國74年(1985)的總生產量約20公噸,價值300萬元,發展情形相當良好。紫菜的養殖期剛好是冬季的漁業淡季,遠景看好。翌年起包括沙港村講美村後寮村紅羅村白坑村二崁村竹灣村等地都紛紛試養。歷年來的紫菜養殖主要分布在講美村沙港村後寮村成功村瓦硐村港子村岐頭村等7個村里,其他村里只有零星的養殖。以海區來看,可分為講美鄰近海區、成功水庫下游西岸鄰近海區、瓦硐鄰近海區。其中北起岐頭,沿著港子鎮海講美蒔板頭山所圍繞的講美鄰近海區,因為開口朝東,區內潮間帶寬廣,底質主要是砂礫質,水質清澈,最適合紫菜生長。尤其是講美碼頭以東到坪歧嶼之間為,由於坪歧嶼及碼頭的阻浪作用,最有利於附苗,為歷年全縣紫菜養殖最成功的區域,因此在民國76年(1987)成立了紫菜養殖專業區。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物產志)
-
三、紫菜採擷採紫菜是澎湖一項著名之活動,一般人多半只知白沙鄉姑婆嶼的採紫菜。卻不知湖西鄉東、北海地區的雞善嶼錠鉤嶼查某嶼及查嶼亦有傳統的紫菜活動。
-
如果冬季天候越寒冷、溫度越低,紫菜生長就愈好。19野生的紫菜是在冬季東北季風強勁時,在有海浪波及的無人島北側玄武岩平台上自然繁殖的藻類,通常每年到了「霜降」前後,就會長出紫菜幼芽,到「冬至」後,紫菜葉狀體肥大,就可以準備採收。紫菜的採收時間決定於紫菜枝葉狀體的生長狀況,天候和海況。(須是風平浪靜的天氣)。野生紫菜通常1年集體採擷2次(最多可採3次)第一次的採擷時間多在春節前,待春節過後,留在島上的紫菜殘體,葉狀體長大,即會再進行第二輪採收,故第二次採擷在「立春」後,採收日期則無定日,主要以天候為依據。紫菜生長的位置多接近海水面,採集的理想時間是白天潮水退到最低及開始漲潮之間,約二個小時的平流。通常大潮採集較不方便,小潮時因為平流的時間較長,較適合紫菜採集。但澎湖冬季東北季風強勁,不容易有2、3天風平浪靜的日子,所以每年到採紫菜的季節,往往是村中長老或廟宇組成的生產合作社委員最頭痛的日子,因為要配合天氣決定採集日期,還必須在前2至3天通知村民,因此日期的決定是需要經驗與運氣的。
-
紫菜採擷是傳統有組織的經濟活動,從分配採權和編定名冊,採擷日期的決定、採擷行動的進行都有一定的規律。採紫菜的權利通常以戶或丁口為單位,因為採紫菜是件辛苦的工作,因此早期對採集人員年齡有所限制,以避免意外發生。採紫菜時村民穿著特製的草鞋、魚網手套等特殊工具,因為講求公平與公正性,所以大家一起乘船前往,人員登陸後集結,在敲響銅鑼或放鞭炮之後,大家才能開始個別採紫菜,回到村裡之後,在宮廟前的廟埕上,採擷者獲得一半,其餘歸公廟所有,再依照丁口數分配給各家。
-
湖西鄉產有野生紫菜的島嶼有雞善嶼錠鉤嶼查坡嶼菓葉村)、查某嶼龍門村)等。無人島的野生紫菜,均有漁業權登記,由村民共同輪流採摘。原本雞善嶼錠鈎嶼的紫菜採收權21歸於白沙鄉赤崁村,在清朝時期赤崁村民前往雞善嶼錠鈎嶼採紫菜,原本風平浪靜的天氣突然變差,於是村民將船駛至湖西避風,受到嫁至湖西的辛家人與湖西村民殷勤接待,為感念其恩情,遂商議將雞善錠鈎兩嶼的紫菜權讓給辛家與湖西村民。
-
採紫菜是屬於共同產業活動,算是公共造產的一種,因此必須依照共同的規範來執行採收行動。紫菜資源是全村民眾的財產,不但不容鄰村侵犯,也不容許同村村民盜採。大家還未採收之前,不可以私自上島採收,但還是會發生其他村來盜採的情形。因此產權讓渡後事情並不平靜,其他村落亦想擁有採紫菜的權利,甚至引發集體械鬥與訴訟,經縣府協調後,湖西辛家同意兩島嶼的紫菜權為奎壁澳6村(湖西白坑北寮南寮紅羅湖東)與菓葉村共有。錠鈎嶼的產權為湖西湖東北寮白坑每4年一輪,每村各採收1年。雞善嶼後來歸菓葉南寮紅羅所有,其情形較為複雜,中間的採收年限曾有異議,亦經縣府與鄉公所協調,更改為每20年(4輪次),菓葉村得8年,南寮村得7年、紅羅村得5年。並於民國42年(1953)元月簽訂協議書,有關無人島採紫菜的風波才告平息。
-
採集紫菜不僅是一項漁業活動,更是結合社會組織與保育行動的產業,透過全體居民的自制,保護無人島嶼的環境,採集時工具之限制,亦是希望不要將紫菜趕盡殺絕,留下永久經營、共生共利的好典範,做好保育與村民自制,自然不用擔心沒紫菜可採收,紫菜採集活動,間接見證湖西人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好榜樣。
-
除紫菜外,還有一種青海菜屬礁膜科類,葉狀體不及紫菜寬厚,和生長在姑婆、雞善錠鈎島上的紫菜不同,每年農曆11月初都會長出俗稱為青海菜的幼芽,經過低溫和浪潮的催長,大約在春節過後,海菜果孢子即長出幼芽,直至葉狀體長到二十公分左右時,就可以採收。由於口味不亞於野生紫菜,頗受海產店的喜愛,因此漁婦都會前往採擷販賣當成一種副業。近十多年來,隨著澎湖的觀光產業起飛,海菜價格也水漲船高。除漁婦採取做為家用及饋贈親友外,一些腦筋動得快的民眾,在工作之餘出動全家下海採擷販賣,遂成為澎湖縣重要的潮間產業。
-
文字引用|湖西鄉
知識建檔|2018-04-29。知識更新|2025-10-2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