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竹灣村養殖漁業記錄

2024竹灣村養殖漁業記錄|拍攝日期:2024-07-09(星期二)

養殖漁業的發展

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民國70年(1981)以後,各種漁業都不景氣,養殖漁業卻能一枝獨秀,並且在民國72年(1983)創下年產量800公噸創新紀錄。因此區漁會開始辦理養殖戶貸款,每一戶養殖戶可以借貸到80%的設備費。到民國76年(1987),全縣包括築堤式魚塭、箱網、潮間帶地下池及養殖棚架四種養殖漁業的面積高達700公頃,其中魚類養殖所用的方式是前三種,這三種養殖方式又可以歸類為魚塭養殖和箱網養殖兩類,全縣的築堤式魚塭計有34處,潮間帶地下池有108池,養殖的效果都很好。
-
(一)漁類養殖
-
澎湖地區海水魚養殖的魚種包括石斑魚、嘉臘、黑鯛、黃錫鯛、瓜子臘、豹鱠、寒鯛及其他鯛魚、鱸類等數10種,都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其中鮭形石斑魚(俗稱鱸貓)為最多,約佔90%以上。石斑魚養殖興起於民國61年(1972),起先只是蓄養活魚出售,後來發現牠對環境的適應力強,生長快速,在冬季季風強勁,漁船無法出海作業時,也不受季節影響,價格也較高而逐漸受到重視。
-
1.魚塭養殖
-
魚塭有築堤式和地下池兩種,築堤式的魚塭大都位於潮間帶,利用漲落潮差自然換水來養魚,養殖的效果不錯。潮間帶的地下池則在小潮時裸露的潮間帶挖掘長約10公尺、寬約5公尺、深約2公尺的方形洞穴,周緣以水泥、石塊砌築矮牆,上覆網片來養魚。這種養殖法的魚池設備費低,每口僅約3萬元,而且比較不受強風巨浪沖襲的破損,水溫變化小,養殖的人十分踴躍。養殖成效也尚稱良好,但是退潮時水中溶氧的消耗很快,排水必須配合退潮時限,水質比較難以控制,必須加強打氣設施及排水道的改良。
-
澎湖的漁塭養殖始於民國36年(1947),由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撥助白米一批30萬斤給馬公鎮公所,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召集貧苦民眾,在菜園里東方的海灣築造了一座面積約13公頃的漁塭,以公共造產的方式來養殖虱目魚及烏魚(照4-21)。不久漁塭遭到颱風豪雨的損壞而倒塌,鎮公所無力修復,到民國46年(1957),才由鎮民承租整修,以簡陋的方法來養殖吳郭魚,但是一直無法發展。105民國71年(1982)9月,再由馬公市公所強制收回,計畫向省府貸款5百萬整修後繼續出租,卻一直到民國89年(2000)才申請到經費。
-
民國42年(1953),又有馬公市民趙福成申請建造安宅魚塭(面積約2.5公頃),來養殖虱目魚。也因為欠缺養殖技術,而屢次失敗虧損,後來改成養殖石斑魚才稍有起色。
-
民國47年(1958),呂萬物建造的東衛魚塭(面積約0.4公頃),則以養殖吳郭魚為主,但是規模比較小,設備簡陋,收益很少。民國59年(1970)歐連雄建造的安宅養鰻場(陸上魚塭),面積約0.3公頃,最初3年營運頗佳,後來在外銷受到打擊之後停養,改成養殖石斑及吳郭魚
-
民國75年(1986),全縣計有105個魚塭,包括馬公市12處(重光3處、安宅3處、前寮菜園2處、井垵、裡、東衛各1處)、湖西鄉12處(沙港紅羅白坑青螺、成功各2處、尖山潭邊各1處)、白沙鄉9處(講美2處、中屯3處、吉貝3處、瓦硐1處)、西嶼鄉1處(二崁),合計33處,養殖面積約30公頃。
-
早期養殖漁業所需的魚苗,因為人工孵化技術不發達,都是民眾利用魚苗孵化期間在沿岸撈捕的。所撈捕的魚苗除了鰻線、虱目魚苗直接轉運臺灣本島之外,石斑魚苗以供應本地養殖戶為主。因為石斑魚苗不易捕捉,在漁民只求目的不擇手段之下,逐漸造成了毒魚的風氣。到民國80年(1991)以後養殖漁業才逐漸脫離早期對天然種苗的依賴,走向人工孵化,民國85年(1996),包括石斑魚、鯛類、七星斑、馬拉巴石斑等高貴魚苗,都可以用人工催熟及受精方式來孵化供應。
-
2.箱網養殖
-
箱網養魚是在水面架設各種型式的箱狀漁網來進行養魚,網內外的海水可以自由交換,可以做高密度的養殖。澎湖由於有颱風及冬季東北季風的影響,一般都選擇在比較封閉的內灣設置箱網,不但發展上比較受限制,也常常有安全管理的困擾(照4-22)。
-
民國64年(1975),臺灣省漁業局開始補助本縣在井垵海域以一組田字形箱網試養10,000尾石斑魚苗,翌年又加養鯛2,000尾。因為養殖的魚苗成長都很快速,又陸續推廣到竹灣大菓葉菜園五德大倉等地。
-
民國66年(1977)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也在西嶼鄉大菓葉進行箱網養殖的試驗,但是並沒有推廣開來。直到民國86年(1997)政府才有計畫的推廣箱網養殖,一共投入了1,930萬元,補助海上箱網養殖示範戶57戶,箱網設施165組,完成洗網機等週邊設施,並且委請學術單位監測海域週邊環境,以發展澎湖的海上箱網養殖漁業。
-
澎湖的箱網養殖業在民國77年(1988)首先培育出魴頭(黃錫鯛)的魚苗,魴頭苗剛培育出來時一條賣10元;培育出魴頭苗的1、2年後,才培育出嘉􅖮的魚苗,嘉􅖮魚苗剛培育出來時一條15元。民國80年(1991)尖山的張國宏112也培育出石斑、嘉臘、鮸魚等魚苗。在培育出嘉臘魚苗時,就有竹灣村民許有終(有慶養殖公司)及望安許蒼頡,試著用箱網來養魚,嘉􅖮魚試養成功後,才陸續養殖鮸魚、石斑、黑鱠(鯛)、龍占、青嘴、魴頭和海鱺等(表4-10)。
-
箱網養殖的魚苗雖然澎湖水產試驗所也在培育,但是培育的數量不多,又要透過招標的方式才能取得,因此,大部分的魚苗都到屏東東港鎮、林邊鄉購買的。養殖的成魚大多都是直接運到馬公北辰市場販賣,主要是賣給家庭主婦或餐廳,比較少配送到臺灣。到民國89年(2000),海鱺才開始外銷日本大阪地區,但是連續兩年的颱風卻讓養殖區損失了一千多萬元。
-
本縣的業者通常都採用半軟箱網,規格最常見的有5m×5m×3m、6×6m×4m、7m×7m×5m等3種尺寸,還有一種更大型的箱網,規格是10m×10m及15m×15m。餵養的飼料有兩種,一種是下雜魚,一種是飼料。買回來的下雜魚先放進冷凍庫保鮮,等到要餵養時,再絞成碎塊餵魚。下雜魚都是拖網捕抓到的􄙢魚、四破、臭肉魚等。購買的量多時,價格會比較便宜,大約是每公斤3至3.5元之間;量少時,每公斤大約要6元。魚苗每天固定要餵養2次,體型大的魚除了海鱺要餵養2次之外,其他的魚都只餵養一次。飼料則是都從臺灣買來的,以電話叫貨,廠商就會送「鰻魚配合飼料」來,每包5百元(重20公斤)。平均來看,大約是每2到3公斤的飼料可以讓魚長大1公斤,20公斤的飼料可以讓魚長大8公斤重。
-
箱網養殖的技術主要由澎湖水產試驗分所傳授,目前養殖的主要是魚類有嘉􅖮跟海鱺,前幾年嘉臘還比較多,現在則大約各占一半。海鱺在市場上價錢比較好,但是幼魚容易死亡,風險比較大。每個月的基本花費之中飼料約占6成,人工約占1.5成。雖然用下雜魚當飼料比較便宜,但是用下雜魚所飼養出來的魚,油脂比較少,銷路比較不好。
-
海鱺的魚苗大都是由澎湖水產試驗分所協助育成的,約從100公克重開始養,海鱺養一年大概可以養到8公斤左右。漁獲以賣到日本為主,少數賣到臺灣。賣給日本的魚每尾約5公斤左右,要經過有國際認證的生魚片冷凍加工廠處理,外銷管道則靠自己去開發。雖然設有產銷合作社等機構,卻無法發揮功用。
-
蝦類養殖
-
民國59年(1970),因為冬眠法試驗成功,澎湖的活蝦外銷,日本甦醒的比率高達9成,而大受歡迎,最盛時有9家貿易商在馬公收購活蝦。但是野生的活蝦,在商人幾度的搶購下造成蝦價的攀升,於是人工養殖斑節蝦遂順勢興起。
-
民國62年(1973)高天降在省漁業局輔導下,試驗斑節蝦人工孵化成功,但是試養2年卻都告失敗。而在民國64年(1975)把魚塭賣給良源養殖公司,改成飼養石斑魚、嘉􅖮、蟳類、龍蝦、斑節蝦。
-
同年,旅高鄉親歐建忠也投資400萬元,在潭邊村興建了面積約0.25公頃的魚塭試養草蝦,計畫等設備及技術成熟再養斑節蝦。到民國66年(1977),該魚塭才以養殖斑節蝦為主,草蝦為輔,斑節蝦苗由澎湖水試所供給,草蝦苗從臺灣購入。飼養2年後,因為死亡率高,難以維持而停養。民國64年(1975),洪添財等人也合資築造瓦硐養蝦場,面積約0.31公頃,養殖了兩年的斑節蝦,也是連年虧損,而改成養嘉臘及石斑魚。
-
民國67年(1978)5月,119澎湖區漁會與大永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日治時期闢建青螺魚塭(面積約54.5公頃),來經營水產養殖。合作契約為15年,漁會提供青螺魚塭的所有設備,交由大永水產出資經營,漁會每年固定要收取營業額3%的合作利益,所有虧損由大永自行負責。
-
民國67年10月,大永公司在青螺魚塭放養1,200萬尾斑節蝦苗,存活率約達7成,翌年4月首批外銷日本(約75.6公噸),很受到歡迎。大永有人工孵化蝦苗設備,原本計畫自行孵苗,但是因為母蝦缺乏,而改為大部分蝦苗改都從日本進口。民國69年(1980),大永放養的2,000萬尾蝦苗死亡近8成,於是決定一面改進養蝦技術,一面撥出部分養殖池來飼養石斑魚及海鰻。到第2年,因為養殖技術不能突破,而正式停止養蝦,但是同年在重光岐頭養殖斑節蝦的供你恩公司,卻表示蝦苗生長良好,將在7月份外銷日本。
-
九孔及珍珠養殖
-
1.九孔
-
澎湖縣政府和澎湖水試分所從民國72年(1983)起,開始投放殼長1.5至3公分之九孔種苗在小門島北、西側的資源保護區內,據初步潛水觀察,放流活存率約2-3成,生長活動情形尚稱良好。七美鄉也有一戶養殖戶自行繁殖九孔種苗成功,逐漸帶動了九孔養殖的風氣,到民國75年(1986),澎湖申請九孔養殖的養殖戶共有6戶(照4-25)。
-
民國79年(1990),由於野生九孔日益減少,人工養殖九孔已經成了新興的行業。這時候七美已是澎湖最大的九孔養殖區,共有9戶養殖戶,養殖面積近3公頃,其次還有鎖港2戶,西嶼1戶,年產量約70公噸。九孔收穫後,主要銷售高雄、臺南,每斤約400到450元。
-
民國84年(1995)8月3日,蓋瑞颱風強勁風浪沖毀了2年前觸礁在南滬港外的巴拿馬籍貨輪海衛號,造成油槽的燃油外洩,污染到七美鄉1/3的九孔養殖場,七美九孔養殖業有5戶受到污染,損失約1,500萬元。民國88年(1999),由於九孔價格持續滑落,業者逐漸改養鮑魚,於是縣政府向農委會提出「鮑魚科技島特區開發計畫」,希望把七美闢為鮑魚養殖專業區。
-
2.珍珠
-
民國63年(1974)縣政府曾經試養過珍珠,後來實驗失敗,改由水試所澎湖分所接手在大菓葉港內試養高價值的黑珍珠。翌年,又有旅日華僑回國投資成立「一祿公司」,和區漁會合作,在竹灣海域設置珍珠養殖場,採購土產的黑蝶貝860個來入珠。最後因為成績不如理想,而結束營運,剩餘的珍珠貝200個,也移交給澎湖水試分所繼續試驗,水試分所又在民國65年(1976)再購進600個黑蝶貝試養,仍然沒有收穫。
-
民國70年(1981)5月,供您恩公司在重光里淺海養殖場人工入珠試養的二萬多枚母貝,到第二年只有30%的收成,共採收大小圓形珍珠七千多顆,品質好的有一千多顆。據了解母貝(黑蝶貝)供不應求,是養殖珍珠的一個大問題,雖然人工孵化技術已經成功,但是從幼貝要養到可以當做母貝,大約需要4、5年的時間,緩不濟急。到民國75年(1986),全縣就只剩供您恩公司在經營了。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知識建檔|2021-12-20。知識更新|2024-07-0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