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郭魚在澎湖

吳郭魚在澎湖|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吳郭魚在澎湖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在新加坡集中營的郭啟彰與吳振輝,於1946年4月20日被遣返台灣。啟程前,兩人自當地日本帝國水產養殖場,撈取數百尾莫三鼻克品種的魚苗,帶回台灣繁殖。途中,雖然發生意外導致魚苗的損失,回到台灣數個月後,已從原先的十幾尾魚苗繁衍成上千尾。吳振輝及郭啟彰從新加坡引進的「莫三比克種魚﹙Oreochromis mossambica﹚,俗稱「南洋鯽仔」、「南洋鮐仔」、「黑鯽仔」等。民國38年(1949)省政府農林廳,為紀念兩人的貢獻,正式發布將此魚命名為「吳郭魚」,開始推廣養殖,以增加漁業產量。
-
二次戰爭期間,澎湖漁船被徵調使用而多遭破壞,動力漁船至民國39年(1950)僅餘12艘。為了振興澎湖漁業,張寶樹先生乃提出「漁者有其船」的主張,政府有計畫的分期建造大批小動力漁船,以分期付款的辦法,使漁船所有權逐漸為漁民所有,實現「漁者有其船」的政策。澎湖縣縣長李玉林贊同此想法,政府決定在澎湖試辦,爾後再擴及本省。澎湖動力漁船又逐漸增加,漁業經濟也漸漸發展。
-
除了漁船的建造之外,民國40年(1951) 11月省漁管處長陳保泰於澎湖召開漁業座談會後,途經返高雄市以澎湖漁業在增產中,惟魚苗甚感缺乏,希望高雄市能供給澎湖方面吳郭魚苗兩千尾,高市府立即飭市漁會積極辦理,並通知澎湖縣政府派員前往高雄領取。
-
民國41年(1952),省水產試驗所繁殖吳郭魚苗,無價配給全省農民放還稻田內養殖。第一期(四、五月份)配給數量計高市94萬尾,高縣250萬尾,屏縣80萬尾,南縣180萬尾,雲縣50萬尾,中市200萬尾、中縣200萬尾,彰縣250萬尾,南投縣70萬尾,苗縣174萬尾,新竹375萬尾,桃園165萬尾,北市20萬尾,北縣570萬尾,澎湖也分得3萬尾吳郭魚苗放養。
-
日治時期的澎湖普濟院於民國37年(1948)改為省立高雄救濟院澎湖分院,後由省府採納省議會建議,改為獨立性之組織,民國37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由於澎湖當時民生況苦, 澎湖貧民據估計有8000餘人,亟待救濟之一級貧民約2000餘人。為了擴充收養的貧民食物來源,民國41年(1952)救濟院乃著手開挖兩口池塘放養吳郭魚,救濟院所養殖的吳郭魚應來自於上述的3萬尾魚。隔年,據省漁官處統計,一至六月捕抓的虱目魚苗及培養的吳郭魚苗數量超過一億尾,其中澎湖有134萬尾以上。
-
吳郭魚在民國40年11月自高雄引進澎湖,至民國42年已普遍在澎湖養殖。經由人為的傳播,逐漸擴散至野外的池塘與溝渠,形成今日水庫、溪溝、池塘等淡水水域隨處可見的魚種。
-
〈魚苗兩千尾 由高運澎湖〉,1951-11-26|聯合報|05版|
-
〈稻田養殖養郭魚苗 配運辦法決定 首期魚苗配量核定〉,1952-04-20|聯合報|06版|農林天地
-
〈風沙中的貧民樂園〉,1952-11-12|聯合報|04版|
-
〈上半年魚苗產量共達一億餘尾〉,1953-08-16|聯合報|05版|
-
蔡萬生,〈21世紀澎湖漁業發展芻議~回顧與前瞻〉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