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外垵曾姓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曾氏開基始祖為曾半朝。外塹曾氏開基祖牌上載:「皇清開澎高祖曽府公字半朝長生祿位」。因祖牌年代久遠未能開啟,內文記錄祖先生辰年月,無從知悉;但以曾氏在昭和時期有三合院15間,和外塹許、李、呂、盧4大姓同屬繁衍較多的姓氏,應亦係外塹早期移民的姓氏。由大許在崇禎年間徙入;小許、呂氏在永曆初期徙入;下李、盧氏在永曆晚期徙入;大李在康熙中期徙入;推判最遲在康熙中期,曽氏業已徙入外塹
-
昭和時期曾氏有三合院16間,在社內東邊6間(今外垵村6、14、68、69、70、71號)、中間1間(今外垵村22號)、墘仔底2間(今外垵村130、131號)、窩溝口2間(今外垵村138-139號)、窩溝內5間(今外垵村177、179-182號)。現服務於基隆市警察局擔任第四分局分局長的曾榮泰,即係外塹曾氏裔孫。
-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一百大姓略考.曽姓》載:「曾氏堂號有魯國、盧陵、武城、三省。曾氏姓源出自姒姓。《世本》載,夏禹5世孫少康中興夏室,封少子曲烈於鄫(今山東嶧縣東),春秋時為莒所滅;鄫世子巫奔魯,去邑鄫為曾氏。曾巫既仕於魯,其後族人遂以魯國為郡號。傳至曾參世居武成(今山東嘉祥縣南),以每日三省吾身自勉,其後以三省為堂號。參十五傳至曾據,官西漢都鄉侯,不仕新莽,舉族由山東遷廬陵吉陽(今江西吉水)。曾據二十傳至曾隱(即武城35世),由吉陽遷居河南固始。其子曾延世,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率眷隨其內兄弟王潮等避黃巢亂,由固始入閩,定居晉江,是為龍山衍派始祖。」
-
《金門縣志.人民志.氏族》載:「唐代即有曾氏入閩,至宋代泉州曾公亮一門顯威,為泉南望族。其四世從孫名從龍,慶元間狀元,官至樞密院事。從龍貴後發眾來浯開山海之利,開有曾府埭,以其族居泉州龍頭山,名其地曰龍頭別業,後世稱為古龍頭(今古寧頭);其後裔曾居於此,今已無考。庵前之曾氏,係順治年間有曾允恭者自泉州龍頭山遷來,亦曾從龍之族。另有自廈門曽厝垵來者,居於後浦。」大山嶼沙港頭社曾氏《開澎族譜誥公派下族譜.發刊獻辭》載:「惟據現存族譜,略可知吾祖先係由魯國,而後龍山,而後金門,而吾開澎始祖誥公,亦確由金門渡來落腳沙港。」
-
考曾姓徙澎始於永曆初期,迄於清光緒年間,共8戶。分居花宅沙港頭中墩嶼大赤嵌外塹大池角媽宮東甲北極殿旁)、西衛8社。花宅社始祖曾二,永曆初期自泉州永春徙澎,係曾氏徙澎最早者;沙港頭社始祖曾誥,康熙年間自金門來澎;另文澳社潭邊社曾氏皆係沙港頭社曾氏之支系,文澳始遷祖曾玉明18721930)係沙港頭社曾氏8世,明治時期入贅大暗澳鄭家養女林進治(18741950),潭邊社始遷祖曾雁(18791965),係沙港頭社曾氏9世,明治時期入贅侯家;潭邊另一曾姓始遷祖曾天盛係沙港頭社曾氏10世(曾雁侄),大正時期徙入;中墩嶼社始祖曾純朴16581732),康熙中期徙澎(原籍不詳);大赤嵌社始祖曾秩(17051761),雍正年間遷澎(原籍不詳);西衛社始祖曾愛(育德),乾隆中期遷澎(原籍不詳);媽宮社東甲北極殿旁)始祖曾公,因開基祖牌不知存放曾氏裔孫何家,故名諱不詳,推判曾氏應係在嘉慶年間來澎,原籍亦不詳。
-
總結曾氏徙澎戶數共8戶,原籍除花宅社來自泉州永春,沙港頭來自金門,餘皆不詳。昭和時期澎島曾氏有三合院花宅社19間、將軍澳社7間、沙港頭社18間、中墩嶼社12間、大赤嵌社4間、外塹社14間、大池社1間、媽宮社東甲1間、西衛社1間、文澳社1間。
-
文章來源、作者|蔡光庭老師
-
外垵村曾天回先生所提,外垵曾氏開基祖是從廈門曾厝垵來到外垵開墾,屬於龍山衍派支系。
-
文章來源、作者|曾佛賜
知識建檔|2017-10-20。知識更新|2024-11-0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