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端午包粽紀錄

1982端午包粽紀錄|影像來源:日本臺灣馬公會會刊(馬公會誌) 第6期。拍攝日期:1982-06-22(星期二)

夏季的祭儀:端午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端陽節
-
「端陽節,裹角黍相饋遺、插蒲艾、飲雄黃酒諸儀,亦與內地無異。門首家皆插榕葉一枝,謂之老而彌健。又將小漁船或小(舟古)仔船彩畫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鬬龍舟。好事者於海口處所豎標,招人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或一二錢、三四錢不等,銅錢數十文,用紅繩串成一串,奪得者以為得彩⋯午時,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繫左手、女繫右手,名曰神鍊。各家門牆俱用雄黃書寫吉慶字樣,以為辟除不祥」。
-
胡建偉所述的澎湖端午節俗,與大陸並無太大的差異,而且持續二百餘年,遺風至今仍可一見。昔時澎湖人在端午節所做的粽子(即胡氏所稱的角黍)分為肉粽及羹粽(即鹼粽)二種,在缺乏冷藏設備的年代,肉粽不易保存,做的數量較少。做好的粽子在端午節的中午須先供神佛祖先後才能食用。許多偏遠的離島由於物資缺乏,相關原料不易置辦,端午節並無包粽之習。
-
澎湖有一特產之植物香茹,土名稱為風茹,採摘曬乾後可煮茶飲用,即為風茹茶,可消火清毒;澎湖人咸信在端午節午時(11至13時)所採之風茹品質最佳,效果最好。澎湖人也相信午時水具有神奇的功效,所謂午時水有兩種說法,一為在端午節午時所汲取的井泉之水,另一為可遇不可求的端午日午時所降之雨水;午時水裝於瓶、甕中貯存,飲之可消暑退燒,與其他方藥配合可更加強療效。
-
湖西鄉城北村成功村在端午節時要祭拜「園頭公」,將糖糕或油飯置於田地之一角,以祈求來年蟲害減少,能夠豐收。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澎湖人的端午節
-
18世紀乾隆年間,從《澎湖紀略》所述,吃粽子、門口插艾草與飲雄黃酒,幾與唐山無異。有的家門口則插榕樹枝,謂之老而彌健。時日今日,澎湖人參與喪禮仍會隨身攜帶蜈蚣草或是榕樹葉,有更講究者則榕樹枝或蜈蚣草必取七葉方可,以其「青」辟邪穢。這項習俗,至今猶然不衰。又將小漁船或小䑩仔船彩畫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鬭龍舟。好事者於海口處所豎標,招人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或一二錢、三四錢不等,銅錢數十文,用紅繩串成一串,奪得者以為得彩,此極普遍的賽龍舟習俗。端午節當日,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繫左手、女繫右手,名曰神鍊。各家門牆俱用雄黃書寫吉慶字樣,以為辟除不祥。時間流轉至19世紀末的光緒年間,大抵變化不大。
-
日治時期,有關澎湖端午節習俗的記載鳳毛麟角。1936年當年的端午節,中屯沙港於午時下雨,兩鄉居民爭相以空瓶貯存「午時水」,以此水為佳品飲之能祛除邪穢,延年益壽。除此方式之外,更保險的方法,居民都在午時到井邊汲水,以瓶子裝好珍藏。洗澡可以去毒,預防瘡癬孳生,更可使皮膚潔白。遇有發燒之時,以午時水調和白糖飲用,有退燒之能,解暑消火。午時水可說無所不能。此外,尚有「午時草」,鄉民挖掘馬蹄金或風茹煎燒而飲,與午時水同飲更具神效。划龍舟的地點,就在澎湖稅關前的媽宮港,男女雜沓競觀龍舟賽,獎品則由漁會提供。
-
二次戰後的記載與採訪,澎湖人的端午節,打從一清早家家戶戶懸插艾草,農家則煮糖飯或糖糕飯前往「菜宅」或「園」祭祀園頭公祈求作物豐收:園頭公即是蕃薯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土地公。祭祀時間約在中午前後。祭品為一把金紙、糖膏與爆米香。祭祀時,燒三支香並將一支高粱桿插在園頭,象徵土地公的拐杖,讓土地公巡視田地時使用。祭祀時並頌唸歌謠「糖膏甜甜,蕃薯gau3生;生kah4牛lan7長,馬lan7大,一欄挖車guah7」。此外,以爆米香祭祀,也有將蟲爆死的意涵。以糖飯拜井母除了感謝井神的照顧,兼有「乞水-乞求美麗」之意。中午祭祀祖先,要炒三樣菜,較富有的家庭則有三牲酒禮、自製的粽子等一併上供桌。晚上則要拜床母,希望對幼兒多加照顧。家中若是幼兒哭鬧不停,婦女會抱著兒童穿梭於高粱田,據聞可根除夜晚哭鬧不停的毛病。婦女也在端午此日,則翻箱倒櫃,曝曬衣物消毒。
-
榕樹、艾草、蜈蚣草、風茹與馬蹄金,澎湖常見的植物,伴隨著澎湖人走過數百年的歲月,撫慰著我們的心靈,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與文化。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24-06-1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端陽節,裹角黍相饋遺、插蒲艾、飲雄黃酒諸儀,亦與內地無異。門首家皆插榕葉一枝,謂之老而彌健。又將小漁船或小漁仔船彩畫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鬥龍舟。好事者於海口處所豎標,招人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或一二錢、三四錢不等,銅錢數十文,用紅繩串成一串,奪得者以為得彩;即盧肇詩所云『報道是龍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者是也。午時,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系左手、女系右手,名曰神鏈。各家門牆俱用雄黃書寫吉慶字樣,以為闢除不祥。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