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端陽節、端午節
-
「端陽節,裹角黍相饋遺、插蒲艾、飲雄黃酒諸儀,亦與內地無異。門首家皆插榕葉一枝,謂之老而彌健。又將小漁船或小(舟古)仔船彩畫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鬬龍舟。好事者於海口處所豎標,招人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或一二錢、三四錢不等,銅錢數十文,用紅繩串成一串,奪得者以為得彩⋯午時,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繫左手、女繫右手,名曰神鍊。各家門牆俱用雄黃書寫吉慶字樣,以為辟除不祥」。
-
胡建偉所述的澎湖端午節俗,與大陸並無太大的差異,而且持續二百餘年,遺風至今仍可一見。昔時澎湖人在端午節所做的粽子(即胡氏所稱的角黍)分為肉粽及羹粽(即鹼粽)二種,在缺乏冷藏設備的年代,肉粽不易保存,做的數量較少。做好的粽子在端午節的中午須先供神佛祖先後才能食用。許多偏遠的離島由於物資缺乏,相關原料不易置辦,端午節並無包粽之習。
-
澎湖有一特產之植物香茹,土名稱為風茹,採摘曬乾後可煮茶飲用,即為
風茹茶,可消火清毒;澎湖人咸信在端午節午時(11至13時)所採之風茹品質最佳,效果最好。澎湖人也相信
午時水具有神奇的功效,所謂
午時水有兩種說法,一為在端午節午時所汲取的井泉之水,另一為可遇不可求的端午日午時所降之雨水;
午時水裝於瓶、甕中貯存,飲之可消暑退燒,與其他方藥配合可更加強療效。
-
湖西鄉的
城北村與
成功村在端午節時要祭拜「
園頭公」,將糖糕或油飯置於田地之一角,以祈求來年蟲害減少,能夠豐收。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澎湖人的端午節
-
18世紀
乾隆年間,從《
澎湖紀略》所述,吃粽子、門口插艾草與飲雄黃酒,幾與唐山無異。有的家門口則插榕樹枝,謂之老而彌健。時日今日,澎湖人參與
喪禮仍會隨身攜帶蜈蚣草或是榕樹葉,有更講究者則榕樹枝或蜈蚣草必取七葉方可,以其「青」辟邪穢。這項習俗,至今猶然不衰。又將小漁船或小䑩仔船彩畫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鬭龍舟。好事者於海口處所豎標,招人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或一二錢、三四錢不等,銅錢數十文,用紅繩串成一串,奪得者以為得彩,此極普遍的賽龍舟習俗。端午節當日,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繫左手、女繫右手,名曰神鍊。各家門牆俱用雄黃書寫吉慶字樣,以為辟除不祥。時間流轉至19世紀末的
光緒年間,大抵變化不大。
-
日治時期,有關澎湖端午節習俗的記載鳳毛麟角。
1936年當年的端午節,
中屯與
沙港於午時下雨,兩鄉居民爭相以空瓶貯存「
午時水」,以此水為佳品飲之能祛除邪穢,延年益壽。除此方式之外,更保險的方法,居民都在午時到井邊汲水,以瓶子裝好珍藏。洗澡可以去毒,預防瘡癬孳生,更可使皮膚潔白。遇有發燒之時,以
午時水調和白糖飲用,有退燒之能,解暑消火。
午時水可說無所不能。此外,尚有「午時草」,鄉民挖掘馬蹄金或風茹煎燒而飲,與
午時水同飲更具神效。划龍舟的地點,就在澎湖稅關前的
媽宮港,男女雜沓競觀龍舟賽,獎品則由漁會提供。
-
二次戰後的記載與採訪,澎湖人的端午節,打從一清早家家戶戶懸插艾草,農家則煮糖飯或糖糕飯前往「
菜宅」或「園」祭祀
園頭公祈求作物豐收:
園頭公即是
蕃薯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土地公。祭祀時間約在中午前後。祭品為一把金紙、糖膏與爆米香。祭祀時,燒三支香並將一支
高粱桿插在園頭,象徵土地公的拐杖,讓土地公巡視田地時使用。祭祀時並頌唸歌謠「糖膏甜甜,
蕃薯gau3生;生kah4牛lan7長,馬lan7大,一欄挖車guah7」。此外,以爆米香祭祀,也有將蟲爆死的意涵。以糖飯
拜井母除了感謝井神的照顧,兼有「乞水-乞求美麗」之意。中午祭祀祖先,要炒三樣菜,較富有的家庭則有三牲酒禮、自製的粽子等一併上供桌。晚上則要拜床母,希望對幼兒多加照顧。家中若是幼兒哭鬧不停,婦女會抱著兒童穿梭於
高粱田,據聞可根除夜晚哭鬧不停的毛病。婦女也在端午此日,則翻箱倒櫃,曝曬衣物消毒。
-
榕樹、艾草、蜈蚣草、風茹與馬蹄金,澎湖常見的植物,伴隨著澎湖人走過數百年的歲月,撫慰著我們的心靈,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與文化。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端午前幾天,左右鄰居或好友三、五人會相約準備材料一起包粽子,現在因人口較少,大家只是買幾個粽子應景。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拿艾草插在天公爐、神明桌、門窗、水井及水缸處,午時一到(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會於廳堂內用粽子來祭拜。午時這段時間,大家會至井邊打水,此時所取的水稱為「
午時水」,然後將艾草放入裝有
午時水容器,用來洗臉、洗頭或擦拭身體,並且用午所取的水把家裡水缸裝滿,或用
午時水來泡
風茹茶,因為村民相信,
午時水存放多久都不會腐壞,還具有去穢、保平安作用。
-
農曆5月5日是傳統民俗節日「端午節」,澎湖本地多稱「五月節」。
望安各島五月節當天的習俗,必須祭拜家中神明,部分村子也祭拜祖先、
井母、樹母、石頭公、床母、宮仔、
園頭公、地基主等,所以顯得十分忙碌。
-
望安傳統習俗,五月節當天,家裏的前後門窗,甚至神龕和神主牌,都要插上艾草和榕樹,一則驅邪,一則「插艾較勇健」,一則「插榕較清閒」(艾字閩南語音近「健」字音,榕字音近「閒」,故取諧音扣出身體「勇健」、「好命清閒」的意涵)。大人也會在正午時分,約中午12點前後,差遣小孩或自行前往井邊打若干井水來裝瓶儲存,稱「
午時水」,若當天適逢下雨,則優先儲存正午的雨水,咸信
午時水具有消暑和退熱(燒)的功能,多備以不時之需。
-
望安各島在五月節當天午時前(即上午11時前),會備妥牲禮和粽子祭拜家中神明,並燒定量的金紙。過去交通不便和經濟不甚寬裕的年代,粽子則多以自家煮的米糕或糖糕、油飯來充當。比較不同的是
西安的供品多了
甘蔗,而將軍不包粽子,只拜油飯和牲禮,
東吉則不燒金紙,但當天也拜祖先。
-
除了拜神明,
東安有拜石頭母之俗,做契子的人家會在端午節來拜石頭母,
西安人會
拜井母、樹母,
中社、
水垵、將軍則是
拜井母、石頭母,
東嶼坪有
拜井母的風俗,
東吉則僅拜石頭母。
拜井母的地點是過去取水飲用洗滌的水井旁,
拜樹母、石頭母的對象則是村內特定的大石頭、大樹。一般供品是以簡單的牲禮和粿或飯來祭拜,並燒金紙,
東吉拜石頭母則是選擇焚燒銀紙,究其原因則不得而知。
-
端午節晚上,在
西安村和
水垵村,仍有以糖糕或油飯、雞蛋,在家裡床上來拜床母,感謝床母保佑幼兒平安長大的習俗,除了焚燒金紙,
水垵村還會加燒五彩紙衣給床母換穿。
東嶼坪在端午節這天的吉時,會取牲禮、甜粿前往拜小鬼祠「宮仔」,並燒銀紙。
西嶼坪選擇在耕地一角,取糖糕、金紙來
拜園頭公,期待庇祐「好收成」。
東吉村人會在家裡神明桌正下方,以甜粿、金紙來拜地基主。
-
資訊引用|《
望安鄉志》
-
端午節為農曆五月五日,故又稱為「五月節」。過去端午節通常只有煮「肉飯」來祭祀,及插艾草。約三十餘年以前,開始有的也包粽子,用的是豬肉、鴨蛋黃、油蔥、五香等餡料,可能為外地傳入
七美。此外,本鄉曾舉辦過划龍舟比賽,約於十餘年以前,在
南滬港曾舉辦過一次。端午節也要拜祖先,但不可以用粽子拜,據說用粽子拜祖先,子孫會結整球(不合)。此外,尚有取「
午時水」的習俗,在中午十二時,陽光正好照進井裡時,汲取井中清潔的水,儲存於容器內帶回家,以備不時之需。有的人家還會到井仔腳附近的岩壁上,以漏斗盛接從岩壁裡滲透出來的泉水(號稱龍泉)作為
午時水。人們認為
午時水可以當藥用,治病強身,婦女喝了甚至可以養顏美容,功效卓著。有的民眾,會在中午十二時左右,到
菜宅或廟(
玉蓮寺)前的水井取水用來洗身。據說身體會越來越好,不會生病。
-
資訊引用|《
七美鄉志》
-
端午節為農曆五月五日,故又稱為「五月節」。過去端午節通常只有煮「肉飯」來祭祀,及插艾草。約三十餘年以前,開始有的也包粽子,用的是豬肉、鴨蛋黃、油蔥、五香等餡料,可能為外地傳入
七美。此外,本鄉曾舉辦過划龍舟比賽,約於十餘年以前,在
南滬港曾舉辦過1次。端午節也要拜祖先,但不可以用粽子拜,據說用粽子拜祖先,子孫會結整球(不合)。104此外,尚有取「
午時水」的習俗,在中午12:00,陽光正好照進井裡時,汲取井中清潔的水,儲存於容器內帶回家,以備不時之需。有的人家還會到井仔腳附近的岩壁上,以漏斗盛接從岩壁裡滲透出來的泉水(號稱龍泉)作為
午時水。人們認為
午時水可以當藥用,治病強身,婦女喝了甚至可以養顏美容,功效卓著。有的民眾,會在中午12:00左右,到
菜宅或廟(
玉蓮寺)前的水井取水用來洗身。據說身體會越來越好,不會生病。
-
資訊引用|續修
七美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25-07-2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