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靖海宮記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3靖海宮記錄|拍攝日期:2023-10-25(星期三)

靖海宮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隱藏資訊

靖海宮位於烏崁聚落南方,創建於清乾隆2年(1737),坐北朝南,是烏崁里的公廟。曾分別在嘉慶6年(1801)同治6年(1867)重修,據說在同治6年重修後曾創設鸞堂,並更名為「靖海宮」,主祀文衡聖帝(關公)、副神有朱府、蘇府、溫府、池府王爺、水仙大帝、哪吒太子、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郭金龍等2002:135)。大正12年(1923)靖海宮正式設立一個稱為「清心社專善堂」的鸞堂,著有《宣講真鏡》(1924年)、《寶講玉鏡》(1926年)兩部善書(許玉河2004:122─123)。戰後在民國42年(1953)第三次重修,民國77年(1988)又將廟基墊高擴建,到民國81年(1992)竣工。
-
烏崁靖海宮總共設有9個營頭,除了中營之外,其餘4營都各有一個副營(居民則說是外營)。東營目前位在烏崁里42─1號東南10公尺處,原本設在現址東方約50公尺的地方,民國92年(2003)所有的營頭重建時才遷到現址。現在的南營位在「建成空心磚廠」西方5公尺處(烏崁里46─20號民宅西邊),原本位置稍北,因為妨礙到空心磚廠的出入才被廠主人(黃益寶)略微南移(早期的營頭硓𥑮石乾疊的較好移動)。西營原本設在烏崁里107─9號葉正德住家前的菜宅西南角(興仁國小圍牆的東北角),因為當地有由黃益勝申請蓋羊舍以致道路變窄,每年繞境、鎮符時神轎都無法迴轉,才在民國77年(1988)遷建到興仁國小東北側的水塔東北約5公尺處。北營位在烏崁里118─3號北邊30公尺處,一直都沒有移動過。中營原本設在烏崁里23─4號洪清江宅前5公尺處,民國54年(1965)洪家拆屋重建時,才將中營遷往烏崁里102─6號洪有根住宅東邊(緊鄰住家),民國92年(2003)再遷移到廟前約60公尺的現址。
-
副東營則位在烏崁里38─1號東北30公尺處,沒有移動過。副南營目前在烏崁里105─15號(「水月蘭若」)南方5公尺處,原本是設在現址東邊約30公尺的地方,後來因為興建弘基、弘佑水泥試體試驗所而遷移。副西營原本設在天主教教堂西邊,民國53年(1964)左右才遷移到興仁國小正前方20公尺處,後來又因為興建社區牌坊及馬路拓寬而在附近遷移過3次。副北營則在安大照相館東北方60公尺處、204號縣道西側路旁,一直都沒有移動過。烏崁所有的營頭廟原本都只有60幾公分高,村民插香祭拜時頭往往碰到門楣;民國92年(2003)烏崁北甲的居民集資把北營及副北營整建成目前的規模,公廟的「老大」認為營頭的形式不一很不好看,才由公廟出錢將所有的營頭統一整修成今貌。
-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知識建檔|2017-03-14。知識更新|2024-11-2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