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龍門村塔記錄

影像分類:厭勝物  2024龍門村塔記錄|拍攝日期:2024-06-19(星期三)

龍門村塔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塔名:塔
-
坐落及四周環境
-
塔坐落在龍門村安良廟東北方約二千五百公尺俗稱後灣,又稱「山灣海」海邊,塔東約八百公尺處海岸,經澎湖縣政府造林綠化,種植木麻黃,約一千二百公尺處俗稱「後灣港」又稱「山仔港」,塔西十公尺處有三處以硓𥑮石築成高約一點三公尺,俗稱「蜂巢田」(註22)的菜園。又有一小丘俗稱「白沙仔後」因堆積細沙而得名。據洪文魁說:「該處在日據時代會以硓𥑮石建圍牆三次,以防止海沙吹進村莊。」塔南約二千二百公尺處即龍門漁港的東側,湖西鄉公所在該處興建「龍門港區服務中心」塔北約三千五百公尺處與菓葉村相鄰,塔東南方約一千五百公尺俗稱「岐仔頭」,又稱「大岐北」,地勢較為陡峭,成西北東南走向,該塔四周約六百公尺範圍全爲農地,但今已廢耕,只零星種植花生,自塔建成後,農民以塔東、塔西、塔南、塔北取名四周的農地。
-
建塔原因
-
據洪文魁稱:「村莊安良廟與觀音寺前面俗稱『前海』村後『後彎山仔』的海面稱為『後海』在清代,該村人口稀少,龍門漁港往東北方向延伸到『後彎山仔港』之間的地勢低窪,尙未有建築物,由馬公市鎖港里的海上往龍門村莊東北方向眺望,『前海』與『後海』之間,因該處地勢平坦且略低,可同時見到『前海』與『後海』宛如將龍門村分割成兩半,俗稱『斷腰』為了彌補這個缺陷而建塔,其目的在阻止『海』的海水沖向陸地,以收保護山靈的功效。」但有另說:據許傳賞云:「清代年間該村村民從事農業為主,今塔的四周,地勢低且平坦,農田土質優良,適合栽種花生甘藷高粱三大經濟作物,因某一段時間農業連續歉收,而今塔址的西側二公尺處,順著西南方向延伸到今聚落約六百公尺之地,因為地勢低窪,自然形成排水系統,旱時成爲農民以牛車搬運農作物的道路,俗稱『牛車路』該排水系統之水經由聚落流到『東廟』觀音宮東側,而注入龍門漁港,宛如將龍門村切開成兩半,民間認為地勢欠佳,故所種植的經濟作物被雨水衝走,後經安良廟主神李府元帥(村民稱爲主公)降乩建塔,以鎮,守該排水,緩和雨水流速,俾增加農作物收成,繁榮農村經濟。」
-
建塔經過該塔何年建造待考,日據末期在塔底南、北挖防空洞供避難之用,因此該塔在民國十二年至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三年一九二五年)間,塔底掏空而倒過,後經村民修塔至今
-
資訊來源|澎湖辟邪祈福塔
知識建檔|2017-03-11。知識更新|2025-01-0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