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祀壇
一大墳,即埋瘞枯骨之處。建在於康熙二十三年,高不過尋,寬不及弓。乾隆十五年,前廳何器與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 ....
- 萬善同歸
稱為「西垵仔」的地方,創建於清康熙23年(1684),祠左有一座收埋枯骨的大墳。日治大正2年(1913),海軍徵用祀壇, ....
- 澎湖武聖廟重建落成碑記
、康熙廿三年歲次甲子六月(公元一六八四年,距今二九二年前)初建於澎湖校場演武廳之右(現在防衛部附近場所)奉祀武聖關公尊號 ....
- 紅毛城址與武聖殿簡介碑釋疑
聖也。原建於媽宮澳西偏之地,係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平台後所建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遷建於此。此地原為紅毛 ....
- 城隍廟
康熙23年(1684),清廷設澎湖巡檢司於文澳,雍正5年(1727)撤巡檢,設海防同知,次 ....
- 文澳舊廳署
澎湖於康熙廿三年(1684)收入清版圖,文官設於文澳,武官設於媽宮。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媽 ....
- 番仔井
」過去代表的是外國人或原住民。1684年,杜臻撰寫巡海報告書《粵閩巡視紀略》,對於沿海之港灣形勢及營伍制度多所論述。《粵 ....
- 耳仔後
士石柱巡視廣東與福建沿海。隔年(1684),杜臻撰寫巡海報告書《粵閩巡視紀略》,對於沿海之港灣形勢及營伍制度多所論述。《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