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案山至善社學禮堂
大正己未年(1919)仲秋開堂著書,〈卷一〉文衡聖帝與孚佑帝君降筆提及:一次請旨著造兩集《化蘭轉新》與《救世靈丹》。
-
大案山至善社學禮堂最早於
明治乙巳年(1905),由陳睿明(字哲人)於
大案山帳教徒時,在
一新社鸞生陳步墀(采丹)的協助下宣講救世,《化蘭轉新》〈卷一〉南宮佑帝君與玄天上帝序:
-
歲逢乙巳、季在蘭秋下弦時節,蒙
一新社鸞手費神到宇,又兼陳子哲人在鄉設帳,勸誘從善,邀集諸同人締結善緣喜效力,始終如一,無不立志於斯。然咒語嘹喨,吾老仙適遨遊至此,因藉木筆投乩,賜稱社名號曰至善。
-
正主席南天文衡聖帝又言:「南宮孚佑帝君恩賜佳名號曰至善」、「赤腳大仙開錫堂名號曰清心」,「復由康府尊王加賜一名號曰學禮」,由是濟世與宣講並行,接續十數秋,然而,並未著書立說。爾後,因里民「勞於農事勤力不能兼顧」,
扶鸞遂告中斷。直至歐雲從(振玉)與蔡廷貴(仁風)重整鸞務,並訓練新
鸞手,並於壬戌年
(1922)完成《化蘭轉新》,共八卷;《救世靈丹》,共四卷。正堂主陳睿明自序:
-
從來善堂之盛衰,每與宣講同升降。自聖諭傳而講台設,頹風挽而善書興。勸善青年,盡是聰明俊秀;贊襄皓首,無非重義疏財,是亦社運整然,洵足恭也。
大案山自立善社以來,迄今閱將二十星霜,講台高築,閭里更新,漁農恭聽,少長咸集,誠一時之風氣,亦千載之奇逢也。又集善書名曰化蘭轉新,其中案證諸篇,足似令人觸目驚心,愛衆親仁,鼎新革故,將來奚止福祉隆於本社,定見禎祥毓於他方也。因見獵心喜,不揣謭劣。爰敘數語,以附篇中云爾。
-
沐恩正堂主陳睿明盥手拜序
-
(一)《化蘭轉新》諸神明列聖
-
大案山至善社學禮堂,以當地
北極殿真武大帝為總主宰位居前位,迥異於澎湖其他
鸞堂以四恩主或三恩主、二恩主為尊。其次,
大案山至善社學禮堂廣納其他鄉社的神明,例如
潭邊鄉哪吒太子、
前寮鄉温府千歳與福德正神、宅脚嶼鄉周府王爺,此為當時
鸞堂少見的現象。由此,亦可得知當時地域與人際之間的交陪關係,也是至善社學禮堂鸞務興盛的表徵。〈卷八〉正主席文衡聖帝與正馳騁康府王爺降筆:「因宅脚嶼鄉謝賞等人,有開設
鸞堂之思,遂指示謝賞等人回鄉後,可設宣講以挽人心。創造宣講枱定於六月二十八日子時(己未年1919),七月二十六日午時開枱,若開堂日辰則以九月二十四日午時。並指示學禮堂蔡副堂主派遣宣講生前往協助宣講。」
大正11年(1922),在
案山學禮堂的協助下,
安宅鄉人正式成立「歸正社登善堂」,並著有《新民寶篇》一書,共分八卷。
-
茲將著造《化蘭轉新》列聖序次如左:
-
總主宰著造化蘭轉新本堂真武大帝加陞四級掌任李
-
監督著造化蘭轉新南宮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加五級呂
-
協督著造化蘭轉新兼總校正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加陞六級關
-
正主席監造化蘭轉新本堂文衡聖帝加陞三級掌任宋
-
副主席協造化蘭轉新兼主宰濟世本堂慈濟真君加陞三級本堂許
-
正馳騁兼督理内外事務本堂尊王加陞七級康
-
迎送兼督施禮本堂尊王加陞三級温
-
迎送兼司客本堂尊王加陞三級朱
-
記功司南天駕前將軍岳
-
記過司南天駕前將軍周
-
賞善司南天駕前將軍趙
-
誅惡司南天駕前將軍張
-
迎送司本堂中壇元帥加陞三級掌任呂
-
迎送兼理堂務罰過司本堂將軍加陞三級周
-
供役把門兼記功司本堂福德尊神加陞二級趙
-
供役把門司兼使者本堂靈侯太子加陞二級吳
-
使者本堂扶乩童子加陞二級顏
-
傳知事本堂司爐尊神加陞二級燕
-
供役
潭邊鄉哪吒太子陞任文衡聖帝再加三級陳
-
供役本堂福德正神陞任
文澳城隍加三級謝
-
供役
前寮鄉温府千歳加陞二級蘇
-
供役宅脚嶼鄉守境神王爺加陛三級周
-
供役
前寮鄉福德正神加陞一級方
-
供役把門司蒙恩超拔加陞二級蔡
-
(二)《化蘭轉新》學禮堂鸞下執事與職務
-
鸞堂對地方士紳而言不僅是傳承漢文化的象徵,也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神明的「施方濟世」,更滿足一般民眾心理與生理上的需求。其次,日本政府對
鸞堂於夜間活動又帶有神秘的色彩,因此常有取締或鎮壓的情事發生。為了逃避日警之取締,日治中期以後
鸞堂扶鸞時,特別派出走使生(又稱觀風生)站崗監視日警之舉動,稍有風吹草動,立即傳遞信號停止
扶鸞活動、防範日警之取締。學禮堂設有14位走使生,使
扶鸞活動能順利進行。
-
其次,
大案山的鸞生之中有四位何姓,
日治時期馬公有位著名的粧佛司何旺。澎湖其他地區的何姓,依據蔡光庭老師的研究尚有
大赤崁與
七美。
民國113年5月18
(2024)上午,澎匠營造吳明庭先生進行
案山里53號
林氏古厝修復工程先期施工時,於
林氏古厝前
的土地挖掘舊墓碑一方,「顯考臺灣羅漢門分司何公諱廷楨之墓」。《化蘭轉新》的鸞生之中有四位何姓,分別為宣講生何洞庭、帮管効勞生何受恩、進茶生何有聲與何清樂。此四位鸞生極可能為清末羅漢門巡檢何廷楨之後人。何廷楨生前應居住於
大案山,
日治時代小案山與
大案山相繼成為日本海軍基地,何廷楨墓塚可能位於徵收區域導致
墳墓遷移,何氏後人重新修墳,原墓碑遂棄置。然今
案山里已無「何姓」之後人。
-
茲將著造《化蘭轉新》學禮堂鸞下執事姓名開列於左:
-
正堂主陳睿明
-
總董兼理内務生蔡心靈(賜字溫傑)
-
正董兼理外務生陳文輝
-
副董兼正鸞謄錄生歐雲從(賜字振玉)
-
協董兼理買辦生林添發
-
正校正兼主講生陳瑾堂(賜字嶇石)
-
正督理鸞務兼唱鸞生蔡廷貴(賜字仁風)
-
正鸞兼副督理宣講生歐財旺(賜字桐仁)
-
副鸞兼唱鸞理片生林秉鈞(賜字蘭桂)
-
副鸞兼帮唱生歐其位(賜字騰芳)
-
唱鸞生高德芳
-
唱鸞生蔡鷹揚(賜字平鵬)
-
正唱兼助講生黄道三(賜字蓮香)
-
錄鸞生蔡重巖(賜字岸子)
-
正録鸞兼理片生歐克明
-
錄鸞兼騰錄生林占祥
-
錄鸞兼宣講生張石柱
-
錄鸞兼謄錄宣講生林得福
-
正謄錄兼理數目生蔡景星
-
謄錄生蔡敬修
-
謄錄兼宣講誦經生鄭焕新
-
濟世謄錄生林興邦
-
付梓生陳建成
-
内外執事鄭見喜鮑龍標
-
管生筶鄭應夢林進法
-
净壇兼請誥生蔡守義歐朝陳頂瓶莊生言
-
請誥生林進財鄭水兵鄭石頭陳頂周歐添福鄭丁位歐清風蔡恭敬薛環高有忠
-
副主講生林守仁
-
督講生林連
-
副督講兼副管效勞邀聽宣講生歐奢(賜字虔修)
-
宣講生陳春桂陳智深歐智誠陳朝熙蔡介福呂明心鄭汝明何洞庭林澄光鮑發榮林清聲莊重威
-
總管効勞生林琢磨
-
帮管効勞生何受恩
-
邀聴宣講生鄭其鵬歐順鉗
-
禁止喧嘩兼司香生蔡東立
-
禁止喧嘩兼司菓生林茂生
-
禁止喧嘩生歐池緩
-
焚香生鄭國武鄭垵美歐常臨鄭清托蔡進合歐其料
-
焚香木生蔡東古林有全林石寮
-
管茶生鄭泉鄭抱
-
煎茶生林石柱薛義歐天成鄭城
-
進茶生高水脉林有孝鄭巡府何有聲廖水奢何清樂
-
誦經生薛茶歐福耀林得和莊昌
-
接客生林東歐清利
-
把門生鄭清籐葉水錦
-
走使生蔡新勤鄭福良歐東受歐古員蔡東漢林得海林金針蔡興旺歐勇乞歐雲英歐順語歐上缺歐清波歐其近
-
備用生蔡其守蔡守仁薛永福歐煩高松茂鄭欽歐清雅歐進同歐蘊薛法黃盛莊柔蔡生權歐水大薛建坤蔡主進歐雲魁歐施極林聰前鄭自比林進尚歐壯歐勇
-
迎送生鄭會林珠歐情蔡根木歐遠柔蔡聰明歐滿堂歐麟歐帕葉同經蔡我鄭捌蔡宗林八叫鄭舉鄭治蔡長薛進莊通薛佑林金歐盾蔡庇莊柴進歐樣林火丙歐雲歐國慶鄭羅歐協林順陣歐銀理鄭海蔡勇登黃自新陳永歐朱清陳在廖石勇張石保陳雲方勇陳水連許騰雲謝箱王禮呂榮莊江旦黃春吳振福蔡勤蔡猛蔡水趨蔡子規張佳翁發蔡扶氣陳從發鄭鷄江莊和莊准陳拱凡謝聯宗陳天乞林天明郭朱清黃敦廖慶芳葉清拿謝快的方金榜周永昌葉鳳山莊景星蔡謙讓陳錦標許色廖庚金黃永文謝在林清海歐擇來高菁歐政鄭槌歐聰林金聰鄭漢鄭美再鄭應圭歐瑞珠歐厥鄭其和歐其仕歐柏薛山高石頭程良標歐熊鄭陣歐朱雀鄭國文歐富高石吉歐葛歐馬鄭主直鄭君定歐春黃見勝歐馬福歐順龍歐順長鄭水勇蔡興讓鄭君萬歐體物鄭鷄屎鄭水心鄭森歐君在鄭周鄭清祿鄭開蔡興家林石鐘莊活歐丙廖自成薛華山鄭水軍黃清廣薛自西薛的歐勇丁鄭五蒲蔡守永蔡晚育蔡守益鄭鐵歐順何蔡發財鄭鴨薛清波
鄭聰德蔡出身莊生圭高石蛋高石城鄭敦福鄭食爵歐上吉鄭取鄭永助林有順薛港陳員歐信歐有財林有忠歐有萬莊有路謝全陳春高石著歐尚林瑤勤歐瑤池歐其皆林比歐合家歐省乞歐福壽蔡有珍鮑再成
鄭聰利林定棟歐定世林有義歐珍歐藝全歐清精鄭古木歐清木薛武周陳日進
-
(三)以澎湖為主的警示案例
-
《化蘭轉新》勸世之故事,多為澎湖本地之案例。〈卷二〉南極仙翁「欺虐父母折壽慘報證」為澎湖
光緒年間,某一鄉陳姓鄉人,與其妻虐待父母。死後被判永下地獄凌遲之苦,不許超生。本澎境主靈應侯方亦降「不孝父母顯證」,也是澎湖鄭家兩子不孝之案例。〈卷四〉
潭邊鄉哪吒太子陳則以
潭邊鄉與土治公前鄉「輕生慘報證」案例,勸爾世人守天命,享太平之幸福。〈卷六〉「持齋半途廢棄並攤淫近報慘案」,主角乃
火燒坪鄉下寮陳家媳婦,因丈夫早逝,本欲持齋禮佛,卻難耐春閨寂寞,佑持齋半途廢棄,而受地域慘刑之苦。九殿平等王「盜劫財物審判案」,乃澎湖盜犯洪某不務正業,盜劫專門而受輪刑。
媽宮天上聖母降
光緒年間「施字白害命慘報證」,主要人物有
港底鄉人、
鼎灣鄉人與
媽宮振成號等。〈卷七〉五殿閻羅天子「姦淫殘害貪吝及陰陽回答奇事慘報新案」,惡犯乃
大案山本地鄭某。〈卷八〉,則有
大案山歐
黃氏婦人受鬼魂與黑狗精附身導致精深失常,
鸞堂神明師法拘捕鬼魂與黑狗精的故事。此事,甚至牽涉
西溪王公宮(
忠勇侯廟)神明為鬼魂竊位,然因內容簡略,如法得知王公宮在
大正年間事故的前因後果。
-
其次,
西衛極妙社新善堂與
文澳歸化社從善堂,皆有
乙未之役(1895)兵勇遭到澎湖劫財殺害的案例。《化蘭轉新》更有兩則類似的故事,〈卷六〉,七殿泰山王又以「劫財害命輪迴審判案」,以澎湖呂某於中東之役(中國與東瀛日本之役:
乙未之役),合兄弟共殺廣東兵勇楊士奇。楊士奇本廣東兵勇鎮守於大城(
大城北),回
媽宮操練途中被呂氏兄弟搶奪財帛後加以殺害。再者,〈卷二〉本澎
文澳境主蘇亦降筆〈劫殺奸淫果報證〉:
-
昔本澎
文澳鄉有一
蔡姓某某者,同氣連枝,有三伯仲,因其父母鍾愛異常,由愛生畏由畏失教,致生悖逆之心。論其平生無一善念,專以屠宰為業,邪淫是貪。且奸險多智,佈置爪牙,恃强凌弱,肆侮鄉民,無所顧忌。迨十六歲,初入邪徑,一嘗花粉滋味,即便侵淫不休,日尋花、而夜問柳。兼之不信果報,一逢善信者,談及某處神靈顯赫,彼則怒聲如雷,斥問親見有否。種種刁惡,實難罄述。故人多畏懼,忍氣吞聲,無敢與抗。在蔡某自思眾懼我,憑我横型,無妨於事。於是,良心一失而盗劫之心隨生。加之姦淫婦女不可勝數,猶有甚焉。改隸之際,戎馬倥傯,主將逃亡,戍卒獸散。適有泉廣兵役二名,避難該鄉附近,被蔡某窺破身裡有帶衣物,遂殺其命而奪其所有。論其罪惡,罄南山之竹,難書其盡。故陽報先受日人慘刑,死於異地,不得受其妻子送終。更兼財散業空,煙祀斷絕。以上之事,均為世人萬目共睹。可見天公巧報,絲毫無爽。雖然如此,尚不足以蔽其辜。魂受無常拘到酆都,受十殿慘刑,無日休息。
-
至善堂以中東之役稱呼
乙未之役(1895)。澎湖上述
鸞堂描繪此次戰爭,諸多兵勇在潰敗之虞,四散逃逸澎湖各村莊,而遭到澎湖人謀財害命,可窺見當時社會紛亂失序的狀態。
清法戰爭乙酉之役
(1885),當時
媽宮受到法軍砲火波及,居民倉惶逃離幾乎呈無人狀態。
清日戰爭乙未之役(1895),從日軍的紀錄,
媽宮城一樣呈現居民四散空虛的市區。不同的是,乙酉之役
(1885)《
澎湖廳志》記載「……法酋於十五日由
雙頭跨直抵
媽宮據之。先是十三、十四等日,
媽宮民北逃頂山,沿途大砲雨下,無一碰破傷人者。是夜廣勇、台州勇大掠
媽宮街,放火延燒店屋殆盡……。」乙酉之役
(1885),戍守
媽宮的兵勇是傷害澎湖人的加害者;
乙未之役(1895),澎湖人反過頭來劫殺逃竄鄉間的兵勇。其中的緣由,耐人尋味。從
1895年至
1919年,澎湖人劫殺逃竄鄉間的兵勇的故事,當在當時民間廣泛流傳,以至於新善堂、從善堂與學禮堂,在這二十餘年間,仍舊以這些案例警惕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四)後記
-
民國39年(1950),學禮堂部分成員出走,自行成立友愛堂,兩堂分別
扶鸞著書與濟世。
民國69年(1980),
北極殿主神降乩指示:「地方存在著兩個
鸞堂,所造成的分歧會影響社里的發展,兩堂應進行合併」。最終,學禮堂併入友愛堂。今
案山萬善廟有一塊
鸞堂神明的牌位:「敕封南宮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呂三教祖師聖人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関太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列聖之牌位」,此牌位是否為至善社學禮堂
日治時期所奉祀,有待田野進一步的研究。
-
#以前澎湖很多黑狗精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10-2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