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望安鄉姓氏分布

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相傳隋大業(一說開皇)中,虎賁將陳稜略地曾至澎湖,唐、宋亦有漢人來居此地。元設巡檢司,隸泉州、同安,為澎湖行政建置之始。明洪武21年(1388)撤巡檢司,嘉靖42年(1563)復設,旋又廢;明末,海寇、倭寇屢以澎為巢穴,荷蘭人亦兩度佔據。永曆15年(1661),鄭成功克臺,澎湖設安撫司。自臺歸清版圖,康熙23年(1684),置巡檢司於澎湖,隸臺灣府臺灣縣;雍正五年(1727),改巡檢為通判,設澎湖廳。
-
按由澎湖紀略澎湖志略等官方地方志書(請見下方文獻參照),知望安鄉明季、清領之前,已有住民;乾隆年間,民聚居者,有二澳(網垵澳水垵澳)五社(網垵社山寮社將軍社花宅社水垵社)。其中,花宅社水垵社將軍社,即今中社村水垵村將軍村三村,網垵社山寮今皆屬東安村;今東安村中街仔),亦應屬網垵社;惟今西安村(後寮)、(前寮),不知歸屬網垵社山寮社;至於今西安村(西埔),當時,僅有呂氏一戶,應尚未發展成聚落(按西埔的開發,應在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至於東坪村西坪村東吉村西吉村花嶼村諸村,自康熙23年(1684)清領之後,即與南嶼(今七美島)同列禁地,不准放牧,亦不准入墾定居。
-
惟丁紹儀《東瀛識略》有云:
-
澎湖四島環海,舊傳三十六島;今考之,實五十五嶼(按:嶼即島)。中惟南嶼及東、西坪二嶼,禁民採捕牧放;然距廳治遠,潛往搭寮棲止者,終未能絕。
-
據筆者調查,丁紹儀所言甚是。雖花嶼南方四島,清領之後,至乾隆年間,被列為禁地,然早在乾隆初,東吉嶼高氏即已潛往搭寮,定居其中。東吉村高氏東吉嶼始祖祖牌內文載:始祖高朝,生於康熙54年,卒於乾隆25年1715-1760);卒葬埔占園(按埔占園係東吉村地名)。推算高朝約乾隆初年,已徙東吉嶼
-
再以花嶼村蔡氏、伍氏為例:花嶼村蔡氏花嶼始遷祖牌內文載:始遷祖蔡趾,生於雍正9年,卒於嘉慶24年1731-1819)。花嶼村伍氏花嶼始遷祖牌內文載:始遷祖伍天珍,生於乾隆12年,卒於乾隆46年1747-1781)。推算乾隆中期,蔡趾、吳天珍兩人,已徙花嶼
-
是故同治元年(1862)《台灣府輿圖纂要─澎湖廳輿圖纂要》一書,已將西吉嶼東吉嶼嶼坪列入歸屬網垵澳之新三社;水垵澳則增設花嶼社
-
據此,知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花嶼諸島,其徙入諸姓,已繁衍成族,聚居成社。
-
按筆者調查花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諸島,其住民始遷祖,皆係由八罩島將軍澳嶼,徙出。其遷徙時間,約在乾隆中期,至嘉慶、道光年間同治年間,各姓氏已蔚然成族。如此推斷,其理由如下:
-
一|此五小島,清領之後,至乾隆年間,被列為禁地。官方史籍如:高拱乾《臺灣府志.封域志》云:「南嶼亦名八罩島。先時居民甚多,以波濤不測,移居八罩嶼」。施琅〈飛報大捷疏〉中,亦指出七美當時已有民居:「臣總統鎮營舟師,……時值天晚,將船灣泊八罩水垵澳;遣官坐小哨到將軍澳、南八罩島等島,安撫島民」。胡建偉澎湖紀略.地理紀.島嶼》談及南嶼,云:「南嶼,即南天嶼。廣袤三十里,原有民居,後因被寇,鞭長莫及,徙歸八罩,永為禁地」。以上談及有民居者,除八罩將軍嶼外,尚有南嶼,至於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西吉花嶼諸島,並未載及有民居者;足見明季、清領之前,此五小島,並無民居,若有亦僅是臨時搭寮捕魚之少數幾戶,未成村落。
-
二|筆者調查,明季、清領時期望安鄉移民姓氏共29,戶數62。其中,清領之前,共10戶;清領前期,共50戶(康熙中、晚期,36戶;雍正年間,1戶;乾隆年間,13戶);清領中、晚期(道光、咸豐年間),2戶。故知大多數移民,皆在康熙年間,徙入,而這些初移民者,皆定居八罩將軍嶼。至於花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其開嶼始遷祖,由各村落各姓氏始遷祖牌內文知悉,出生年代,大多在乾隆、嘉慶之後,足見此五島開墾年代,較八罩將軍嶼,晚約百餘年。(按此五村落始遷祖生年在康熙年間者,僅東吉村高氏始祖高行,生於康熙54年,1715)。
-
三|此五島,住民姓氏,皆可見諸八罩將軍嶼諸村落;然八罩將軍嶼部份姓氏,則未見諸此五島村落(諸如東安村夏姓,中社村曾氏、蘇氏,水垵村沈氏將軍村俞氏、郭氏、徐氏)。據此間接證明,此五島居民,係由八罩將軍澳分支而徙出。
-
四|依據各姓開嶼始遷祖牌內文所載和村落耆老口傳歷史推判。如花嶼伍氏始遷祖牌內文,即載:始遷祖伍天珍,生於乾隆12年,卒於乾隆46年1747-1781);父伍佛坐,生於康熙30年,卒於乾隆20年1691-1755),行長,葬天台山(按天台山,在八罩,由此祖牌內文知花嶼伍氏,系出水垵伍氏)。又如東吉村劉氏耆老劉必樂聽聞長輩言,先祖係由東安村劉氏分支而出;東坪村呂氏耆老呂有志口述,先輩曾談及呂氏始遷祖係由西安村(西埔),徙出;花嶼村蔡氏耆老蔡裁口述,聽長輩言始遷祖,係水垵蔡氏之支系;西吉村吳姓耆老吳搖口述,先輩口傳西吉吳氏,系出西安村(後寮)吳氏(詳情請參考各村姓氏分布說明文字)。
-
五|由各村落姓氏族譜所記載知曉。如東吉村許氏《銀同浯江珠浦許氏後翰房東吉村家譜》,即詳載東吉村許氏,係東安村鴛鴦窟派)許氏支系;由中社村張氏《澎湖縣八罩張姓族譜》,知東吉村張氏,系出中社張氏
-
六|由日本時代明治39年(1906)戶口調查簿,知曉其原籍。如日本時代明治39年(1906)網垵澳東吉嶼鄉戶口調查簿載:姚桃,生於道光28年(1848),網垵鄉4番戶(1070番地)戶長姚伴次男;光緒14年(1888)入贅許氏敲。故知東吉村姚姓,係東安村姚姓支系。
-
七|由各村落宮廟初建年代推斷。按東安村西安村中社村水垵村將軍村諸村宮廟最早皆建於康熙年間花嶼村東坪村西坪村東吉村西吉村諸村,則初建乾隆中期,最晚在民國五十幾年,未見有康熙年間建廟者,故推斷花嶼等5村之開發,較東安等5村,約遲六、七十年。按東安村仙史宮,初建康熙36年(1697)西安村吳府宮,初建康熙36年(1697)水垵村水垵宮,初建康熙57年(1718)之前;中社村五府千歲廟,初建康熙初葉(明鄭時期);將軍村李府將軍廟,初建明鄭時期東吉村啟明宮,初建乾隆27年(1762)東坪村池府廟,初建乾隆年間西坪村華娘廟,初建民國五十幾年;西吉村西吉宮,初建同治12年(1873)花嶼村天湖宮,初建光緒年間
-
以上就明季、清領時期望安地區澳社組織和居民遷徙概況,做簡要記述。至於日本時代望安地區,因行政劃分屢次更迭,本鄉志相關篇章,當有詳述,不再贅言。國民政府來台後,民國34年(1945)望安地區暫稱「澎湖縣望安望安鄉」;民國35年(1946),將「區」裁撤,稱「澎湖縣望安鄉」,轄東安西安中社水垵將軍嶼坪花嶼及雙吉8村。民國40年(1951),雙吉村劃分為東吉西吉兩村;民國55年(1966)嶼坪劃分為東坪西坪二村,全鄉增為10村。民國67年(1978)西吉村遷村,原行政區域歸併東吉村管轄。今望安鄉共轄東安村西安村中社村水垵村將軍村花嶼村東坪村西坪村東吉村9村。
-
概述明季、清領時期,至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各村姓氏遷入及分布情形。據筆者調查,明季、清領時期望安地區移民姓氏,共29個。其中,陳姓分布在5村落;呂姓分布在4村落;許姓分布在3村落;顏姓、葉姓、張姓、劉姓、高姓分布在2村落;其餘姚、鐘、朱、尤、林、謝、吳、夏、曾、黃、李、蘇、董、王、蔡、沈、伍、俞、郭、徐、鄭21姓,皆居單一村落。各村中,移民姓氏數依次為中社(11姓)、東安(10姓)、水垵(10姓)、將軍(7姓)、西安(4姓)、東吉(1姓)(按本統計姓氏數,係指由閩地徙入者,未包括村落間遷徙者)。
-
資訊來源|望安鄉
知識建檔|2017-11-13。知識更新|2020-12-0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即八罩島,以其地大而在南,故曰南天。上憲以其僻遠,恐容奸,不准報墾;後又與東吉、西吉、半坪嶼、花嶼同請牧羊,亦不准。蓋慮鞭長不及,防微杜漸意也)……納錢糧者九澳,即在六十二 澳內:東西衛、林投澳、奎璧澳、鼎灣澳、鎮海澳、瓦硐澳、赤崁澳、西嶼澳、網垵澳。後又分出四澳,各有所附:嵵裡澳(附東西衛)、通梁澳(附鼎灣澳)、吉貝澳(附鎮海澳)、水垵澳(附網垵澳)。


在澎湖之中者,則為大山嶼。……西南:四角仔嶼、雞籠嶼、花嶼(距廳治水程六十里)、草嶼、大貓嶼、小貓嶼。南:虎井嶼、桶盤嶼、沙狗嶼、馬鞍嶼、船路礁嶼、金雞嶼、挽門嶼(內有民居,即八罩水垵澳。距廳治水程八十里)、將軍嶼(內有民居,即八罩網垵澳,乃係南風時泊船之處,與挽門嶼東西平分,中隔一水。……)、鐘仔嶼、頭巾嶼、南鐵砧嶼、南嶼(即南天嶼。廣袤三十里,原有民居,後因被寇,鞭長莫及,徙歸八罩,永為禁地。……)。東南:東嶼坪、西嶼坪(二嶼平分對峙,奉禁不許民人放牧並搭寮採捕,亦防鞭長莫及也。距廳治水程七十里)、東吉嶼、西吉嶼(二嶼平分,中隔一水。凡廈來船隻入臺灣者,皆以此二嶼為標準。距廳治水程一百二十里)、鋤頭增嶼。

上列官方地方志書,知望安鄉明季、清領之前,已有住民。


澎地古稱荒嶠,隋時僅著厥名,歷唐迄宋,均未經理斯土,其澳社之有無,不可得而悉矣。迨元末,始置官吏。夫有官則有民,有民則有居,而澳社亦闕如不可考也。至明初,徙其人民迸歸內郡,地且為墟,澳社之無亦可知矣。繼而海寇嘯聚、紅夷竊據,復又摧殘於偽鄭,其民不相率而為盜者幾希矣,寧復有寧宇哉?自康熙22年(1683),平臺而復,招徠安集,以漁以佃,人始有樂土之安,而澳社興焉。其時,澳則僅有九也;至雍正5年(1727),人物繁庶,又增嵵裡、通梁、吉貝、水垵四澳,遂十有三澳,共七十五社。……澎湖澳社列後:……網垵澳:網垵社、山寮社、將軍澳社。水垵澳:水垵社、花宅社。 右網垵、水垵即八罩嶼,乃大山嶼極南之地也,水路最為險要。二澳共五社,在汪洋大海之中。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