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社
咸豐3年(1853)6月澎湖發生痢疾,媽宮一些文人學士為了挽救天災,勸人行善,於是設立「普勸社」,奉祀聖帝真君牌位,設木 ....
- 龍神廟
龍神廟或稱龍王廟,道光6年(1826)通判蔣鏞因為「澎地僻處汪洋,宦途客艘及本地士農工賈往來海上,穩渡安瀾,悉賴龍神默佑 ....
- 觀音亭
日治初期媽宮觀音亭略史
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澎湖之役,3月29日,旗艦IeBayard(拜雅號)與IeDuc ....
- 祀壇
媽宮無祀祠與西垵地名釋疑
馬公祀壇於清代稱為無祀祠,也稱為大眾廟。原位於媽宮澳海邊的西垵仔,即今金龜頭一帶。《澎湖廳志 ....
- 宸威殿
宸威殿位於西衛里東南隅,坐北朝南。據說最早只是先民在明末清初從福建金門移來西衛定居後,於康熙38年(1699)8月,為隨 ....
- 武聖廟
武聖廟是一座「祀典武廟」(官廟),主祀武聖關公,康熙36年(1697),創建於媽宮澳西側的校場邊(今澎湖防衛司令部東側一 ....
- 城隍廟
康熙23年(1684),清廷設澎湖巡檢司於文澳,雍正5年(1727)撤巡檢,設海防同知,次年又改設海防糧補廳通判,廳治仍 ....
- 北極殿
北極殿相傳創建於乾隆初年,本來位在以前的大案山(今海軍軍區東半部),大正8年(1919)遷建到現址,並且成立一個稱為「至 ....
- 朱王廟
石泉朱王廟約創建於清道光15年(1835),據說本來位在石泉聚落的東南端,坐北朝南,是前寮社、石泉社、菜園社三社所共祀的 ....
- 東安宮
菜園東安宮位於菜園里45號,也是從石泉朱王廟分火而來的宮廟,分火時菜園分到的香爐目前還放在東安宮後殿繼續使用。東安宮建廟 ....
- 天后宮
東衛最早的廟宇稱為「同公宮仔」,創建年代不詳。可能是創建於清朝康熙2年(1663),起先只供俸社神「下田仔同公」(即「同 ....
- 懋靈殿
興仁里的公廟懋靈殿位於今興仁里13號,創建於清雍正11年(1733),坐北朝南,原名朱王廟,曾在光緒11年(1885)重 ....
- 清水宮
清水宮是鐵線里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奉清水祖師,習稱為祖師廟。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曾在光緒17年(1891)重修;大正11年 ....
- 北極殿
北極殿坐東北朝西南,習稱為「前廟」;相傳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原名池王廟,奉祀從井垵請來的池府王爺,後來因為王爺鎮守有功升格 ....
- 坤元寺
坤元寺位於鎖港里,坐東北朝西南,習稱為「後廟」,主祀觀音佛祖;據傳創建於康熙31年(1692),是早期澎南地區的佛教信仰 ....
- 上帝廟
山水上帝廟的歷史
山水,清代及日本時代稱為豬母水鄉、豬母落水鄉或珠母水鄉,鄉社共分三甲:南甲、中甲與西甲。依據民國71 ....
- 萬善廟
萬善廟的興建年代不詳,據說本來是清朝時期位在今觀海別墅前的榕樹北側(舊山水漁港檢查哨)的一間有應公廟。民國49年(196 ....
- 吳府殿
吳府殿座落於井垵漁港南端,坐東向西,主祀吳府千歲,副祀土地公。據說吳府千歲姓吳名潛,祖籍浙江省嘉興縣,明末隨鄭成功來澎湖 ....
- 水仙宮
嵵裡水仙宮坐北朝南,面臨嵵裡前港,是嵵裡里居民的信仰中心。據傳籌建於乾隆8年(1743)秋天,乾隆11年(1746)落成 ....
- 姑婆宮
姑婆宮位於嵵裡海水浴場對面(無門牌號碼),屬於嵵裡西甲和嵵裡北甲的甲頭廟。主祀的姑婆媽相傳是清朝時期嵵裡一位未過門的媳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