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後窟潭宮
-
威靈殿位於
重光里靠海邊,主祀池府王爺,是
重光里民的信仰中心,俗稱為
後窟潭宮。可能創建於乾隆年間,奉祀福德正神。據說先民在乾隆時期從金門移民
後窟潭時,民丁稀少,兇年頻仍,瘟疫四起;剛好池府王爺出巡到
後窟潭,就駐驆為百姓清息瘟疫,驅逐鬼魅,因而得到居民的感念,才恭塑神像膜拜,改稱為「威靈殿」。
-
後窟潭自古就是民丁稀、財力薄的聚落,在
清領時期,雖然廟宇早已腐朽不堪,也只能略作補及葺。明治年間首次發起的重修也因為經費不繼,耗時兩年才得以竣工。
大正12年(1923)再次重修時,增建東西廂,「明善社日新堂」,著有《明善良箴》善書1部。
昭和10年(1935)第三度重建,同時修葺
凌霄寶塔、
福德宮、漳水神碑及日月兩潭,
昭和20年(1945)曾再抽換梁棟,修補屋瓦以防漏雨。
民國58年(1969)經鄉老提議,又籌備重建,到
民國62年(1973)竣工,增建東西兩側翼室,做為民眾集會及歡宴的場所。
-
威靈殿的明善社日新堂再太平洋戰爭時也因為日本人的取締而暫時停止鸞務,到了戰後才重新開堂。
民國38年(1949),再著作1本《明新金鑒》善書,
民國48年(1959)曾增設一個分堂,稱為「日新社悅心堂」。之後兩個善堂都陸續有著作問世,設有日新堂《明善金鐘》(
1963年)、《明心寶鑑》(
1965年),及悅心堂的《勸世牖民》(
1962年)、《勳猷覺岸》(
1965年)等4部。
-
重光的威靈殿也在聚落四周設有5個營頭,早期的居民都會在農曆的初二和十六日去拜營頭,作醮時也會去營頭
鎮符。其中的東營位在
福德宮門口東北方的海岸邊,西營在
重光里96-1號旁(砲兵營房到「黑妞黑糖糕」的轉角處),南營座落在
重光里19-7號旁的丘地上,北營在今港口巡檢所的西側,中營設在
日潭的南邊。後來東營因為基地附近被海水侵蝕而向西南遷移到
福德宮門口東北側約10公尺處,北營也因為海岸被海水沖刷而移到
凌霄寶塔北方約10公尺的地方,西營則因為聚落範圍擴大而遷到現在的「黑妞黑糖糕」大門口對面。
-
資訊來源|
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民國52年馬公後窟潭威靈殿
送王-
民國52年歲次癸卯,農曆8月11與12日(國曆9月28與29日),
後窟潭威靈殿供送邱趙蘇錢赫五王啟駕。8月11日當日遊行至
靈光殿、
東甲北極殿與
海靈殿,並以
南甲海靈殿為行台。隔日再赴
靈光殿,接著返回威靈殿。農曆9月初5日,天氣雖然不佳,千歲船依舊奮勇出海,
後窟潭如期完成
送王儀式。
後窟潭威靈殿與
南甲海靈殿交好,交陪歷史地方鄉老認為已逾百年以上。從當年《
建國日報》的報導與留下的藝閣照片,龍頭造型活潑可愛,出自
後窟潭威靈殿。而為了籌備此次
送王活動,自農曆7月威靈殿鄉老並赴
東甲北極殿、
馬公城隍廟商討向關事宜與商界遊行神轎。威靈殿鄉老也商請
海壇館的七爺八爺與八家將參與此次遊行,由此亦可看出
馬公宮廟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合作。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