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凌宵寶塔紀錄

影像分類:厭勝物  2023凌宵寶塔紀錄|拍攝日期:2023-08-12(星期六)

凌霄寶塔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同義詞彙|塔尖
-
馬公後窟潭凌霄寶塔的歷史
-
馬公後窟潭有座凌霄寶塔,又稱塔尖。根據《澎湖辟邪祈福塔》一書:凌霄寶塔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建塔原因有二種說法。其一:鄉民的信仰中心威靈殿池府王爺曾降旨,應於重光里的西側建一座塔(鼓),同時塔的高度要與東南方的土地公廟(鐘)齊高,如此後窟潭東西兩邊的民丁才能均衡發展。其二:塔的北面有來自吼門的強勁海流直奔後窟潭,因此建塔以阻止海神(強勁海流)入侵村莊,並防止地方的財富被海流沖走,同時與鄉內其形如弓的「月潭」反制流下的海流,以保里民平安。昭和9年(1934)後窟潭福德宮重建,威靈殿池府王爺乩示應整修塔尖,並定名凌霄寶塔。凌宵寶塔於民國41年(1952)倒塌,隔年,威靈殿三個甲頭決議將塔拆除,交給薛有成師傅重建至今。
-
昭和7年(1932)後窟潭啟明、葉生熙、陳繼起、葉以仁、王步程、胡丕瀾等人倡議興鸞,在獲得案山北極殿至善社的協助下,順利成立,眾人並推舉張聯元為正堂主。創立之初以「從心」為堂號,爾後,玉皇天尊降乩頒詔賜名為明善社日新堂,隔年完成《明善良箴》一書。扶鸞著書期間,逢代天巡狩五府千歲陳邱蘇錢赫駐蹕威靈殿,其中邱府王爺於降乩:
-

-
半百年前萍踪寄,指民得地利,造就浮圖立界碑,鄉中呈瑞氣。已多昧,太参差,而今欲行當年事,由各人意,慎毋横議。
-

-
余之代天巡行四方,本為保民護國,除暴掃兇而然,非所以虐其民者也。回憶五十年前,嘗駐鎮威靈殿一番。斯時也,此鄉地勢駁雜,民丁稀少,余因目逆地道参差,乃為之指明地利,多方設施,故能令鄉中漸臻佳境,較之今日,不啻霄壤之殊耳。逮至今秋,適仍過此,本是無意稽留。欣逢池府正主席創設鸞堂之好機會,更又嘉爾闔鄉老少,聞余之來,不約而同俱。尔虔誠禱挽,居欣余懷,遂致羈靡於斯。然而,往時之所以相度經營之地道,今已錯亂参差,是以仍欲理清改繕。雖然余之有意提倡,亦當由各人心向,慎毋談論是非,失了鄉中和氣也。惟余此回得以忝與鸞務,機緣殊巧,冀大眾協衷共濟。
-
綜合上述兩段乩文,邱府王爺在五十年前代天巡狩至後窟潭,由1932-1933年往回推算,大抵落在1882-1883年之間。邱府王爺以後窟潭「地勢駁雜,民丁稀少」,為了興旺地利,遂指示鄉民興建「浮圖」與「界碑」。此處的浮圖當指塔尖-凌霄寶塔;界碑雖然不知何座,考之後窟潭之公設石敢當,極可能為北方海岸與聚落東南方的石敢當。地勢雜駁或有海潮如箭、馬鬣雜處等地理風水不佳,故而興塔立碑以鎮。五十年後,風雨侵蝕、石塔崩落,「往時之所以相度經營之地道,今已錯亂参差」,鄉人提議理清改繕」,故而有上述昭和9年(1934)後窟潭福德宮重建,威靈殿池府王爺乩示應整修塔尖。
-
1885年法軍進占澎湖期間,法軍於其戰鬥地圖上也標示數座的金字塔建築(Pyramide),分別位於安宅海岸、西衛東側海岸與後窟潭陸上高地。此三座塔分別為今日安宅嶼仔尖塔西衛後湖與鼻仔頭之間海域的塔尖,以及後窟潭崁仔頭的凌霄寶塔。
-
綜而言之,1882年1883年,五府千歲代巡至後窟潭,邱府王爺考量後窟潭民丁稀少、地理風水雜駁,指示鄉民立浮圖興界碑以補地理之不足。因此,凌霄寶塔創建之初,並非威靈殿主神池府王爺乩示,而是由邱府王爺之議。五十年後,再由池府王爺指示重建。1885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法軍地圖上所標記的後窟潭塔尖,剛剛興建不過3至4年而已。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根據馬公市重光里居民的描述,凌霄寶塔的建塔原因有二種說法。
-
建塔原因一:里民的信仰中心威靈殿池府王爺曾降旨,應於重光里的西側建一座塔(俗稱:鼓),同時塔的高度要與東南方的土地公廟(俗稱:鐘)齊高,如此重光里東西兩邊的民丁才能均衡發展,因而建塔。建塔原因二:塔的北面有來自吼門的強勁海流直奔重光里,因此建塔以阻止海神入侵村莊,並防止地方的財富被海流沖走,同時與轄內其形如弓的「月潭」反制流下的海流,以保里民平安。
-
原塔何年建造已無從考證,根據曾經查訪曾經修塔的師傅甘盡順描述,重光里威靈殿重建時,東甲董事為謝江...因塔倒塌,曾經聽到謝董事說:「池府王爺乩示請我前往修塔。」根據葉君壯與呂炳昆稱:「民國23年間,重光里福德宮第一次重建時,威靈殿主神池府王爺乩示應整修塔尖,並取名凌霄寶塔...」
-
凌宵寶塔於民國41年倒塌,民國42年威靈殿三個甲頭,為求凌宵寶塔之重建高度與重建之福德宮屋頂齊高,而將塔拆除,交給薛有成師傅重建至今。
-
資訊來源|澎湖辟邪祈福塔
-
中法戰爭法軍進占澎湖期間,也留意到澎湖的民間信仰建築。在接近安宅海岸、西衛東側海岸與後窟潭陸上高地,出現Pyramide(塔)的標示,此三座塔分別為安宅嶼仔尖塔西衛後湖與鼻仔頭之間海域的塔尖,以及後窟潭崁仔頭的凌霄寶塔,此圖也進一步證明三座塔已逾130年之歷史。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