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34年陰曆5月
(1901),
一新社以
清水解鴉片煙毒轟動澎湖,洪汝明乃與
紅羅罩數人至
一新社叩求甘露水回洪羅罩為鄉人解
鴉片煙毒。
一新社宣講生康吟都也於此時接受洪汝明之邀請到
紅羅罩宣講勸善,洪汝明與洪瑞徵藉此一良機,於同年
(1901)陰曆9月15日在
紅羅罩成立集會所向善堂,並著造《化俗新編》一書。該堂由洪汝明任正董兼督內外堂(堂主),洪瑞徵任副董兼督鸞校正(副堂主及校正生)。其他重要人物尚有歐陽梯、洪國亨、監生陳廷寶以及
菓葉之陳伯文、陳仲文、陳叔文兄弟三人,—新社宣講生康吟都也為本書作序。
-
菓葉鄉陳伯文、陳仲文、陳叔文兄弟三人,也因參與
紅羅罩集會所向善堂習得
鸞法,遂在自己的
菓葉鄉成立陳善社存養堂,著造《醒世金鐘》,共分八卷。以「陳善社」為名,頗有
陳姓為主之意涵,故康吟都為
菓葉陳善社存養堂作序時,說明
菓葉陳善社存養堂係「三文兄弟」分設自
紅羅向善堂。
-
洪瑞徵則於敘言曰:「存養一堂,本肇基乎向善。當日《化俗新編》之著,非於是而鶯遷,那有此堂之燕喜?」其次,洪瑞徵的序言寫於戊申年
(1908)暮春望日,文中提及「憶自開設以來,迄今八載」,則陳善社存養堂開設於辛丑年
(1901)。
-
菓葉陳善社存養堂諸神明,有候選實任、候補陞遷等清代官職的用法,神明世界如同人間封建王朝的投射。原
龍門友善堂的鸞生蘇正心、陳毓英與洪宗李竟臚列於神明之列,上述三人於
1908年之前已亡故,故而以督理鸞務之名出現在存養堂。蘇正心、陳毓英與洪宗李先後於《醒世金鐘》〈卷五〉降筆,陳毓英更言及其遺留愛妻與一對幼子,無限之哀戚。爾後,蘇正心陞任南天使者。
-
一、茲將陳善社存養堂諸神明職務臚列如下:
-
飛鸞主教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
-
飛鸞闡教南宮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呂
-
飛鸞宣教九天司命真君護宅天尊張
-
飛鸞協贊新書太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
監理壇務兼記功元帥張
-
監理壇務兼記過元帥趙
-
督理鸞務蘇正心
-
督理鸞務陳毓英
-
督理鸞務洪宗李
-
正主席總攝堂務兼施方特授文衡聖帝職任博施慈濟加陞十二級記功十二次敕封上界真君候選實任李
-
副主席兼理堂務總司功過本廟葉王掌任加陞八級記功八次陞為河南玄天上帝高
-
馳騁仙佛本廟太子加陞八級記功八次陞為濟安府
海靈殿靈王高
-
馳騁地祇本廟福神加陞十級記功十次陞為安徽城隍胡
-
供役通報司本堂使者加陞十級記功十次陞為本廟哪吒太子劉
-
巡察內外堂本廟關聖子職任加陞三級記功三次候補陞遷薛
-
巡察內外堂本廟周將軍職任加陞三級記功三次候補陞遷顏
-
二、
菓葉陳善社存養堂與
龍門港鄉友善堂鸞生多有重疊,諸執事職務如下:
-
正董堂務兼正唱參校生陳伯文
-
副董堂務兼理數目陳迺和
-
總校正兼攝內外堂務生洪瑞徵
-
外總董辦理新書付梓生陳建成
-
總理內外堂務約束堂規張廷寶
-
正鸞兼謄錄陳仲文
-
正鸞兼幫理督錄生陳逢時
-
副唱兼佐正鸞謄錄陳叔文
-
正錄兼司財帛生吳承莊
-
正錄兼理傳宣生陳玉亭
-
副鸞生陳季文陳煥彩
-
副鸞兼請鸞生陳東郊陳福琴
-
請鸞兼傳宣規則生陳繒
-
請鸞兼司香生陳兆毅
-
請鸞生陳清強陳繼業洪宗元
-
司香生陳江清
-
總理司香兼迎送生蘇正保
-
司茶生兼候用陳如川陳天富
-
總理司茶兼迎送生李𢙨
-
督傳宣兼迎送生黃斐然
-
迎送生陳兆性呂傳後陳朱本洪有為洪成裁洪宗泮洪席珍劉登邦劉登梯劉登先劉登英趙玉遜高天真高如珪蔡要林仕陳銓陳蔡寅陳歐成許雨露黃有容莊錦豐莊廷祥莊廷揚許枰許頌
-
三、《醒世金鐘》中的海洋關懷
-
菓葉陳善社存養堂,鸞書內容不離傳統教忠教孝、為人誠信、敬惜字紙、要求婦女三從四德等傳統教條。然而,《醒世金鐘》的鸞文,以今日的觀點而言,呈現海洋生態保育的關懷。
-
(一)戒毒魚蝦
-
《
澎湖廳志》云:「……胡仔草、蒼蠅翼、鯌仔草(上三者搥碎撒港潭間,可藥魚)。」澎湖漁民,向來有以藥草於
潮間帶毒魚之舊習。上述的胡仔草又稱「鵝仔草」,中文名為台灣灰毛豆;蒼蠅翼為澎湖大豆,鯌仔草則不知何指。傳統的毒魚方法是以上述藥草施灑於潮池與洞穴,魚蝦難耐草藥之毒性自洞穴竄出時,漁民乃一網成擒。以藥草毒魚的惡習,普遍的存在於澎湖的村落之中。約束不法的漁業活動,也成為清代澎湖地方鄉約自治的一個項目。伊能嘉矩於
明治33年(1900)澎湖群島的踏查行,就曾紀錄了
白沙地區中屯鄉約三條:
-
約海面魚蝦不許用藥毒害。
-
約山面五谷不許放豬牛竊食。
-
廟中王爺各年三次壽誕演唱梨園(正月五日、八月十七、十一月二十五日)。
-
澎湖
鸞堂關切毒魚問題者,首推
菓葉陳善社存養堂。
菓葉陳善社存養堂於
明治35年(1902)著造《醒世金鐘》〈卷八〉時,陜西省威靈殿文判張清揚曾降〈戒毒魚蝦律〉,勸戒漁民以仁民愛物的心,莫用草藥毒捕魚蝦,此詩詞雖僅短短五十餘字,卻可與
中屯鄉約相呼應,代表當時
鸞堂對海洋生物的慈悲之心:
-
水族生生息靡窮,臨淵欣羨動漁翁。
-
湯王解網施仁政,宣聖不網贊代工。
-
最怪心殘毒物命,忍將草藥傷鱗蟲。
-
魚蝦俱細無遺類,切戒鮫人用此攻。
-
(二)保護龜靈
-
「龜」為四靈之一,是昔日澎湖海濱常見的生物,
望安好善堂碑已有勸戒世人莫傷龜靈之記載,更因有救人於海難的傳說,故而成為早期澎湖居民放生的主要物種。《醒世金鐘》〈卷三〉澎湖境主靈應侯方降「戒殺靈龜說」:「……陰騭文曰: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君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此山野水族之微物,尚不忍加害,况龜之為物,其靈心靈性與人同具者乎。」
-
四靈者:「麟鳳龜龍」。存養堂諸人以為:麟者毛蟲之長,統眾獸居四靈之首;鳳者羽蟲之長,統眾禽而為君,名列四靈之次;龜者介蟲之長,自陶唐出洛負文於背,禹因次洪範,列九疇示人。以彝倫攸敘者,神龜為之先,肇其端也。定存亡決吉凶,令人以信弗疑者,靈龜為之預萌其兆也。且負人登岸解人之厄,何一不著其靈明,故統介屬而為君,而列乎四靈之內。龍者鱗蟲之長,自葉公好龍,而點睛飛去,世固知嘘氣成雲,吸水成雨者,龍之变化多方也。能屈能伸,或升或降者,龍之飛騰靡定也。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有合乎乾之象焉,故統鱗屬而為君,特殿乎四靈之終。總之,龍與麟鳳,非其時不出,非人間所常睹,此無庸多陳。惟龜則生息水中與波上下,多為漁人網而獲之焉。苟不知其靈異之所由來,未有不得之如奇貨。視之若魚腥,甚且滿口垂涎而食指惟之一動。噫!龜非凡物,亦非蠢類也。其慧性慈仁,嘗有不忍見人之厄而載人於岸者。夫人有難,龜能救之,龜有難,人反欲殺之可乎哉?間嘗綜覽品寰區,歷觀報應殺之者,每遭殃;放之者,多受福。
-
龜能救人於危難,《澎湖:風和沙之島一書》,
羅德信神父便記載澎湖放生龜靈的故事:「來自中國沿海有位和尚夢想有一天跨越海峽,到一個遙遠的島嶼過隱居的生活。造好一艘小木筏後,就出海冒險去尋找他的世外桃源,可想而知,小船無法抵擋海峽強勁的水流而翻覆,可憐的和尚迷失在茫茫大海中,只能祈求上蒼幫助。他在海中載浮載沉,最後看見了一隻美麗的海龜正朝他游來,毫無疑問,這就是上蒼對他熱切祈禱的回應,他爬上海龜的背,緩緩地來到了岸邊。自那時候起,海龜變得很神聖,如果忘恩負義的人捕抓牠們、褻瀆牠們,真正的佛教徒有義務拯救聖獸。」
1960年代,《
建國日報》頻頻報導民眾買龜放生,並在龜背上書寫放生者姓名的報導。
-
二十世紀初期,除了
菓葉存養堂設放生局之外,,
媽宮城則有
一新社禁嚴戒殺;
龍門港友善堂,無論寶龜文龜,凡有捕獲乎龜之類者,無不買而放之;或銘文於背,或掛號於中,然後送諸江流。澎湖靈應侯方最後以:「第恐天下之大,萬民之眾,或有不知而誤犯者,未免殺氣衝入雲霄,怨氣投諸水府,到許時惡報臨頭,悔之晚矣。」此處雖從陰騭慈悲的角度出發,以今觀之,則是保護海洋生物的善舉。
-
四、本堂鸞下跋
-
嘗讀〈學記〉一篇曰: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誠以。鐘之醒人,其聲最捷,其化最速,無論智愚賢否,莫不聞其聲而惕然省悟。故詩歌王化曰:於論鼓鐘,於樂辟雍,聖集大成。曰:玉振金聲,始終條理,正謂此也。不謂流及今兹,黄鐘毁棄,瓦缶雷鳴,陽襄入海,而擊磬無人;木鐸空懸,而楚歌滿地。當此世道陵夷,雅詩不作,安得有操褒貶之權,為之大書特書,足以寒亂賊之膽者乎?幸也!列位老恩主一片慈雲,四方化雨,以木筆為勸懲,是木筆更嚴於史筆也。以糠盤作砥礪,是糠盤較勝於湯盤也。天下之師承親炙者固多,即聞風興起者亦不少。神道設教於斯,可謂盛矣。存養一堂,本肇基乎向善。當日化俗新編之著,非於是而鶯遷,那有此堂之燕喜?是亦列聖有志渡人,不厭染紅塵而默誘。兼之陳君伯文等,善根深固,故能集同志而潛修也。憶自開設以來,迄今八載,時蒙正主席文衡聖帝職任李恩主,施方濟世操鸞已久,活人亦多。然究其所以去病延年,轉凶成吉者,不外真心改過遷善,方能感格天心。書云:惠迪吉從逆凶,此言信不誣也。嗟嗟!海宇滄桑,共嘆夷吾之不作;光陰荏苒,誰如伯玉之知非?處兹末世,劫運連年,在豪傑之士,亦知為善孽孽,默冀彼蒼之悔禍,彼夫冥然罔覺者,娛情慾海,留戀迷津,尚昧昧昏昏,日在夢中而不知警覺。此非與之談因果、講報應,如平旦鐘聲,發其猛省,安能駭然驚,翻然悟也哉!醒世金鐘一書,其文意不外是也。竊願世之有心風化者,置諸座右,傳諸大眾,俾天下之智愚賢否,咸歸於有善無惡之區,豈不懿哉!爰不揣因陋,畧陳數語,有識者,其即匡予不逮也夫。
-
天運戊申年暮春望日沐恩鸞下洪瑞徵拜跋於
龍門港鄉友善堂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10-2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