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藝閣車記錄

2024藝閣車記錄|拍攝日期:2024-07-12(星期五)

藝閣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早年澎湖比較常見在地民間戲劇,大多是「七子戲」、「子弟戲」及車鼓小戲中的「牛犁陣」或「藝閣」等沒有常設組織的小型劇種。演出形式都是在村里宮廟有重大祭典活動之前,選拔村中子弟,來學習一些基本的表演道白及技巧,以供上台表演,等廟會結束就解散,各自回歸本業。到日治中期(約1920年以後)才引進歌仔戲團與九甲戲班。日治時期馬公街各甲及郊區各大聚落幾乎都有藝閣,藝閣在組織訓練方面大致和子弟戲相同,都是招集本鄉子弟來集訓的臨時性組合;在演出題材及角色成員方面則和七子戲類似,都由7個小孩擔綱演出,演出的齣頭主要也是有「陳三五娘」、「七仙女」或「高文舉」等民間愛情故事。表演方式則比較特殊,演員只在「閣」上表演,並沒有真正的舞台(楊麗祝2005:180)。蔣鏞的《澎湖續編》中,就有「媽宮街塩館舖戶及各鄉耆民皆備彩旗、檯閣、鼓吹,先後會集隨春牛芒神而行」的記載(1832:59)。其中所提到的檯閣就是俗稱的藝閣,也就是迎神賽會遊行隊伍中,由人抬或用車載著外形像閣(亭)的檯子,由演員(多半是幼童)台上表演的戲劇活動。澎湖的藝閣主要由演員裝扮成劇中角色以呈現戲劇的內容,同時也演唱劇中的梠關曲目,形式上和其他的陣頭很類似(楊麗祝2005181-182)。其中頗具口碑的是南甲的藝閣,在日治時期還經常參加各種慶典活動,而且有劇照流傳至今,大約在民國62年(1973)以後,就很少見到了。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輯|2006年
知識建檔|2021-11-16。知識更新|2024-07-12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