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信仰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林業
07|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衛生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2024藝閣車記錄|
拍攝日期:2024-07-12(星期五)
知識分類|
類:
文化
藝文
表演藝術
───
藝閣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早年澎湖比較常見在地民間戲劇,大多是「七子戲」、「子弟戲」及車鼓小戲中的「牛犁陣」或「藝閣」等沒有常設組織的小型劇種。演出形式都是在村里宮廟有重大祭典活動之前,選拔村中子弟,來學習一些基本的表演道白及技巧,以供上台表演,等廟會結束就解散,各自回歸本業。到日治中期(約
1920年
以後)才引進歌仔戲團與九甲戲班。
日治時期
的
馬公街
各甲及郊區各大聚落幾乎都有藝閣,藝閣在組織訓練方面大致和子弟戲相同,都是招集本鄉子弟來集訓的臨時性組合;在演出題材及角色成員方面則和七子戲類似,都由7個小孩擔綱演出,演出的齣頭主要也是有「陳三五娘」、「七仙女」或「高文舉」等民間愛情故事。表演方式則比較特殊,演員只在「閣」上表演,並沒有真正的舞台(楊麗祝2005:180)。
蔣鏞
的《
澎湖續編
》中,就有「
媽宮街
塩館舖戶及各鄉耆民皆備彩旗、檯閣、鼓吹,先後會集隨春牛芒神而行」的記載(1832:59)。其中所提到的檯閣就是俗稱的藝閣,也就是迎神賽會遊行隊伍中,由人抬或用車載著外形像閣(亭)的檯子,由演員(多半是幼童)台上表演的戲劇活動。澎湖的藝閣主要由演員裝扮成劇中角色以呈現戲劇的內容,同時也演唱劇中的梠關曲目,形式上和其他的陣頭很類似(楊麗祝2005181-182)。其中頗具口碑的是
南甲
的藝閣,在
日治時期
還經常參加各種慶典活動,而且有劇照流傳至今,大約在
民國62年
(1973)
以後,就很少見到了。
-
資訊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輯|
2006年
)
知識建檔|2021-11-16。知識更新|2024-07-12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一輯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
|
第140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昭和7年東甲北極殿迎王大遊行
|
昭和
|
啟明里
|
王爺信仰
馬公城隍廟敬字社德善堂神明牌位
|
重慶里
|
牌位
城隍廟「靈聲應報」楹聯
|
明治
|
重慶里
|
楹聯
北辰宮「惠澤神功」楹聯
|
明治
|
長安里
|
楹聯
廣沾厚澤匾
|
明治
|
長安里
|
匾額
明善堂匾
|
長安里
|
匾額
深叨靈佑匾
|
戒嚴期
|
長安里
|
匾額
烏崁靖海宮中元節普渡查夜
|
烏崁里
|
秋季祭儀
例授武畧騎尉顯祖考陳公玉清之佳城墓碑
|
光緒
|
石泉里
|
墳墓
覃恩廣被匾
|
明治
|
長安里
|
匾額
北辰宮
|
明治
|
長安里
|
王爺廟
水仙宮
|
康熙
|
中央里
|
縣定古蹟
蔡玉成
|
道光
|
風櫃里
|
文人
例授武畧騎尉顯祖考陳公玉清之佳城墓碑
|
光緒
|
石泉里
|
墳墓
白洗下
|
山水里
|
崖壁地名
萬善廟
|
案山里
|
有應廟
烏崁靖海宮中元節普渡查夜
|
烏崁里
|
秋季祭儀
西吉宮
|
昭和
|
朝陽里
|
王爺廟
福德宮
|
小門村
|
土地公廟
天湖宮
|
花嶼村
|
王爺廟
平台知識總數
7,726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