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王船  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東甲北極殿甲辰年送王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迎來送往:馬公東甲北極殿甲辰年送王
-
自清代以降,澎湖民間信仰的主流以王爺居首。「大王廟:廟祀大王神,各有姓,「紀略」以為金龍大王之類,亦土神也。「府志」云:一在八罩,一在龍門港,一在通梁澳。今各澳多有王廟,而西嶼外塹大王之神,尤著靈異。凡商船出入,必備牲醴投海中,遙祀之。」《澎湖廳志》對當時商民以「牲醴投海中,遙祀之」,以示對外垵溫王的尊崇,從溫王宮至今仍保存光緒年間的「西嶼王府座前」之香爐,可見一斑。
-
明治42年(1909)12月,西衛宮重新修造落成,神像出遊繞境。鄉人一團興致,藝閣預粧扮故事、整頓各色旗鼓新艷華麗。媽宮南甲東甲銅山館文澳等社,亦各粧飾藝閣,計不下百餘陣。《臺灣日日新報》稱此生況為領土以來所未曾有也。日治末期,受到皇民化寺廟整理運動之影響,民間信仰受到些許的壓抑。二次戰後出期,中華民國政府亦以簡約、避免鋪張浪費的態度,禁止迎神賽會。然而,一般民眾對神明的崇敬絲毫未減。民國36年(1947)9月,火燒坪靈光殿五王起駕,以北甲北辰宮為行台。民國40年(1951)8月西衛宸威殿溫朱蕭三王起駕,以東甲北極殿為行台。民國52年(1963)8月後窟潭威靈殿五王起駕,以南甲海靈殿為行台。民國53年(1964)8月東甲北極殿鮑林陳三王起駕,更是盛況空前。
-
民國38年農曆9月5日,因鮑、林、陳三府千歲寶艦出巡,東甲北極殿懇求三府千歲駐鎮,業經十五星霜。自民國50年(1961),三府千歲,屢欲離澎,然因東甲籌備經費未周,及種種事宜尚未協妥,乃由當時玉皇首鮑霧先生出為挽留,故遲至民國53年(1964)方得送駕回鑾。此次送王活動,以曾改昌為主委,副主委高唱、陳來榮,莊東、鄭大恰、鄭暻文郭自得、藍丁貴、林聯登等人皆名列顧問。參加隨駕出巡遶境除之隊伍,除了東甲北極殿四芸:中芸下芸海尾芸頂芸之外,上有火燒坪靈光殿後窟潭威靈殿北甲北辰宮南甲海靈殿提標館銅山館、高馬北極殿、桶盤福海宮鎖港北極殿紅羅北極殿文澳祖師廟西衛宸威宮,共有十五隊,超過六百餘人參與。東甲內之藝閣、獅陣、高蹺隊等種種陣頭,全員出動。其遶境路線自舊曆8月22日上午起,由東甲北極殿出發,經由文澚孔廟、祖師廟及朝陽里下午入西衛宸威宮為行台。8月23日上午由西衛宸威殿出發,經由重光里威靈殿光明里靈光殿,下午巡遊馬公市街畢,重入東甲北極殿。8月28日起醮、作佛事,至9月中旬拜送三府千歲離澎。
-
民間信仰一向以靈驗為本位,內地王船偶遊至澎湖,「船中虛無一人,自能轉舵入口,下帆下椗,不差分寸,故民間相驚以為神。曰王船至矣,則舉國若狂,畏敬持甚,聚眾鳩錢,奉其神於該鄉王廟,建醮演戲,設席祀王,如請客然,以本廟之神為主,頭家皆肅衣冠,跪進酒食。祀畢仍送之遊海,或即焚化……」,費用未免過奢,然澎湖居民對王爺崇敬不墜。《澎湖廳志》百餘年前對澎湖王爺信仰的傳述,至今依然令人雋永。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02-16。知識更新|2019-09-1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