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來源: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1924)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湖西鄉本島地形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大山嶼面積64平方公里,是澎湖群島面積最大的島嶼,亦是澎湖的政、經中樞所在,島上目前可劃分成湖西鄉馬公市兩行政系統。本鄉湖西鄉部分,面積約33.3平方公里,大城北海拔高度55.83,是本鄉最高點。其次為拱北山51.64公尺、太武山48.85公尺。
-
本鄉由奎壁山裡正角再轉至候角的東側海岸及東南側海岸,以及候角至馬公機場的南側海岸景觀較為單調,除少部分海岸具玄武岩直壁外,絶大部分是由珊瑚碎屑、貝殼碎屑、有孔蟲遺骸所堆積而成的沙灘。在東岸北寮村奎壁山菓葉村的沙灘和沙丘,是海積與風積的結果。菓葉村裡正角的海灘,則是由含橄欖石捕擄岩的玄武岩組成的巨大礫石灘礁,堆積在由灘岩組成的平台上。自裡正角轉至龍門村之後的島嶼南岸,在沿岸流及波浪等營力作用下,造成龍門村尖山村一帶至烏崁里附近,堆積出長達3000公尺的沙灘(許自由,2005),林投公園隘門沙灘便是此一區段內。奎壁山馬公機場段的海岸並無良好之避風海灣,鄰近的附屬島嶼亦少,僅有龍門村西南方鼓架礁香爐嶼(林朝棨,1957;王鑫、馮治華,1991)。
-
相較島嶼東岸與南岸,本鄉北半部海岸卻是參差凹凸,半島與海灣地形發達,從東北至西有北寮半島、湖西灣、青螺半島、紅羅罩灣、西溪半島、港底灣、中寮半島等半島及海灣。北寮半島奎壁山標高32.8公尺和青螺半島北側的虎頭山標高29.4公尺,是北海岸地勢隆起之處,其餘地區多向北緩緩傾斜入海。本鄉南北海岸地形之迥異,除東北季風造成之海岸變遷外(宮守業、陳于高,1995;宮守業,1997),地質背景、生物產率及局部因素(如:潮流、沿岸流)(宮守業、單希瑛,1985;),亦是造本鄉北岸複雜南岸單調的成因。
-
北寮半島之北端有奎壁山,是一陸連島(林長興等,1991年),周圍為斷崖所圍繞(林朝棨,1970年),西北端有一規模3-4公尺大小的海蝕洞(許自由,2005年)。奎壁山玄武岩露頭,經鉀-氬定年後,年代為10.6±0.7百萬年,上部由內含超基性捕獲岩之柱狀節理玄武岩所構成,柱狀節理玄武岩之下依序為火山凝灰角礫岩、經風化之玄武岩土壤層。北寮半島鄰近海域有十餘條岩脈,走向多樣,有的東西有的南北,亦有組成放射狀者(曹恕中等,1999)。
-
青螺半島北端為虎頭山,是一海崖地形,其玄武岩露頭鉀-氬定年年代為10.6±0.9百萬年,上部岩層與奎壁山同為內含超基性捕獲岩之柱狀節理玄武岩所構成,其下則由火山凝灰角礫岩及緻密玄武岩共同組成,柱狀節理玄武岩與緻密玄武岩間則存有泥炭層。日治時期臺灣省總督府為確定本炭層之分佈狀況,於虎頭山南麓開鑿進行探勘,結果顯示虎頭山之煤礦屬於瀉型沉積層(Estuarinedeposit),質量皆無開採價值,並認為此種瀉型沉積層之生成,大致是當時虎頭山北麓山腳形成瀉,而受風或潮流之影響,沉積樹枝或木片等,然後受玄武岩熔岩流而蔽覆而成(出口三雄,1912年)。陳培源及張郇生(1995年)則經野外觀察,認為虎頭山泥媒是些植物被掩埋後逐漸發育而成,並推斷澎湖在該時期氣候應適宜植物生長,其生態環境與現今可能有所差距大。本煤礦曾於日治時代由島上居民自行開採,日人亦曾試採,但因發生人員傷亡故而告停止,該坑口現已埋沒,內部礦況不明(林廼信,1949)。在青螺半島西北角有一由珊瑚碎屑所形成的沙嘴,名曰青螺鉤狀沙嘴,其堆積物不同於吉貝的沙質沙嘴(許自由,2005),長度約達300公尺,是大山嶼最大的沙嘴。
-
湖西灣位於北寮半島與青螺半島之間,其底部為沈海之海蝕平臺,局部海濱為珊瑚、貝殼之砂礫所成。西溪半島係一低平之短半島,與青螺半島間夾紅羅罩灣海,為一甚淺之沈水海蝕臺,灣中有一沙洲,是天然防波堤(林朝棨1970)。西溪半島西側之港底灣,有兩條東西走向的玄武岩岩脈,其中有一條岩脈長達200公尺(許自由,2005)。中寮半島為大山嶼最寬大之半島,表面大致平坦,地質狀態與青螺半島或北寮半島相似,地層上部有多孔質玄武岩及緻密玄武岩的分佈,半島北端沙港海岸有砂丘砂層,內含厚2-3公尺的蝸牛化石(林朝棨1970)。此外,大部分半島的北側,皆連著大片的海蝕平臺,其中又以中寮半島北側的海蝕平臺最發達,向北可經雁情嶼延伸至中屯嶼,大潮時甚至可退到草嶼員貝嶼附近(王鑫、馮治華,1991)。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